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史
董桂珍,女,1939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街道朱北社區居民。董桂珍積極參加社區公益活動,身患癌癥十多年,仍克服身體上的疼痛,講授黨課300余節。董桂珍的老伴兒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三次榮立一等功,他去世前叮囑董桂珍用他的撫恤金助學。她遵照老伴兒遺愿,拿出撫恤金和個人積蓄為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鄉村學校建立愛心書屋。2017年,在長辛店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董桂珍愛心志愿服務隊”成立,愛心奉獻從董桂珍的小家走向社會。
85歲的董桂珍現在一個人住,每天6點起床,7點半吃早飯,一日三餐連同簡單的打掃全都自己動手。這間平房不小,但添置的家具不多,因空曠而顯得格外整潔。
10年前老伴兒病逝,作為軍屬,董桂珍繼續在這個位于豐臺長辛店的小院兒里生活。老伴兒去世時的45萬元撫恤金被全部捐了出去,這些年,董桂珍又陸續攢下12萬元,加上“董桂珍愛心志愿服務隊”里社會人士的力量,在河北省淶水縣鄉村學校建立了8間愛心書屋。
找董桂珍講黨課的單位絡繹不絕,平日里,她就在這間平房里備課,一節2小時的黨課,備課要花上幾天工夫。平房雖顯空曠,但董桂珍卻覺得十分充盈。
董桂珍小心翼翼從抽屜里取出珍貴照片和資料。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攝
節衣縮食情系兩位陜北老母親
董桂珍出生于1939年底,8歲那年父母因為霍亂去世。她上面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姐姐們自小就被安排到別人家做童養媳,哥哥也顧不上她。
好在村黨組織對她“挺負責”,這家兩個月、那家兩個月,靠著吃百家飯、穿百家衣,董桂珍順利長大,還讀了初中,“那個時候上初中是個非常奢侈的事兒。”董桂珍說。
1956年,董桂珍參加工作,先是在野戰部隊63軍做了三年文化教員,后又到63軍子弟學校做秘書到1968年。1969年之后,她被分配到國企工作,1976年入黨,做過組織部長、工會主席,一直到退休。
在63軍工作期間,董桂珍認識了老伴兒李生秀。李生秀是陜北人,父母都是老黨員,他13歲參加革命,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立下三次一等功。
“剛認識時他就告訴我,父親不在了,母親還在陜北,還有一位‘老母親’需要贍養。”董桂珍了解后才知道,“另一位老母親”是李生秀家的鄰居曹阿姨,也是一名老黨員,無兒無女,老伴兒在解放前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家里只剩孤身一人。
據董桂珍轉述,開始時是李生秀的父母照顧著曹阿姨,到1950年李生秀有了工資,就把贍養曹阿姨的責任接了過來。直到曹阿姨去世,李生秀一家贍養曹阿姨長達37年。
每隔兩三個月,董桂珍都會帶著兒子去給兩位老母親匯錢,那個年代李生秀每月的工資其實并不高。
她逢年過節還會給家里寄糖和北京特產,一寄就是幾十斤,“陜北講有福同享、有罪同受,我們要讓那一個山頭上的15戶都要吃到糖。”“的確良”褂子流行起來了,董桂珍自己不舍得穿,但給兩位老母親一人買了一件寄了回去。
“她們十幾歲就給黨送信,遇見敵人怕泄密就把信生生吞咽下去,沒有她們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只是想讓她們多享點福。”董桂珍說。
捐出45萬撫恤金為老區鄉村小學建書屋
2015年,李生秀去世,留下了沉甸甸、閃亮亮的勛章和45萬元撫恤金。按李生秀的囑托,這45萬元一半留給董桂珍,另一半捐出去。
董桂珍召開了家庭會議——這是她家的傳統。大家對捐款沒有異議,但是要想真正幫助到別人,一半太少了,于是決定45萬元全部捐出去。
“河北淶水是革命老區,野三坡就在淶水,我想去那看看。”董桂珍想過捐給陜北,但剛剛做過關節置換手術,她的腿腳已經走不了那么遠的路了。
到現在,董桂珍還記得她與淶水縣下莊小學182名學生初次見面的情景——孩子從家帶來二米飯,就著蘿卜條子和粉條就是一頓中午飯,吃得特別香。
小飯桌一天3塊錢,有6名同學因為交不起這筆錢,下學期就要輟學了。董桂珍覺得很難受,“我那個時候都上了初中,現在是新社會,如果有孩子因為這個輟學,太不應該了。”
一連20天,她打遍了淶水縣各個部門的電話。第21天,董桂珍接到了當地教育局長的電話,對方告訴她,當地將進行全縣大排查,這些孩子的小飯桌錢會由河北省民政廳和省教育廳共同負擔。
“我覺得我這一輩子就做了這一件好事,給孩子們爭取到了繼續學習的機會和權利。”董桂珍說。
李生秀留下的45萬元撫恤金也被全部捐出,為淶水縣的鄉村學校建設愛心書屋,購置圖書、練習冊、文具等。2017年,在長辛店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董桂珍愛心志愿服務隊”成立,“這個事兒就從我們家走向了社會。”
今年5月30日,志愿服務隊又一次來到淶水,見證他們捐建的第八個愛心書屋揭牌。這8年,除了撫恤金和志愿服務隊的捐款,董桂珍自己又捐出12萬多元。
董桂珍告訴記者,建黨百年時她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區兩級的獎勵和慰問金加起來一共有3萬塊錢,她全部捐了出去,其余將近10萬塊錢都是自己日常攢下來的。
截至目前,董桂珍愛心志愿服務隊已經為8個愛心書屋捐贈圖書36000冊、體育用品和文化用品12400件,不少孩子考上了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高校。
拖著生病的身體講了300多節黨課
平時的大部分時間,董桂珍都在這間平房里備課。她坐在桌前,從一個十分袖珍的紫色收納袋里掏出一把鑰匙,再用這把鑰匙打開抽屜——珍貴的照片和資料、手寫的備課筆記分門別類擺放得整整齊齊。
董桂珍的書桌,桌上是董桂珍手寫的備課筆記。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攝
“《黨的作風決定著黨的生死存亡》,你看這一課是12頁。”董桂珍輕輕翻動筆記,因為長時間的書寫,她右手五根手指的關節已經發生明顯彎曲。
順著手指向上,藏在寬松袖管里的小臂線條已經松弛,還帶有明顯的坑洼,坑洼在接近大臂時又突然變得腫大。因為癌癥,董桂珍已割斷了11個淋巴,胳膊現在還是腫的。
2007年,在與癌癥斗爭的過程中,董桂珍的第一節黨課開講了,題目就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多少年過去了,找董桂珍講黨課的單位越來越多。最近一次黨課,董桂珍就講了2個小時,因為疲勞,走下講臺時還抻到了腳。
董桂珍講過的黨課已經超過了300節,“這十幾年我有病在身,自己克服了不少痛苦,但是我覺得我產生的價值可能比我的痛苦大,是不是?”
屋子里很安靜,這間平房在大多數時間里都只有董桂珍一個人。
“您會偶爾感到孤獨嗎?”
董桂珍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她只是說,“老伴兒上過戰場,立過三次一等功,但從不居功自傲,而是默默地奉獻了一輩子,我也參照著他,參照著我們共產黨人的誓言,也在做著無私奉獻的事情。”
心里話
回看自己經歷過的曲曲折折,太不容易了。到今年我85歲了,我的想法是多活一天就是勝利,多活幾天,就可以多干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一點也影響著我的家庭,老伴兒過去常和我講,思想最高處、根在最深處。思想最高處,就是要始終以共產黨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根在最深處,就是說我們家庭世代的傳承。我們家四代黨員,老一輩留下的精神財富被小一輩繼承,他們都做到了愛崗敬業、勇挑重擔,四代家風的傳承,留德不留財。
當然,時代不同了,革命精神可能在年輕人當中有些淡去了,但是想想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輩們犧牲性命換來的,這種精神就永遠不能忘卻。我希望年輕的共產黨員還是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把希望寄托在你們這一代身上。
——豐臺區長辛店街道朱北社區老黨員董桂珍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許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