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志紅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系研究員,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中心崗位科學家,食品科學博士,注冊營養師。
“范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自媒體作者;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中國營養學會食物與烹飪營養分會副主委;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老年營養與食品分會副主委等。
教授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食物血糖反應、烹調加工對食物營養健康價值的影響、營養環境評價等。主編教材6本,參編教材12本,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技論文133篇,出版食品營養科普書籍25本,撰寫食品科普文章被報刊雜志轉載超過6000篇。
文章來源:范志紅—原創營養信息
已授權《臨床營養網》轉載
最近這幾年,吃一碗米飯已經讓很多人感覺到羞恥了。不吃飯,只吃肉和菜,已經成了一種時尚風氣。
但是,不吃主食,高蛋白食物當飽的吃法,可能讓你瘦,但不一定能讓你延緩衰老,獲得長壽。別驚訝,相關的研究證據正在積累中。
一項在 Cell 雜志上發表,用早衰小鼠模型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在限制熱量攝入的情況下,高蛋白飲食會降低基因長度依賴的轉錄水平,增加組織損傷和炎癥反應的基因表達,加速衰老過程,并縮短動物壽命[1](圖1)。
雄性小鼠發育期間吃的是正常膳食,而且一輩子一直都不限制食量。但是 8 周后發育完成,它們的飼料就分成了 4 種不同營養模式:
——標準比例的營養飼料;
——低碳水高脂肪(LCHF),飼料中的脂肪減少 30%,碳水化合物增加 7.5%,保持標準蛋白質水平;
——低碳水高蛋白(LCHP),飼料中脂肪水平保持不變,蛋白質增加 95%,碳水化合物減少 30%;
——和高碳水低蛋白(LPHC)飼料中脂肪水平保持不變,蛋白質減少 30%,碳水化合物增加 9.5%;。
雌性小鼠發育期間吃的是正常膳食,在發育完成之后,緩慢把熱量值降到標準值的 70%,屬于節食模式。營養素比例則分為三種:標準比例營養飼料、低碳水高蛋白(LCHP),低蛋白高碳水(LPHC)。
結果呢,哪一組死的最早,哪一組活得最長?
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低碳水高蛋白(LCHP)的組死得最早,低脂肪高碳水(LFHC)的組活得最長。(圖2,左邊是雄性小鼠的壽命圖,右邊是雌性小鼠的壽命圖。線條最靠右的,就是最長壽的組。)
不過,按圖 2 的曲線來看,既限制熱量,又限制蛋白質,一部分動物會比吃標準飼料死的早,可能是營養不足時抵抗力有所下降。
研究者表示,如果比標準膳食稍微降低一點蛋白質供應比例,小鼠還能再延長壽命 15%,但如果蛋白質減少幅度太大,也會造成動物減壽。
如果離開條件舒適又清潔衛生的動物房,它們很可能會更加早死。所以,我絕對不建議大家為了長壽而吃這種既低蛋白又低熱量的膳食。
總之,實驗結果很明確:長期的高蛋白飲食,造成了 DNA 損傷積累,促進了細胞衰老,縮短了實驗動物的壽命。
這個研究是在 DNA 修復能力缺陷的模型小鼠中做的。但是,研究者還進行了跨物種分析,發現在正常野生小鼠、大鼠和人類中,在DHA修復能力正常的動物當中,高蛋白飲食也與「基因長度依賴性轉錄衰退」這種情況相關。
這就更加肯定地提示,長期高蛋白飲食,可能加速動物的系統性衰老。即便配合「少吃」這個措施,仍然會讓動物提前死亡。
總之,數據分析表明,蛋白質太多也好,太少也好,都不利于動物長壽(圖3)。
實際上,隨著衰老進程,或者在壓力狀態下,或者在飲食營養不合理的情況下,人類的 DNA 修復能力也會下降。這時候如果再吃蛋白質高于正常水平的飲食,很可能會雪上加霜。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朋友會問:什么是蛋白質的「正常」水平?
蛋白質攝入的正常水平是:
每公斤體重 1.0~1.2g 蛋白質。
例如我的體重是 55kg,每天攝入 55~66g 蛋白質即可。這個數是 所有 食物 蛋白質的 總量 。只要主食充足,這個量是很容易吃夠的,無需大量吃肉。
如要增肌,可以再多吃 10~12g,也不過是一個雞蛋+一杯牛奶/豆漿的量。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素食者因蛋白質消化吸收率略低,要比肉食者的標準增加 10 克左右的蛋白質。增肌人士也需要在正常標準基礎上增加 10~12 克。
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吃夠蛋白質,是因為沒把主食的蛋白質算進去。
實際上,主食對蛋白質供應有兩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吃主食可以有效增加蛋白質的總量。
100 克大米里通常含蛋白質 7%,面粉里平均為 10%,如果是高筋面粉可達 12%。
所以每天吃 200 克生重的米面(相當于 2 滿碗米飯或 2 個大些的饅頭),就能得到近 20 克的蛋白質。按中國居民膳食寶塔的推薦,
健康成年人每天應該吃到200~300 克生重的主食(如果運動量大還應增加數量)。
雖然谷物中的蛋白質不是優質蛋白,但糧食和魚肉、蛋奶、豆制品混合食用的時候,可以起到「蛋白質營養互補」的作用,綜合效果更好。
在 30 年前,肉食不足的時代,營養食譜中需要供應至少 1/3 的優質蛋白質。現在食物豐足,一半蛋白質來自于動物食品毫無壓力。但更大比例的動物蛋白質并不會起到更好的健康效果。
第二個意義是,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有「節約蛋白質」的作用。
如果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一部分吃進去的蛋白質就會變成熱量被消耗掉,不能起到幫助組織更新和促進增肌的作用,就等于是減少了蛋白質的實際利用效果。
讓你一餐不吃碳水,一餐不吃蛋白質食物,想辦法讓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分家,正是很多減肥食譜玩的游戲。因為這樣會掉肌肉,顯得體重下降特別快。
總之,如果有了主食,就可以用較少的魚肉蛋類食物滿足一日的蛋白質供應。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谷物主食和魚肉蛋奶聯合供應蛋白質,
還有幾大好處:
一是降低食物成本,因為糧食比魚肉便宜太多,保證供應也更加容易。
二是避免身體攝入過多環境污染物。
按生態學的「生物放大」定律,同樣的環境污染水平,動物性食品比植物性食品里的污染物水平高至少一個數量級,而且污染物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率更高。
三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因為動物性食品生產會造成更大的生態環境負擔。消耗更多的水、肥、電、土地,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
實際上,前面提到的這項研究,只是相關研究證據中的一個。
不久之前就有一項研究發現,用優質碳水替代部分蛋白質,更有利于健康長壽[2]。
此前幾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長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 50% 左右時,最有利于降低全因死亡率,也就是有利于長壽[3]。
前幾年有跨學科研究發現,在生命前半程,蛋白質供能比適度提高有利于長壽(小時候要重點保證蛋白質營養,不能只喝粥吃面條);而在生命后半程,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有利于長壽,蛋白質過高則不利于長壽(中老年時就要注意吃夠谷物,避免過多肉類)[4]。
還有一些研究提到,限制某些動物性食物中特別豐富的氨基酸,有利于延緩衰老或減輕體重。
其實從基礎的道理就能想明白。
營養學相關的新聞標題看似「顛覆」,但它的底層邏輯是不會有邏輯性「顛覆」的。
按照毒理學的原理,任何化學物質,包括蛋白質等營養成分,都符合「過猶不及」的規律。劑量決定毒性。營養素太少了,會出現營養缺乏病;太多了,會出現過量毒害。
簡單說,凡是營養素,都是人體需要的必需物質,吃得太少都會死。但是,吃得太多也都有毒。只不過每一種成分的安全范圍寬度不同罷了。
人體代謝的基本邏輯,是獲得生命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而且
這些成分的數量比例要合適。太多增加器官負擔,太少則影響組織修復。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蛋白質也是一樣的。
如果沒有碳水化合物幫忙,很大比例靠蛋白質來制造能量,供能效率會明顯低于碳水化合物,耗費的維生素更多,而且還會產生尿素這種廢物,增加肝腎負擔。用脂肪供能的比例過大呢,就會產生酮體。它雖然是一種能量底物,但也是一種需要及時排泄的毒物,還會升高尿酸水平,給腎臟帶來的壓力不可忽視。
對健康、年輕的人來說,短時間這么吃不會有很大問題。雖說是增加了器官的代謝壓力,但年輕健康的身體能夠抗住壓力。
但隨著人體的衰老,器官能力的下降,或者工作壓力本身就很大,身體代謝能力已經弱化,那么這種飲食帶來的代謝負擔就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實際的損害。如果是肝腎功能已經下降的人,影響就會更大。所以肝病和腎病患者都要求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
一定要理解,減肥時的短期吃法,或者治療性膳食的暫時要求,不能作為一輩子長期遵循的飲食方式。
長年累月來說,還是要正常飲食:主食吃夠,適度有點全谷物;魚肉蛋類可以天天吃,但總量別太多。蔬菜水果每天多樣化、吃夠量,但也不能替代主食。
所以,拿肉魚蛋類當飯吃的吃法,短期可能還看不出來,但長期而言,不僅浪費金錢,浪費資源,而且傷身減壽。——你可以尋求充足營養,但不要太作、太浪費。也許,這就是大自然給生物們設定的基本規則吧。
參考文獻:
1 van Galen I, Birkisdottir MB, Ozinga RA, et al. High protein intake causes gen-length-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decline, shortens lifespan and accelerates ageing in progeroid DNA repair-deficient mice. Nature Metabolic Health and Disease, 2025, 3: 20.
2 Korat AVA, Duscova E, Shea MK,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Healthy Aging in Women. JAMA Netw Open. 2025; 8(5): e2511056.
3 Seidelmann SB, Claggett B, Cheng S,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3(9): e419-e428.
4 Senior AM, Nakagawa S, Raubenheimer D, et al. Global associations between macronutrient supply and age-specific mortality. PNAS, 2020, 117(48): 30824-30835.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5 年 7 月 2 日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399956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