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紐約時報》的文章配圖之一,左邊是中國山西的光伏發電廠,右邊是美國加州的原油開采設施)
1)美國《紐約時報》最新一篇關于中美能源轉型的文章很有意思,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中美未來能源競爭,中國正在取得領先》。該文的核心內容是,當美國特朗普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開倒車”,繼續大力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時,中國正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及電池等可再生能源及其相關產業取得全球主導地位。該文不無感慨地得出結論,美國正在輸掉跟中國的這場能源轉型競爭。
2)過去十幾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一條“逆襲之路”。一開始,一些美西方國家積極開展“減碳外交”,雖然它們打的都是“環保”的旗號,但是,毋庸諱言,它們都有一個更為隱藏的目的——打擊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在全球推廣它們自己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并掌控這一新興產業。但是,誰能料到,十幾年后,一向把“環?!睊煸谧爝叺拿牢鞣絿遥诓粩喾艞壸约旱臏p排義務和責任,反而是中國,把減排壓力變成了經濟轉型升級和創造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強大動力,不僅正在朝著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順利邁進,不僅沒有讓美西方用“環保”卡住中國制造業的脖子,反而取得了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競爭主導權。回顧中國經濟在環保壓力下的這條逆襲、突圍之路,借用網友的話來說,“這真的是比爽文還讓人更爽?!?/strong>
3)曾幾何時,“碳中和”“綠色責任”成了西方大國最鋒利的經濟武器之一。西方國家通過征收碳稅、施壓供應鏈、限制補貼準入等手段,打著“氣候正義”旗號,行制造壁壘之實。中國產業鏈首當其沖,鋼鐵、水泥、化工、汽車、電池等領域一度面臨出口壓力。不少人擔憂,中國是不是又要被“綠色高墻”擋在發達世界之外?十幾年過后,這場在“環?!逼焯栂碌膰H經濟競爭,卻迎來了劇情反轉——中國不僅沒有成為西方“綠色保護主義”的受害者,反而成了一個“大贏家”。2024年,是中國新能源產業繼續“高歌猛進”的一個關鍵年份:
裝機世界第一,新增風光380GW,占全球近七成;
出口全球第一,光伏452億美元、電池690億美元、電動車435億美元;
創新專利領先,清潔能源相關專利總數接近75萬件,占全球52%以上;
制造效率碾壓,動力電池成本為美國的1/6,建廠周期縮短40%。
這一系列硬核數據表明,中國不僅在與氣候變化賽跑,更是在與美西方的“低碳地緣競爭”中贏得主動。這不是戰術層面的勝利,而是戰略維度的逆轉。未來20年,全球綠色能源新秩序根基已經奠定,而中國處在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地位。
4)西方設局,中國破局,不是靠運氣,而是靠戰略遠見。時間回到2003年,中國已經意識到,能源安全將決定中國未來的大國地位,而中國自身缺乏優質油氣資源,對進口原油依賴度非常高,加之馬六甲海峽易被封鎖,形勢嚴峻。于是,“發展可再生能源”“培育自主技術鏈”“避免資源鎖喉”成為當時“十一五”國家能源戰略布局的核心。今天回看,這正是中國綠能崛起的“第一顆按鈕”。過去二十多年,在能源轉型方面,中國的頂層設計目標明確,政策不搖擺,才有產業定力。
5)做到這一切,中國不靠“情懷”,而靠“效率”。讓我們再來看幾個硬核數據:
全球清潔能源專利總數,中國占比超50%,接近70萬件;
全球前十的光伏企業,中國占九席;
全球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中國占七席,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穩居前二;
全球電動車出口第一。
這一切背后,是無數科研團隊、制造工人和地方政府夜以繼日“擰成一股繩”的結果。全世界在中國這場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都可以看到,“中國一旦定了目標,所有人就朝一個方向跑。”
6)別小看了中國可再生能源逆襲之路的含金量。2008年美國還是全球多晶硅產量第一,如今中國占比高達92%。美國曾是風電設備技術領跑者,現在卻買不起自家的葉片,只能進口中國的性價比產品。更關鍵的是,中國不只賣產品,還輸出標準。2024年,中國主導的“光伏組件逆變器并網技術標準”正式納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標準體系,這意味著以后全世界鋪光伏,得看中國臉色。
7)特別一提的是,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實現了產業集群式發展,這是效率提升器也是競爭護城河。中國新能源的崛起,離不開“集群效應”這個中國式奇跡。以合肥、寧德、無錫為代表的“新能源之都”,不僅產業上下游一應俱全,而且三小時物流圈內可完成95%的核心部件供給。據世界銀行數據,中國建設同等級別電池廠成本為美國的1/6,周期短40%。產業集群降低的不只是成本,更是協同效率和技術迭代速度。這不是“你家便宜”這么簡單,而是“你家比別人快三年”。
8)目前,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競爭力正在向全球輻射,中國不止是簡單向世界出口可再生能源產品和技術,更是在布局全球市場的主導權。2023年以來,中國清潔能源企業在海外掀起投資狂潮。比亞迪建廠巴西、沙特;寧德時代落戶匈牙利、印尼;隆基與阿根廷合作開發高原光伏站……據氣候金融研究機構Climate Energy Finance統計,中國自2023年以來對外綠色投資超1680億美元,遠超美國綠色對外援助。不僅是電站項目,還包括融資、設計、技術輸出和人才交流。這是工業鏈全球化的升級版:以綠能為支點,撬動外交、安全、金融“三維合力”。
9)反觀美國,在這場事關未來的能源轉型競爭中,一邊喊“鉆井”,一邊卻在錯失未來。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第一件事是重啟公共土地開采、審批新油氣管道,同時砍掉所有氣候相關外交預算。在中國搞風車時,他們在鼓吹“V8引擎復興”;在中國安裝機器人生產鋰電池時,美國卻忙著游說日韓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2023年,美國電動車出口值為120億美元,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諷刺的是,美國曾是最早研究太陽能的國家,如今卻把技術拱手讓出,把市場拱手讓人。
10)展望未來,在這場綠色競賽中,中國已經領先了好幾圈。全球能源轉型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誰來主導”的博弈。中國,已在政策、技術、制造、金融、標準五個層面完成全面部署。這不是被動“跟著做”,而是主動“領著跑”。當歐美政客還在爭論“氣候是不是騙局”時,中國早已用一塊塊太陽能板、一輛輛電動車,把“綠色”變成“紅利”。這是一個工業文明的重構,也是一個話語體系的逆轉——未來誰說了算?很可能,不是白宮,而是中國。
過去十幾年來,西方用“氣候變化”出牌,中國用“產業升級”接招。他們打著環保旗號設的局,卻被中國走出了一條綠色崛起之路。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生的事情,同樣在很多領域一再發生,美西方國家通過設定“游戲規則”,不斷給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增加難度,但是,頑強的中國人卻一次又一次在新的規則下繼續脫穎而出。我們從不怨天尤人,我們相信奮發圖強的力量,我們相信“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持的力量。這一切,讓競爭對手為我們設的局、挖的坑,最后都成了我們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強大動力。過程之艱辛和結果之爽,都值得細細回味。
最后,讓我們用《紐約時報》上述文章評論區點贊數最高的兩條高贊評論作為本文的結尾。不知道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覺,我是除了自豪還是自豪:
——“我不敢相信這一點,但是,中國提出的未來愿景實際上比美國更有希望?!?/blockquote>
——“中國正在為下一個100年進行戰略規劃。美國共和黨人呢?他們正在懷念100年前的鍍金時代。我們完蛋了?!?/blockquote>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