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下的內蓋夫沙漠,迪莫納核研究中心靜靜矗立。這座1958年由法國協助建造的設施,對外宣稱從事“農業研究”,卻常年禁止外界靠近。
當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試圖進入時,竟被持槍警衛擋在門外,還被野蠻驅趕離開——這匪夷所思的一幕,正是以色列“核模糊”政策的真實寫照。
以色列的核武之路始于建國初的生存焦慮。首任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恩斯特·戴維·伯格曼曾直言:“核彈將確保我們永不重蹈待宰羔羊的覆轍。”
1958年,內蓋夫沙漠深處的迪莫納基地破土動工。美國1960年的機密情報已判定這里藏著钚處理廠,但肯尼迪政府最終選擇沉默。
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時,以色列已秘密組裝出首枚核彈。1973年贖罪日戰爭期間,面對埃及敘利亞聯軍攻勢,以軍更將13枚核彈裝上戰機,中東首次瀕臨核戰邊緣。
最戲劇性的泄密發生在1986年。技術員莫迪凱·瓦努努將迪莫納內部照片交給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首次曝光以色列年產40公斤武器級钚的能力。摩薩德隨即在意大利將其綁架回國,判處18年監禁——用鐵腕封住了核秘密。
“不承認、不否認”的核模糊政策,實為精妙的地緣博弈。既讓周邊國家籠罩在核威懾陰影下,又規避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的約束。作為全球僅有的五個未簽署NPT國家之一,以色列成功躲過國際核查。
2025年6月,伊朗外長阿拉格奇在聯合國舞臺捅破窗戶紙:“以色列擁有90枚核彈頭,而整個中東再無第二個擁核國。”衛星影像更顯示,迪莫納基地近五年持續擴建,疑似新建钚生產堆——核武庫仍在擴容。
更驚人的是西方情報界共識:以色列核彈數量已超越中英法等國,起碼有400枚左右。
面對這個“房間里的大象”,聯合國并非毫無行動。2022年聯大以152票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銷毀核武,卻遭美以等5國反對;2010年NPT審議大會更點名呼吁以國接受核查,結果美國副總統緊急致電埃及施壓刪改條款。
癥結在于權力護城河:安理會若有制裁動議,美國必動用否決權;NPT機制對非締約國毫無約束力。
這種袒護催生赤裸裸的雙標——伊朗鈾濃縮剛達4%便遭軍事打擊,而手握大量核彈的以色列卻安然無恙。金磚國家一針見血指出:“中東無核化的鑰匙,在以色列核武庫手里。”
迪莫納基地的哨塔仍在沙漠中兀立,如同國際核秩序的諷刺圖騰。當伊朗納坦茲核設施在空襲中化為焦土,以色列的钚反應堆卻在西方默許下悄然運轉。
核模糊的本質是特權游戲——五十年間,這套“看不見的核彈”既震懾了對手,又躲過了制裁。然而中東的核擴散火藥桶已被點燃:沙特啟動鈾濃縮,埃及重估核計劃,土耳其擴建研究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