關注我們,關注懷化
大酉德善韻流芳
懷化日報特別報道組 劉田 肖軍
辰溪大酉觀坐落在大酉山麓,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間,是湘西著名的道教場所。(劉曉克 攝)
沅水湯湯,自云貴高原奔涌而來,攜著雪峰山的霧嵐與武陵山的松濤,在辰溪的褶皺里蜿蜒成一條碧玉絳帶。
大酉山九峰如黛,丹山寺鐘聲悠揚,驚起白鷺掠過酉莊的竹林,將四千年的光陰抖落成一地碎金。
這里,流傳著善卷的動人故事——這位在《莊子·讓王》中被詳盡記載的上古時代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以德著稱,是堯、舜的老師。堯帝曾以“北面而問”的大禮,虛心向他請教治國之道;舜帝更是幾度讓位,欲將天下托付于他。
然而,善卷淡泊名利,最終選擇歸隱辰溪大酉山,卒后葬于大酉山九峰嶺。后人對善卷敬仰有加,將他奉為“中華德祖”。
善卷雖已遠去,但他淡泊名利、固辭不受權位的精神,早已化作山間的嵐氣、融入潺潺的江水,滋養著辰溪的每一寸土地,讓德善的根系在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蓬勃生長。
辰溪大酉山,因4000多年前善卷在此歸隱而聞名,成為承載著中華民族高尚品德與隱逸文化的圣地。(劉曉克 攝)
大酉山下的千年守望
初夏的辰溪,山色空蒙,辰水如帶。
我們跟隨辰溪大酉文化研究會文化專家涂德勝的腳步,踏上了辰溪縣潭灣鎮銅山坪大酉山的黃土塬。
“這里,是善卷先生最終歸隱和長眠的地方。”涂德勝的解說,帶我們走向歷史的縱深。
據《辰溪縣志》載:“今縣南里許大酉山之九峰嶺,善卷墓在焉,善卷祠之遺址又存焉”;明嘉靖《常德府志·藝文志》中就收錄有《善卷祠記》一文,記載“辰溪有善卷冢”。
善卷墓的探訪,猶如一場朝圣之旅。
當車行至大酉山麓,竹影在山風中簌簌翻動,我們的腳步在山林間穿行,恍若聽見時光褶皺里傳來上古高士的跫音——這位被堯帝以禮請教、讓舜帝幾度讓位而不受的隱士,終將肉身托付于此。
循著南宋祝穆編撰的地理類著作《方輿勝覽》的記載:“(善卷墓)在辰溪縣西龍興觀(今名大酉觀),本朝(南宋)封塋立祠,禁樵采”,我們最終在大酉山九峰嶺一處半山腰尋得那處封土堆,當地人都認為這就是善卷墓的遺址。
大酉山丹山石壁上的摩崖石刻。自唐宋以來,眾多文人墨客慕善卷名前來,留下了諸多詩詞歌賦,為摩崖石刻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劉曉克 攝)
四千年的時光只對山河做了小小的修飾,當指尖撫過被風雨侵蝕的夯土,忽然懂得《禮記》記載善卷墓葬“不樹不封”的深意——真正的豐碑,從來都鐫刻在天地之間。
南宋帝王曾兩次加封善卷,敕額其祠為“高蹈先生”,并禁墓道樵采。而今站在善卷墓前,我們更能理解這份尊崇的重量。
大酉山的云霧曾是善卷的衣袂。
他曾在大酉山結廬而居,茅檐下掛著葛衣與獸皮,冬日以狐裘御寒,夏日披苧麻納涼。這種“衣皮毛而飲沅水”的生活,不是苦行,而是與天地同呼吸的修行。
炊煙在暮色中升起又散去,不問人間興廢,只因他早已在耕鋤的指尖,觸摸到了文明最初的脈動——那些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正隨著鋤頭起落,悄然播撒進歷史的土壤。
當山嵐漫過九峰嶺,善卷墓的封土堆在暮色中漸隱成大地隆起的詩行。善卷的肉身或許早已化作春泥,但其精神卻如沅水般滔滔不絕,在晨霧中化作永恒的文明之光。
德善之源的文明密碼
善卷,作為上古時代的主要文化代表人物,與許由等高士齊名,其事跡有正史、雜史、方志、類書、考古等相互印證。
善卷生平最為榮耀的是兩大事件:一是為堯帝師,二是拒絕舜帝的禪讓。堯帝和舜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兩位圣君,被贊譽為治國之才、德行之尊,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而善卷,不僅做過“堯舜師”,而且拒絕舜帝“讓王”,足見其才能之高,德望之重。
《莊子·讓王》中記載,善卷面對舜帝的“讓帝”之舉,他的辭讓之辭,宛如一曲超脫塵世的生命禮贊:“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辰溪丹山寺,因毗鄰承載著善卷歸隱傳說的大酉山,而沾染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歷史與自然交融的獨特存在。(劉曉克 攝)
這段辭讓之辭,深刻道出了善卷對自然生命的透徹理解。他拒絕的并非權力本身,而是權力對生命本真的侵蝕與異化。善卷文化構建了一套以“天人合一”為宇宙觀基石、以“重義輕利”“道德自覺”為實踐準則的倫理體系。
這種逍遙于天地之間的姿態,恰與老子“道法自然”的箴言產生強烈的精神共鳴,共同構筑起中國士大夫的精神家園。
漢代大儒董仲舒對善卷給予高度評價:“堯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積而名顯。善在是,則堯舜之道在是;堯舜之道在是,則善亦在是。”
而辰溪大酉山,作為“中華德祖”善卷的最后歸隱地和安葬地,也因其獨特的地理特征,成為了善卷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唐詩人劉禹錫謫居朗州(今常德一帶),多次尋訪辰溪。他在《善卷壇下作》中留下“先生見堯心,相與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藪”的喟嘆。這既是對善卷高潔行止的由衷贊嘆,也隱含著對自身處境的復雜感懷。善卷,成為他精神困頓時仰望的“仙緣”,給予他心靈的寄托與慰藉。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三年兩次途經辰溪,均到大酉山拜謁善卷墓,并俱有題詠,表現出他對大酉山及善卷文化的鐘愛。他將情感留在了大酉,也將思想留在了大酉,長期以來,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崇尚實學,堅韌務實,言行一致。
沅水依舊不知疲倦地奔流,善卷的故事在浪花里翻涌。記者忽然想起屈原在《涉江》中的喟嘆:“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今辰溪縣)。”原來這位三閭大夫,也在追尋善卷的足跡。
或許,每個中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善卷,在物欲橫流時提醒我們回歸本真,在道德迷失處點亮心燈。大酉山的月光依舊皎潔,善卷的獨白仍在山水間回響,等待每個迷途的靈魂前來聆聽。
德善之光的活態傳承
善卷文化如潺潺溪流,潤澤著辰溪這片土地。
2013年,辰溪大酉山大酉洞重現于世,洞口那副古楹聯“乾坤輸大酉,山第劇同寅”,堪稱一把解讀善卷思想的哲學密鑰。
大酉洞口石壁上古楹聯拓印:“乾坤輸大酉,山第劇同寅”,堪稱一把解讀善卷思想的哲學密鑰。(黎瑩 攝)
上聯“乾坤輸大酉”,以宏大的宇宙視角,贊譽大酉山匯聚天地靈氣,仿佛是天地間的一方凈土,承載著無盡的精神能量。下聯“山第劇同寅”,“同寅”一詞暗喻著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崇高境界,揭示了善卷精神的本質:雖身處山林,卻心懷天下蒼生。
這種將個人修身與家國情懷融會貫通的胸襟,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精神形成跨越千年的共鳴,彰顯出善卷文化強大的歷史穿透力與永恒的生命力。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酉洞藏書與善卷精神形成了一種奇妙的互文關系。二酉藏書的另一說,當秦火肆虐,焚毀六國典籍之時,秦朝博士官伏勝冒著誅九族之險,將《尚書》等經典藏于洞中,讓文化的根脈在黑暗中得以延續。
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與勇毅,與善卷辭讓天下、堅守本心的抉擇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奇妙呼應。前者以有形之書續寫文明,后者以無形之德潤澤蒼生,二者共同構成了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偉大基因。
大酉山麓的書院鐘聲,穿越悠悠歲月,與善卷的德音交織共鳴。清代乾隆年間,知縣盧九云懷揣著對文化的敬畏與熱愛,在大酉山麓重建書院,并將“敦崇實學”的匾額高懸于講堂之上。這四個字,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震醒了偏遠之地那沉睡的文化蒙昧。
此后,馬公武創辦的楚屏中學,更是將“乃文乃武,必忠必信”的校訓深深鐫刻進學子的血脈之中。當戰火紛飛、硝煙彌漫之時,這座深山中的學府卻傳出了《楚屏中學學生進行曲》那激昂澎湃的歌聲:“萬卷書,三尺劍,精誠發揚古國魂。”
工作人員在拓印大酉洞石刻碑文(黎瑩 攝)
這歌聲,是善卷文化中崇德與尚文相融的教育實踐在近代的最強回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流淌在人們的血脈里,滋潤人心,滋養文明,激揚著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當代辰溪,善卷文化并未被塵封于典籍古墓之中,而是如同一顆充滿活力的種子,在新的時代土壤里綻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的辰溪縣后塘瑤族鄉蓮花村宋先欽,便是善卷之“善”,在平凡人身上彰顯的當代注腳。他以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用十年時間償還了村集體因辦廠失誤所欠下的巨額債務,詮釋了誠信與責任的深刻內涵,如同沅水之畔那悠揚的德善長歌,激勵著無數人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堅守道德底線,勇擔社會責任。
德風千載文脈傳。先賢善卷以德立身,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跨越時空,古與今的對話與傳承,又在以新的方式彰顯著生命力。
文以化之的傳承,不僅彰顯于文明新風,還體現在文旅融合。現如今,大酉文化融合產業園作為辰溪縣文旅重點開發項目,以酉莊·大酉書院為軸心,巧妙地將“文、農、旅、康、商”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部現代版的《桃花源記》。
游客在善卷文化 IP 的引領下,漫步于山水之間,體驗著“冬衣皮毛,夏衣葛絺”的簡樸哲學,感悟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智慧。在這里,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了可觸可感的美好體驗。
沅水靜靜流淌,站在沅水之畔,看落日將大酉山染成金紅,忽然懂得——善卷的德善之光從未遠去。它化作沅水里的粼粼波光,大酉山間的松濤陣陣,更化作辰溪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當現代文明在物質豐裕中迷失時,辰溪大地上的德善長歌,恰似一盞明燈,照亮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原鄉。
記者手記
德善之風有新韻
沅水湯湯、青山如黛,辰溪這片土地仿佛被時光格外溫柔以待。而當我們踏上尋訪善卷精神的旅程,才真正明白,這里不僅是山水靈秀之地,更是中華德善文化的精神原鄉。
四千年前的善卷,詮釋了超越時空的生存智慧、構建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園。這種精神,如同大酉山間凝結的云霧,深邃而悠遠,穿越歷史的長河,始終滋養著這片土地。
采訪中,記者常被辰溪人對善卷精神的傳承所打動。從上古先民的炊煙到現代人的生活,善卷的德善之根早已深深扎入辰溪的每一寸土地。無論是清代書院“敦崇實學”的匾額,還是抗戰時期學府里激昂的歌聲,亦或是當代全國道德模范宋先欽十年還債的堅守,都是善卷精神在不同時代的回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從一處處歷史古跡中感受文明之韻,從一篇篇經典著作中體悟文化之味,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方能更好地養身心、作表率、治家國。
辰溪大酉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大酉洞被列為“天下道教三十六洞之第二十六洞”。(劉田 攝)
大酉洞內景觀,二酉藏書的另一說,當秦朝焚毀六國典籍之時,秦朝博士官伏勝將《尚書》等經典藏于洞中,讓文化的根脈在黑暗中得以延續。(黎瑩 攝)
來源|?掌上懷化/懷化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