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
編譯 江宇
編輯 漠影
智東西7月16日消息,今日,前OpenAI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創辦的AI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簡稱TML)宣布完成20億美元種子輪融資(約合人民幣143.46億元),由a16z領投,NVIDIA、Accel、ServiceNow、CISCO、AMD、Jane Street等參投。
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種子輪融資,而TML成立于2025年2月,至今僅5個月。
成立之初,OpenAI聯合創始人John Schulman等二十余位頂級AI研究員便加入了TML,使其迅速成為行業焦點。
一、企業定制AI + 消費級產品雙線布局,云服務巨頭爭相競逐
TML的核心業務圍繞“企業定制型AI”和“通用消費級產品”兩條路徑展開,Murati對投資人尤為強調前者。
多位與Murati接觸過的投資人透露,TML主攻方向之一是企業AI定制。該團隊正基于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構建模型,讓AI圍繞客戶的核心KPI(如營收、利潤等)進行優化,直接服務于業務增長目標。
這種“以業務指標為導向”的強化學習思路,被稱為“RL for business”,尤其適用于客服、投行、零售等垂直行業,具備較強的商業轉化和客戶價值提升潛力。
在基礎模型選擇上,TML計劃以開源體系為起點。雖然開源模型在能力上略遜于閉源系統如GPT-4,但Murati認為性能差距正在縮小,如近期DeepSeek的突破。
盡管尚無明確證據表明TML使用了DeepSeek,但其開源+定制的策略已基本成形。
除了企業服務,TML也在孵化通用型消費級AI產品,目前尚未公布具體形態。但據知情人士透露,TML曾內部討論開發一款與ChatGPT競爭的對話型助手。若該方向落地,TML將直接切入OpenAI的核心賽道。
在模型建構路徑上,TML采用“模型層融合”(model merging)方式,將多個已有模型的關鍵處理層拼接為新模型,跳過從零開始訓練,顯著提升研發效率。
據悉,其模型訓練在谷歌云租用的英偉達GPU服務器上進行,也正因此成為谷歌潛在投資對象。谷歌此前已通過“云資源換股權”的方式支持了Anthropic、Safe Superintelligence、Character.ai等初創AI公司。
與此同時,亞馬遜CEO Andy Jassy也于4月與Murati在舊金山會面,表達希望TML能成為AWS云生態一部分的意愿。
二、北大學霸當聯創,OpenAI元老級班底齊聚TML
TML的另一大看點在于人才結構。Murati不僅吸引了資本青睞,也聚攏了OpenAI乃至AI領域的核心人才。以下為目前已知的部分核心成員名單:
(1)Mira Murati:TML創始人兼CEO,前OpenAI首席技術官(CTO),GPT-4、ChatGPT和DALL·E核心負責人。曾任特斯拉Model X及Autopilot系統項目負責人,后在Leap Motion主導增強現實方向的人機交互產品。
▲Mira Murati(左)和Sam Altman(右)。
(2)John Schulman:OpenAI聯合創始人,前強化學習團隊負責人,現擔任TML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CTO)。Meta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曾試圖挖走Schulman,但未能成功。
▲UC Berkeley EECS講座中,John Schulman在講臺上演講。
(3)Barret Zoph:前OpenAI研究副總裁,深度學習優化領域專家。
(4)Luke Metz:前OpenAI研究員,Transformer架構與元學習方向活躍開發者。
(5)翁荔:北大校友,前OpenAI安全團隊副總裁,現為TML聯合創始人,為目前公開團隊中已知的華人核心成員。
此外,TML還邀請了兩位OpenAI早期技術元老擔任顧問:
(6)Alec Radford:GPT-1主要作者之一,Transformer架構推動者;
(7)Bob McGrew:前OpenAI研究主管,曾長期負責公司研究路線的統籌管理。
據內部消息,TML目前規模約30人,三分之二來自OpenAI,整體班底與DeepMind早期高度相似,已被多家科技巨頭視為潛在并購對象。
有消息稱,蘋果和Meta已與Murati進行接觸,探討投資或收購的可能性,但尚未進入實質階段。
在外界看來,TML的成長經歷正重演十余年前DeepMind的故事。當時,DeepMind在倫敦集結了大批機器學習博士,吸引谷歌與Facebook爭相競購。
最終谷歌以超5億美元的價格將DeepMind收入麾下,由此構建起今日AI版圖的核心。而DeepMind現任CEO Demis Hassabis,正是谷歌AI體系的掌舵者。
結語:面對競品,TML如何“攪局”?
2025年AI投融資依舊火熱,僅上半年,美國市場就出現至少25筆超億美元融資,重點集中在大模型、AI編程、醫療和法律等熱門賽道。
TML所選擇的“企業AI定制+消費級AI產品”雙線模式,與當前市場熱點基本對齊。不過,定制化AI并非新鮮事物,Scale AI、Turing等初創公司也在押注“AI+咨詢”,為企業量身定制模型,但普遍面臨規模化難題。
不同于單一的定制服務,TML或許能通過通用型AI產品,在定制化和規模化之間找到突破口。
目前,TML尚未對外發布正式產品,但其融資速度、團隊構成與戰略布局,已使其成為最受矚目的AI創業公司之一。
未來其產品落地路徑與技術轉化能力,將成為評判其是否能“挑戰OpenAI”的關鍵。
來源:The Informat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