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圣何塞州法院的陪審團近日作出一項震動科技行業的裁決:谷歌因非法收集 Android 用戶蜂窩數據,需向集體訴訟原告賠償 3.14 億美元(約合 22.5 億元人民幣)。
這一判罰標志著,這起始于 2019 年的訴訟,終于揭開了安卓系統在用戶隱私保護層面的灰色操作,也讓科技巨頭的數據控制權爭議再次浮出水面。
訴訟起源:用戶流量賬單上的 "隱形消耗"
事件的導火索源于 2019 年幾位安卓用戶的偶然發現。他們注意到,即便關閉 WiFi 僅使用蜂窩數據網絡時,手機流量仍在被不明后臺程序消耗,賬單中頻繁出現小額數據扣費。進一步調查顯示,這些流量指向谷歌服務器 —— 用戶并未主動操作,卻在為谷歌的數據傳輸買單。
原告律師團隊在訴訟中指控稱,谷歌通過修改 Android 系統底層代碼,使設備在未連接 WiFi 時自動向服務器傳輸位置信息、應用使用記錄等數據。這種 "偷跑流量" 的行為不僅侵犯用戶知情權,更實質盜用了用戶付費購買的蜂窩數據資源。
訴訟強調,谷歌將這些數據用于優化廣告精準度(如根據位置推送本地商家廣告)和提升地圖服務(如實時路況更新),直接轉化為企業商業利益。
法庭交鋒:"必要服務" 與 "隱私侵犯" 的定義之爭
庭審焦點集中在兩個核心問題:數據傳輸是否獲得用戶授權?傳輸行為是否具有合理性?
原告方提供的證據顯示,谷歌在用戶協議中以模糊表述掩蓋了蜂窩數據的具體用途,多數用戶并未意識到關閉 WiFi 后仍會產生數據傳輸。技術專家作證稱,安卓系統的 "后臺同步" 功能被刻意設計為默認開啟,且隱藏在多層設置菜單中,普通用戶難以完全關閉。
谷歌則堅稱行為合法,其發言人何塞?卡斯塔涅達強調,數據傳輸是為了保障設備 "安全性、性能和可靠性",例如實時推送系統更新、同步賬戶信息等,且單條數據流量僅相當于一張照片的 1%,"對用戶影響微乎其微"。公司還指出,用戶在首次激活設備時已同意相關條款,構成法律意義上的授權。
但陪審團最終認定,谷歌存在 "故意隱瞞數據傳輸細節" 的過錯,其協議條款未明確區分 WiFi 與蜂窩數據的不同處理方式,設置界面也存在誤導性,實質剝奪了用戶的選擇權。這種 "技術性規避" 構成對用戶財產權(付費流量)和隱私權的雙重侵犯。
行業警示:巨頭數據控制權的再審視
分析認為,這起判決的影響遠超單一案件,而是對行業有深層警示。
在用戶權益層面,它首次明確將 "蜂窩數據使用權" 納入隱私保護范疇,意味著科技公司不能再以 "服務必要" 為由無償占用用戶付費資源。后續可能引發更多針對 iOS、Windows 等系統后臺流量的集體訴訟。
在企業合規層面,谷歌的上訴或將推動法院進一步界定 "合理數據使用" 的邊界。目前行業內普遍存在的 "默認開啟數據收集" 模式,可能面臨更嚴格的法律約束。
而在技術倫理層面,這一判決暴露了 "功能便利性" 與 "用戶控制權" 的深層矛盾。安卓系統的設計邏輯中,"無縫服務" 往往優先于 "透明可控",這種傾向或將被迫改寫。
值得注意的是,3.14 億美元賠償對年營收超 2800 億美元的谷歌而言并非重創,但其象征意義遠大于金額本身。不過,當用戶開始為每一寸數據流量較真,科技巨頭的 "數據霸權" 時代,或許正迎來轉折的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