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鑲嵌在地中海上的無價珍寶。
歷史上,她常被形容為像意大利“長靴”足尖上的一顆“明珠”。其實,直到19世紀后半葉,這里才被正式并入意大利的國家版圖。從古代的希臘人、迦太基人來建立城邦,到中世紀多個歐洲封建王朝輪番統治,西西里的繁華中藏著幾絲不安,美麗但又總是略帶哀愁。
好在各路人馬喧囂散盡后,給這里留下豐厚的歷史、多元的文化、美麗的傳說、饞人的美食……西西里也回歸了她本真的模樣。在這里行走,就像暢飲一杯清涼炫彩的夏日特調——各種元素在味蕾上碰撞融合,香醇甜美,回味無窮。
來到西西里,一個形象怪誕的三曲腿圖案隨處可見。機場候車處、市政廳門口、紀念品商店、旅游宣傳折頁上……我無數次與它不期而遇。
公元前8世紀左右,一支希臘的拓殖船隊自東向西乘風破浪而來。在繞島環行中,他們驚奇地發現西西里島3個端點分別指向東、西、南3個不同方向。興奮的希臘人愛上了這座地中海上的最大島嶼,索性就給它起名叫Trinacria,是古希臘語中“三角形”的意思——這也是西西里島最早的名字。
很快,三曲腿的形象在島上出現了,歷經近3000年至今仍在沿用,已然成為西西里的文化圖標。
▌三曲腿形象在西西里隨處可見,歷經近3000年仍在沿用,已然成為西西里的文化圖標
位于西西里島東海岸線的錫拉庫薩從前叫敘拉古,是古希臘時代最偉大、最美麗的城邦之一,哲學家、數學家、“力學之父”阿基米德就出生在城東南的奧爾提伽島(Ortigia)。
小島和主城之間被一條狹窄的水道隔開,島上不僅集中了大量古希臘歷史遺跡,還流傳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出于對老城的保護,接駁車開到阿基米德廣場(Piazza Archimedes)就不能繼續行進了。
▌錫拉庫薩曾是古希臘時代最美麗的城邦之一,狹窄的水道將老城和主城連接在一起
在阿爾忒彌斯噴泉(Fontana d'Artemis)附近的小店里,我正挑選繪有三曲腿圖案的明信片,一個低沉的聲音突然從貨架另一側傳出。“孩子,你知道嗎?這些卡紙是用西西里的紙莎草做成的。”老爺爺從貨品之間的縫隙探出頭,笑呵呵地對我說。“紙莎草?是古埃及人拿來造紙的那個嗎?”我有點兒好奇。“沒錯!你往阿勒杜薩之泉(Fonte Aretusa)方向走就能看見,純天然生長的哦,在歐洲非常罕見。”
即便沒有店主爺爺指路,我也不會錯過它的。因為奧爾提伽島實在是太小了,所有景點都在步行可達的范圍之內。
▌阿爾忒彌斯噴泉位于阿基米德廣場中央,出于對老城的保護,接駁車不能駛進奧爾提伽島
很多年前,我在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寫的《變形記》里,讀到過關于阿勒杜薩的神話故事。她本來是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身邊的一位仙女,青春貌美,無憂無慮,山林、原野、溪流、大海……到處都有她的動人歌聲和曼妙舞姿。有一天,阿勒杜薩正在河中沐浴,剛好被河神阿爾甫斯看見。河神對美麗的仙女一見鐘情,對她展開了猛烈的追求。可惜,河神有夢,仙女無心。不勝其煩的阿勒杜薩只好向主人求救,阿爾忒彌斯用魔法打敗魔法,把她變成了奧爾提伽島上的一汪清泉。
據說,為愛癡狂的河神竟然一路追到錫拉庫薩,但最終結局也只是望“泉”興嘆。阿勒杜薩之泉靜靜流淌了大約2500年,水池邊生長出的紙莎草蒼綠茁壯。它們中的一部分被拿去加工制作成明信片,算是紀念這場“單向奔赴”的愛戀吧。
▌奧爾提伽島上處處可見無敵海景,海風仿佛都在講述美麗的神話故事
在奧爾提伽島,每陣海風彷佛都從綺麗的希臘神話宇宙中吹拂而來。老城中心的高地上,聳立著游客們必去打卡的地標景點——錫拉庫薩大教堂(Duomo di Siracusa)。
我走近一點兒仔細觀賞外立面,幾根粗壯的多利克式石柱清晰可見。它們并不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工匠所仿造,而是從公元前5世紀就一直挺立在這里。
▌錫拉庫薩老城內集中了大量古希臘歷史遺跡,漫步其間有置身于神話之感
古代錫拉庫薩人非常崇拜智慧女神雅典娜,因此將雅典娜神廟建在了奧爾提伽島的核心位置。不太走運的是,整個西西里島剛好處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火山爆發、地震以及地震引起的海嘯千百年來從未停止。壯美的神廟很可能就是在某次災害中坍塌的。
然而世界投以我板磚,我就用它們砌一棟樓——每次劫難過后,頑強的錫拉庫薩人都選擇在原址上翻修重建。于是到了18世紀,一座華麗的天主教堂呈現在世人面前,它雖然擁有當時最時髦的巴洛克外觀,但古希臘石柱也被保留下來。我猜,如果雅典娜看到自己改裝后的“新家”,應該也會忍俊不禁。
▌錫拉庫薩老城內殘破的古希臘歷史遺跡
錫拉庫薩的美麗神話還與一個美艷性感的銀幕形象有關。傍晚,我來到多莫廣場(Piazza Duomo),找了一把椅子坐下,夕陽把金屬靠背曬得暖烘烘。
在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風情萬種的瑪蓮娜就是從這個廣場上款款走過,從此她成了年少主人公心中的女神,也成了小城里所有婦人嫉恨詆毀的對象。影片直視戰爭中的人性丑惡,是少年的成長故事,更是一部美的毀滅史。
“她唯一的‘罪過’,便是她的美麗。”片中辯護律師的這句經典臺詞,現在儼然成了西西里最好的宣傳語。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劇照
天色漸暗,游人紛紛離去,女神們也差不多該打卡下班了。我和一個剛認識的意大利男孩說好AA制,在廣場附近找到一家叫美杜莎的餐館,點了西西里特色諾爾瑪通心粉、炸魚、血橙沙拉,還有一小瓶馬爾薩拉葡萄酒。
等餐上桌時,為了緩解尷尬氣氛,我主動把話題引到電影,以及“地球球花”莫妮卡·貝魯奇上。“哈哈,莫妮卡不是西西里人,但誰會不愛上她呢?”他意味深長地說完,還把右手甩向半空,做了個飛吻的姿勢。果然,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瑪蓮娜。
西西里是意大利最南端的自治大區,大區首府是歷史名城巴勒莫。因為火車晚點,抵達市區時,天已經黑了。好在這里的城市規劃十分善解人意,一橫一縱兩條主路將老城區平分成4個幾乎同等大小的區塊。不消5分鐘,我便已經走到預定的民宿樓下。
一架時光機似的老式電梯,把我送到瑪努艾拉夫人家,她為我準備了一杯甜酒和一小碟堅果。瑪努艾拉看上去六七十歲,自帶老派歐洲人的腔調和儀式感。后來我發現,只要出門,她一定會換高跟鞋,擦上鮮艷的口紅。
▌巴勒莫阿拉伯-諾曼風格建筑群入選了《世界遺產名錄》,因其體現了一種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的融合
交談中我得知,她母親的家族來自歐洲大陸,父親是西西里島當地人,祖輩有阿拉伯血統。孩子們長大后選擇離開西西里,北上到羅馬、米蘭等大都會工作生活——小城市的人口流失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現象,于是她把空出來的房間改造成民宿。
“我有點兒老了,不方便再出門去看外面的世界。”瑪努艾拉略顯傷感地說,但很快眼神又明亮起來。“不過,我可以把‘世界’請到家里來。”說完,她笑著拿起自己的檸檬水,在我的酒杯上輕輕碰了一下。
▌西西里擁有老歐洲的迷人腔調,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彌漫街頭巷尾
瑪努艾拉的故事像極了巴勒莫這座古城的一個注腳。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歐洲大陸涌現出一大堆小的封建王國,歐洲史就此進入到中世紀。首先是哥特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激烈競逐爭奪西西里島的控制權,很快來自歐洲的諾曼王朝、安茹王朝、巴塞羅那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波旁王朝等一批又一批的野心家紛紛下場開撕。
這些人篤定,誰占有了西西里島,誰就可以主導整片地中海,也就最有可能重現羅馬帝國的榮光。
歌德曾經說過,“西西里是萬物的關鍵”。這話聽起來有點兒夸張,但至少在地理大發現之前,地中海的歷史就約等于歐洲的歷史。洪流中的西西里島好像一個樞紐,連通四面八方,為歐、亞、非三大洲的到訪者提供舞臺,雖然屬于“被迫營業”,卻又著實炙手可熱。
▌波詭云譎的王朝興衰與更替,在巴勒莫老城的歷史建筑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波詭云譎的王朝興衰與更替,反映在老城的歷史建筑上。2015年,巴勒莫阿拉伯-諾曼風格建筑群(Arab-Norman Palermo)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理由是它們“見證了一種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的融合,也承載著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們相互依存的使命”。來到西西里之前,我翻閱了大量資料,決定以巴勒莫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lermo)及其周邊為切入點,欣賞這類建筑藝術的“混搭”之魅。
據介紹,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拜占庭式東正教堂,阿拉伯人后來將其改成了清真寺。12世紀,人們又在清真寺的基礎上興建諾曼式教堂——阿拉伯式圓柱搭配上諾曼式主體,構成了最初的“阿拉伯-諾曼風格”。
但或許因為西西里政權迭代過于頻繁,大教堂被搞成了“跨世紀工程”,直到18世紀才總算大功告成。
▌巴勒莫老城的歷史建筑與雕刻作品
吃過早午飯后,我手里攥著路書,穿梭在外圍和內庭間,一邊比照圖片和簡介,一邊仔細尋找辨認——這座鐘樓和尖塔是13、14世紀加蓋上去的,必定受到了西歐哥特式建筑的影響;那道門廊屬于我喜歡的加泰羅尼亞風格,很可能是巴塞羅那王朝統治時期的作品;此外,它還擁有巴洛克式的圓頂、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內飾……
在歐洲,各個時期留下的經典建筑數不勝數。但如果想在一座城內、一眼千年了解歐洲建筑藝術的樣式和流變,恐怕只有巴勒莫才能做到。我確信,正是西西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讓這些建筑在空間、結構和裝飾上都呈現出獨具一格的樣貌。
▌巴勒莫阿拉伯-諾曼風格建筑群
1860年,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領袖朱塞佩·加里波第率領千人軍隊,通過阿拉伯-諾曼風格的海軍元帥橋(Ponte Dell’Ammiraglio)向巴勒莫進軍。至此,西西里正式納入到意大利王國的版圖。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時刻,意大利人建造了馬西莫劇院(Teatro Massimo),其規格迄今排名意大利第一、全歐洲第三。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劇院可以被看作巴勒莫建筑藝術的最后華章。離開這座城市之前,我特意擠出兩個小時,去集齊最后這塊拼圖。
▌馬西莫劇院 | ?視覺中國
馬西莫劇院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左右,內部7層設計成馬蹄形的環繞式傾斜看臺,可同時容納大約1400位觀眾。電影《教父》里出現過的皇家包廂,依舊保留著19世紀的裝飾原貌。
我買了一支開心果口味的意式手工冰淇淋,找到影片中阿爾·帕西諾痛失愛女的那段臺階,坐下來慢慢把它吃完。階梯兩側矗立著戲劇之神和歌劇之神的青銅雕像,他們平靜地審視著巴勒莫這個人間劇場,曾經的權力翻涌此刻都已成了過眼云煙。
巴士緩緩駛向陶爾米納,一路不停地上坡下坡。大片的橄欖林和柑橘園,像滾動的膠片似的,在車窗外快速地掠過。向下看,可愛的小漁村零星地散布在海岸線上;抬起頭,富人的度假別墅在山林中若隱若現——陶爾米納就藏在這片迷人的山海之間。
在交通尚不便利的年代,這里是深受歐洲文人雅客追捧的“隱秘的角落”。法國小說家莫泊桑就曾“安利”過:如果有人只能在西西里待一天,那么他/她應該去陶爾米納!
▌陶爾米納狹窄的小巷 | ?視覺中國
“我們在房間里為您準備了一個小禮物。”辦理入住時,前臺小妹神神秘秘地對我說。“相信我,您一定會喜歡的。”見我有些疑惑,她趕忙微笑著補充道。拉開房間內百葉窗的一霎那,李施德林般藍色的大海撲面而來,對這份意料之外的驚喜,我感覺相當滿意。
窗外的愛奧尼亞海(Ionian Sea)是地中海的支海,整片海域夾在意大利和希臘兩國中間,正如愛奧尼亞的原意——“漂泊的人”。
與100多年前莫泊桑眼中的陶爾米納相比,現在這里配套設施優質完備,星級酒店鱗次櫛比,已然被開發成了全球知名的度假勝地。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不必再“漂泊”,他們可以鉆入海底潛水,爬上火山探險,盡情享用美味豐盛的地中海大餐。
熱播美劇《白蓮花度假村》第二季的拍攝地正是在陶爾米納,劇迷們還可以參考劇中人物的行蹤前往各處打卡。
▌遠眺愛奧尼亞海 | ?視覺中國
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美麗島(Isola Bella)。島如其名,雖然不大,卻是夏日里玩水的好地方。短短幾分鐘時間,纜車就把我從半山腰送到海灘。
陶爾米納的海岸線蜿蜒曲折,碎石灘上滿是游客——有人涂上一層亮閃閃的防曬油,邊聽音樂邊享受日光浴;有人倚在陽傘下慵懶地嘬著飲料,半天也不見手中的書翻過一頁;更多人跟我一樣,沿著心形的海灘往礁石島嶼方向走,10分鐘不到,美麗島就出現在眼前了。
▌陶爾米納擁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線
1806年,統治西西里的波旁王朝國王斐迪南三世把它贈給了陶爾米納市。此后由于經營困難,小島曾在多位買主手中輾轉,其中,英國女公爵佛羅倫斯還在島上建有臨海別墅。直到199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將美麗島劃為自然保護區并向公眾開放,普通旅行者才終于有了親近它的機會。
目前,島上還提供性價比很高的潛水體驗項目。登島不需要過橋,也用不到輪渡,脫了鞋襪踩著清涼的海水,直接趟過去就可以了。唯一得當心的是,不要被壞脾氣的水母蟄到腳,嗨,別問我是怎么知道的。
▌陶爾米納的灘 | ?視覺中國
海景房的缺點在第二天清晨顯露出來。天剛蒙蒙亮,我就被幾只海鷗一驚一乍的叫聲鬧醒。它們彷佛是飛來提醒大家,在風景如畫的西西里,誰也別想賴床睡懶覺。一小杯意式濃縮咖啡下肚,感覺整個人精神到快要起飛,一溜小跑去著名的希臘劇場(Teatro Greco)。
古希臘人在西西里島上留下了大量文化遺跡,哪怕時間有限,陶爾米納的這處也不應該被忽略掉。
▌希臘劇場 | ?視覺中國
U形劇場佇立于山崖盡頭,整個建筑靠山傍海而建,石頭臺階圍成的觀眾席位依山勢逐級升高,背海的平地被能工巧匠修成了中心舞臺。舞臺兩側,一根根巨大厚重的石柱曾經擎天而立,如今只留下一些“廢土風”的斷壁殘垣。我站在觀眾席頂部向下張望,幾個旅拍的游客,頭戴月桂花冠,身穿白色長裙,正變換各種姿勢照相。
2000多年前,埃斯庫羅斯、阿里斯托芬的悲劇、喜劇或許也曾在場內輪番上演——湛藍的愛奧尼亞海是夢幻的舞美布景,風吹浪打、鳥叫蟲鳴是最好的配樂聲效。劇場現今仍在使用中,創辦于1955年的陶爾米納國際電影節,每年6、7月份在這兒舉行。光陰流轉,臺下的觀眾如海潮般來了又去,臺上的好戲依然精彩繼續。
▌在希臘劇場遠望埃特火山
站在高崗上,不光能看海,還可以觀山。我將視線從海平面向右移動大約45°,海拔3300多米的埃特納火山(Etna Mount)盡收眼底。埃特納的意思是“我在燃燒”,它不僅是歐洲海拔最高的活火山,也是全世界噴發次數最多的火山。
自打有文字記錄以來,大大小小地噴發過500余次,目前仍然處于活躍期。不過,住在周邊的居民對火山爆發并不過分擔憂。畢竟真正造成災難的次數屈指可數,況且火山灰沉積帶來了肥沃的土壤,讓西西里的優質農產品在歐洲各地廣受歡迎。
其實從空間方位上看,埃特納火山距離另外一座歷史名城卡塔尼亞更近一些。但陶爾米納地勢更高,天氣晴朗的時候,在城內各處幾乎都能望見煙霧繚繞的山頂。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感受到,埃特納火山的濃烈熾熱與愛奧尼亞海的浪漫柔情,在陶爾米納邂逅碰撞,原本水火不容的兩種氛圍被拿捏得恰到好處。
▌彩色陶瓷制品是陶爾米納的特產,造型簡潔質樸,充滿了童趣
晌午時分,回到小城中心的四月九日廣場(Piazza A IX Aprile)。半人馬座噴泉外圍擠滿了旅行團的客人,大家都知道奇幻大片《海王》在此處取景拍攝。廣場周邊的小餐館里,飄出陣陣烤披薩的香氣。我從背包里翻出早上買的奶油煎餅卷,一邊吃一邊回味這趟即將結束的西西里之行。
在蘭佩杜薩的歷史小說《豹》中,作家借老親王之口感慨道:“2500年來,我們(西西里)肩上壓著燦爛的文明,卻始終是個大雜燴”。不過在我看來,這份沉重并未平添落寞或戾氣,反而讓西西里愈發地明艷動人——錫拉庫薩的老城中飛揚著少年們的青春綺夢、巴勒莫的劇院里吟唱著黑幫教父的柔情與鄉愁、陶爾米納的山海間蘊藏著亞特蘭蒂斯的通關密語……日光傾城的西西里,美麗傳說未完待續。
編輯/Lili、Tasia
文/王位
圖/王位、視覺中國
設計/Apri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