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的夏日午后,蟬鳴聲在城橋鎮東江社區的林蔭道上此起彼伏。一個身影穿梭于東江社區的樓棟間,時而駐足與納涼的老人攀談,時而彎腰查看綠化帶的整改情況。他就是杜凌云,東江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被居民親切稱為“小杜書記”的基層黨員干部。
杜凌云
17年間,他先后輾轉于西門南村居委、東河沿居委、川心街居委、東江居委等六個社區,涵蓋了拆遷安置小區、老街小巷、老舊公房以及新建商品房等多種類型。盡管工作崗位多次變動,但他始終堅守“為民服務”的初心,將群眾需求置于首位。17年如一日,他以腳步丈量社情民意,用創新思維破解治理難題,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擔當。
江畔歸舟
從大廠精英到社區掌舵人
2008年春,家鄉情結和對父母的牽掛,讓杜凌云在事業上升期毅然選擇回到崇明,這位在市區策劃過數十場大型活動的“筆桿子”,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和居委會的家長里短打上交道。
“剛來那會,連‘樓組長’是什么都要問老書記。”杜凌云笑著回憶初到基層的窘迫。在老書記手把手的教導下,他試著用家鄉話和阿婆們拉家常,騎著“小電驢”穿梭在弄堂里排查安全隱患,撐著傘上門收集社區整改意見……
初入社區工作的杜凌云便遇到了棘手難題。當時他負責的東河沿是典型的拆遷安置社區,居民們從世代耕作的農民突然轉變為城鎮居民,面對陌生的生活環境,怨言不斷:“非機動車停放無序”“物業不管事”“垃圾亂堆放”……杜凌云挨家挨戶走訪時,總能聽到這樣的抱怨。
“要讓居民適應新身份,得先解決他們的‘心頭堵’。”杜凌云帶著筆記本在小區里扎了根。他發現,居民們最迫切的需求是完善生活配套。于是,他牽頭協調相關部門,在小區內增設非機動車停車棚,推動物業公司建立垃圾分類長效機制,甚至親手繪制了小區公共設施分布圖,張貼在每個樓棟入口。
最讓居民們感動的,是他自創的“板凳議事會”。沒有會議室,他就搬著板凳坐在樓道口,和居民們圍成一圈討論問題。80歲的施阿婆至今記得,正是通過這種“接地氣”的協商,小區荒廢的綠地變成了健身廣場,雜亂的架空層改造成了便民服務點。“小杜總說,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施阿婆說。
潮汐疏堵
創新治理破解民生難題
在川心街這片老街小巷密集的區域,停車難一直是居民最為頭疼的問題。居民們常常抱怨,狹窄的街道兩旁,車輛隨意停放,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也給緊急車輛通行帶來了不便。杜凌云在走訪中發現,周邊商戶白天對停車位需求旺盛,而到了夜晚,這些寶貴的車位卻大量閑置,仿佛被夜色吞噬。經過深入考察與研究,杜凌云創新性地推出了“潮汐式停車”模式:協調周邊商戶和單位錯時開放車位,同時降低居民夜間停車費用。老街的停車位周轉率提升了數倍,亂停車投訴量也隨之急劇減少。“終于可以在夜晚安心地將車停在自家門口,不再擔心第二天早上車輛被堵無法出行。”居民黃先生說。
“以前去公交站得繞商業街一大圈,現在出門轉個彎就到!”家住東嘉年小區的王女士指著新開通的人行通道感慨,這扇位于小區東側的智能門禁通道的投用,終結了居民們長達十年的“繞行史”。小區東側緊鄰公交樞紐卻因圍墻阻隔,居民乘車需繞行數十分鐘,居民李先生回憶“拎著菜籃子多走一刻鐘是常事,碰上下雨天更麻煩”。通過川心街社區家園共同體服務平臺“麟理匯”集中收集訴求后,杜凌云迅速啟動共建機制,與轄區單位崇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展開協商,企業黨支部當天派人實地查看,第三天就拿出了改造方案。
讓居民意外的是社區房地產公司不僅全額承擔建設費用,更主動承諾“終身維保”,門禁系統采用太陽能供電,人臉識別模塊做了防雨設計,參與方案討論的居民代表顧先生說:“杜書記細節處都替我們想周全了。”這道被命名為“同心門”的通道源于居民提議“政企同心、黨群同心,這扇門就是最好的見證”,如今通道日均人流量超800人次,智能門禁與小區原有安防系統無縫對接,特殊群體還可通過刷卡通行。推著嬰兒車經過的年輕母親笑著展示手機里的通行記錄,“從家到公交站只要3分鐘,這才是真正的‘出門即達’。”
民心所向
共建共享激活治理動能
2024年7月1日,改造升級后的東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正式啟用,杜凌云站在煥然一新的服務大廳里,望著墻上“活力東江”四個遒勁大字,思緒回到半年前那個雨夜。當時他帶著設計團隊在社區連轉三圈,雨水順著傘沿滴在記錄著居民需求的筆記本上,洇開了“要有個能避雨的活動室”的筆跡。如今,這個承載著全齡段需求的“社區會客廳”終于落地——晨光中,健身團隊在活動室舒展身姿;午間,白領們圍坐在共享辦公區討論創業計劃;下午,親子家庭在兒童樂園歡笑,老人們在書畫室揮毫潑墨。
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改造過程中,杜凌云創新推出“主理人”制度,將規劃權徹底交給居民。他帶領團隊繪制“需求熱力圖”,通過數十場“江心聽語”樓棟懇談會,收集到七大類百余條建議。“只要是居民需要的,杜書記都會想辦法去落實,真正讓我們當家做主。”退休老黨員周老伯說。
杜凌云深知,要讓社區持續煥發活力,必須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的治理生態。為此,他又推出“活力合伙人”計劃,通過“技能交換市集”挖掘出數十位社區能人:瑜伽教練朱老師將客廳變成公益課堂,累計服務800人次;“黃阿姨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為社區老人提供了130多人次的免費愛心助老服務;外賣騎手小李用“時間銀行”積分兌換的繪畫課,成為女兒最珍貴的生日禮物……
盛夏的傍晚,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的舞蹈室里,十余位居民正隨著音樂揮動功夫扇,汗水浸透了衣背卻難掩笑意;隔壁親子空間里,年輕父母陪著孩子搭積木、讀繪本,歡聲笑語在燈光下流淌。三樓的乒乓球室傳來清脆的擊球聲,剛下班的小王擦著汗笑道:“終于不用對著電腦發呆,能運動到晚上八點,太方便了!”這個被居民稱作“第二個家”的溫馨空間,正是杜凌云推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啟夜間延時服務的成果。
如今,東江社區已孵化出15個常態化服務項目,從中醫養生到桌游社交,覆蓋全年齡段需求。杜凌云還創新推出“1+1”志愿服務體系,由在職黨員和居民志愿者共同維護延時服務秩序。志愿者小顧說:“杜書記常說,社區治理不是獨角戲,要讓每個人都成為主角。”
永遠在路上
初心如磐向未來
從西門南村到東江社區,杜凌云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居民訴求:302室漏水、5號樓電梯維修基金使用、獨居老人送餐服務……17年間,他走壞了十余雙運動鞋,手機里存著上千個居民聯系方式。當被問及為何能一直堅守時,他指著社區文化墻上的照片說:“看到這些笑臉,就明白堅守的意義。”
在慶祝建黨104周年的主題黨日上,杜凌云帶領老黨員重溫入黨誓詞。面對鮮紅的黨旗,他想起2020年那個暴雨夜背起老人的場景,回憶居民們為智能門禁取名“同心門”時的掌聲,聽到延時服務中孩子們追逐嬉戲的笑聲。這些記憶碎片,拼湊出一名基層黨員的初心圖譜。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長江與東海交匯處,杜凌云和他的基層故事,仍在繼續書寫。
記者: 秦浩
編輯:焦倩倩
責編:朱競華、柯海昕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