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英國王室成員一如往年出席皇家阿斯科特賽馬會。就在皇家馬車巡游開始前不足一小時,凱特王妃的名字從出席名單中被悄然移除。肯辛頓宮隨后解釋稱,王妃“仍處康復期,需要在工作與休息之間找到平衡”。
凱特王妃此次缺席這一國家級社交盛會,并非孤立事件。自2024年3月公開披露正接受癌癥治療以來,凱特王妃一度回歸公眾視野。近期,她雖現身國王生日閱兵、嘉德日巡游等重大活動,卻在阿斯科特的這一重要儀式上意外缺席,再度引發外界對其健康狀況的擔憂。更有媒體爆料稱,威廉王子已著手秘密籌備代號為“雷丁橋行動”的葬禮預案。
6月14日,英國倫敦,凱特王妃出席國王生日閱兵式。本文圖/IC
消失的王妃
6月18日,英國王室成員依慣例出席皇家阿斯科特賽馬會。國王查爾斯三世、王后卡米拉與威廉王子悉數到場。
作為英國最重要的傳統社交盛事之一,阿斯科特賽馬會不僅以賽馬聞名,更因其深厚的王室淵源被視為國家禮儀象征。賽場所在地阿斯科特距溫莎城堡僅10公里,由安妮女王于1711年倡建。自1825年起,英國君主及王室成員每年都會以皇家馬車巡游的形式正式出場,并在游行結束后升起皇家旗幟,象征王室的出席。
然而,就在本次巡游開始前不到一小時,現場卻傳出凱特王妃尚未抵達的消息。此前,她的名字已出現在官方名單上。最終,僅有查爾斯國王、卡米拉王后以及威廉王子乘坐馬車現身。英國媒體觀察到,“威廉王子神情較平日更為凝重”。
肯辛頓宮隨后發布簡短聲明,表示凱特王妃出于健康原因需在“工作與休息之間尋找恰當平衡”,因此缺席活動。
凱特王妃此次臨陣缺席,讓王室措手不及。一位與王室關系密切的前官員對媒體表示,凱特王妃的缺席使得王室陷入“短暫的恐慌和混亂”,“沒有人預料到她會缺席,尤其是在事前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
事實上,在2024年9月凱特王妃宣布自己癌癥病情得到“緩解”,進入康復階段后,她已經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并多次參與各類活動。僅在阿斯科特賽馬會前幾天,她便現身嘉德日巡游以及國王生日慶典。在如此密集的公開亮相后突告缺席,迅速引發外界對其健康狀況的新一輪猜測。有傳言稱,王妃的病情可能出現復發,甚至“已住院或緊急接受治療”。
英國廣播公司(BBC)隨后指出,凱特王妃正在“逐步重返公眾生活”,這一缺席并非健康惡化信號,而是一種更加謹慎的節奏調整。
據媒體報道,一位熟悉凱特王妃的友人透露,她“只是感到疲憊”,在連續出席多場重大活動后身體出現不適。另一位接近王室的知情人士則指出,凱特王妃在公開場合承受著極大的輿論關注與心理壓力,“這一周對她來說尤其艱難”。此前,凱特王妃接連參加了數場活動。據稱,這樣密集的日程安排令她身心俱疲。
另一位消息人士向媒體表示:“當前最重要的是凱特王妃的康復。不幸的是,一周內要連續三次公開亮相,對她而言確實過于勉強。我們從中吸取了教訓——今年她的行程將更加寬松。如果接下來的三個月內她公開露面的次數超過三次,我才會感到驚訝。”
該消息人士還指出,凱特王妃正在“重新調整生活節奏”,努力在公務與私人生活之間尋求新的平衡。“她一向難以應對外界高度關注與隨之而來的批評,而這周的強度已明顯超出其承受極限。”
盡管王室方面試圖淡化凱特王妃此次臨時缺席的影響,但知情人士普遍認為,這可能成為一個“重要轉折點”,預示凱特王妃的健康情況與王室角色安排將進入新階段。
6月16日,英國溫莎城堡的圣喬治教堂,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出席嘉德勛章授勛儀式。
“雷丁橋行動”
作為白金漢宮最為倚重的媒體聯絡人之一,《每日郵報》資深王室記者麗貝卡·英格利什與王室關系密切,長期協調“王室記者團”對王室生活的報道,其信息在媒體圈具有高度可信度。她近日在文章中稱,凱特王妃所患癌癥的嚴重程度“遠超此前的公開信息”,“我們還能談論康復,已經是一個奇跡”。
早在2024年1月凱特王妃接受腹部手術前,她的健康狀況已出現明顯惡化。術后,她經歷了長達數月的化療,并植入了輸液港——一種用于高強度長期治療的體內輸液裝置,可將藥物直接導入心臟附近的靜脈。知情人士稱,這類設備往往意味著“高度依賴性與長期不確定性”,“康復的過程或許長達數年”。
有報道稱,凱特王妃本人在情感層面對這一設備產生了“心理依賴”,它既是醫療支持的象征,也在無聲中提醒著她,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場高風險的治療,“即使是王室成員,也無法獲得康復的保證”。
在病情猜測之外,更加令人震驚的是另一則爆料:王室傳記作家伯特蘭·德克斯在其新作《凱特:就在那一天??》中聲稱,王室早在2024年就已著手準備凱特王妃“可能離世”的應急方案。據稱,該計劃代號為“雷丁橋行動”,由威廉王子親自參與制定。
“雷丁橋行動”這一命名也蘊含深意:雷丁是英國伯克郡一個小鎮的名字,那里是凱特王妃的出生地;而行動代號的縮寫“ORB”,則與倫敦塔內一座頂部帶十字架的球體雕塑同名,象征著英國君主加冕時所握的王權寶球。德克斯將這一命名解讀為威廉王子“罕見的情感表達”,并認為這不同于他一貫的克制風格,是一種“事實上的愛的宣言”。至于凱特王妃本人對這一安排是否知情,以及她如何回應,目前不得而知。
盡管這一爆料并未獲得王室證實,但英國王室一直在想方設法應對輿情風暴。自2024年初凱特王妃暫停公開露面以來,社交媒體與小報充斥著關于她的各種揣測,從“陷入昏迷”到“婚姻危機”“遭受家庭暴力”不一而足。美國脫口秀主持人斯蒂芬·科爾伯特更在節目中提及威廉王子與喬蒙德利侯爵夫人的緋聞,使得流言進一步發酵。
提前準備葬禮是英國王室傳統
2024年凱特王妃“消失”的兩個多月中,英國王室長時間保持沉默或回應模糊,招致民眾強烈批評。同年3月10日,威廉夫婦官方賬號發布王妃與三名子女的合影后,引發“修圖風波”。王室先是否認,繼而被迫承認照片遭到編輯。這一系列操作被媒體斥為“災難性公關”。
相較以往低調處理的態度,這一次王室團隊反應更為積極。媒體廣泛引用肯辛頓宮及多位匿名消息人士的說法稱,凱特王妃“正在努力在工作與休息之間尋找平衡”,“密集的公開行程對她而言過于疲憊”。外界多認為,這是王室試圖統一口徑、控制敘事的一種“平衡式回應”。
此外,王室計劃通過提高凱特王妃在社交媒體上的“存在感”,來彌補她線下活動的稀缺,以降低其“消失”引發的關注度。
重任在身
不同于查爾斯三世國王在接受癌癥治療期間依然維持高強度公務,凱特王妃選擇了一條更為溫和理性的復出路徑。據美國《人物》雜志援引伊麗莎白女王的前新聞秘書艾爾莎·安德森的說法,凱特王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什么對她最重要”,她已不再勉強自己承擔超出身體與心理承受范圍的角色。
康復期間,凱特王妃一方面專注家庭、陪伴子女成長,另一方面也未脫離王室事務。她仍在幕后持續推進其長期關注的兒童早期教育議題,并在缺席阿斯科特賽馬會后,于溫莎城堡私下接待慈善家梅琳達·弗蘭奇·蓋茨,繼續以低調方式履行象征性職責。
這種“不張揚卻未缺席”的策略,被媒體解讀為一項“柔性回歸戰略”。在不頻繁公開露面的前提下,凱特王妃通過有限卻關鍵的亮相以及通過社交媒體維護“存在感”,避免出現輿論真空。據悉,王室公關團隊正鼓勵她適當增加線上發聲頻率,以平衡公眾期待與個人健康狀態。
王室傳記作家英格麗德·蘇厄德指出:“凱特必須學會說‘不’。”在她看來,這位王妃正以更可持續的方式應對外界壓力。
外界普遍預期,凱特王妃可能亮相6月底開賽、為期兩周的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這一賽事不僅是英國夏季體育盛事,也是凱特王妃最鐘愛的公眾活動之一。作為全英草地網球協會的贊助人,她幾乎每年都會現身皇家包廂觀賽。去年溫網賽場的一幕令人記憶猶新:那是凱特自2024年3月公開宣布患癌后的第二次公開露面。當她身著亮紫色禮服出現在皇家包廂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
盡管凱特王妃缺席了6月30日的開幕日活動,但多家媒體預計,她“很可能”出現在賽事末期的男子單打決賽現場。如果成行,這將成為她在今年最重要的一次“公開回歸”。
過去十年間,全球觀眾見證了凱特從一位熱愛運動、形象優雅、家庭和睦的大學畢業生,蛻變為極具民意基礎的威爾士王妃。她不僅是一位母親,更是一位具備演講能力與戰略意識的公眾人物。
凱特王妃在王室中的地位,也愈加鞏固。根據民調機構YouGov在2024年底公布的數據,凱特王妃已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王室成員,支持率甚至超過威廉王子與查爾斯國王。
近年來,英國王室頻頻陷入丑聞和危機,從安德魯王子性侵丑聞到哈里與梅根揭露王室內部的結構性偏見,而凱特王妃的的清白公眾形象與親民務實風格,已成為王室維系公眾信任的關鍵。英國社會學家沃爾特·白芝浩稱,君主制度要在現代社會延續,必須體現“國家尊嚴的部分”。在這個意義上,凱特正是其時代性的承載者。
2025年初,凱特王妃更被授予簽署“王室授權令”的資格,成為自1910年以來首位擁有該權限的非君主配偶。上一位擁有此殊榮的,還是喬治五世之妻瑪麗王后,她被授予簽署“王室授權令”資格時,喬治五世還不是國王。此舉既顯示出查爾斯三世對凱特王妃的高度信任,也象征著她在王室內部權力結構中的實質性上升。
重任在身的凱特王妃,必須在多重角色間不斷調適:既要照料年幼子女,又需輔佐威廉王子,同時還需分擔同樣患癌的查爾斯國王的職責。“她是個堅韌的人,但她承載的,從來不只是一個家庭,更是一種制度的未來。”一位王室顧問如是說。
記者:鄭立穎(murielzheng@gmail.com)
編輯:徐方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