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尸體地圖》 戶外,其實并沒有那么遙遠。 我國每年都有4億人走向戶外。 但光2024年新聞報道過的戶外事故就有335起,一共造成84人死亡。 戶外的危險究竟藏在哪里?請打開這張《戶外尸體地圖》找找答案吧! 迷路 迷路是戶外最常發生的意外。野外沒有路標,也常常沒有信號,再加上地形復雜、視線受阻,一不小心就容易分不清方向。 迷路并不是導致死亡的直接原因,由它引起的墜落、溺水、失溫等才是。 時間:2020年10月17日 地點:北京 藥王谷 事故詳情:一名50歲驢友在北京房山藥王谷景區走失,一個月后其遺體在懸崖下被發現。據后續搜救報道,該男子在進山后覺得“走小圈,不過癮,想走大圈”,但并不熟悉路線,他發出的最后一條消息是:“我迷路了,走在亂叢中,可能需要救援”。 很多熱門徒步線路都是驢友自己開發的“野路”,認路只能靠前輩驢友做的標記,或者提前在手機上下載的軌跡圖。 時間:2025年2月15日 地點:北京密云 事故詳情:一名40歲戶外愛好者在密云黃花頂登山失聯,當日他獨自登山,并在登頂后關閉了登山軟件,導致下山軌跡不明,22日救援人員在一處懸崖下發現其遺體。 時間:2010年12月12日 地點:安徽黃山未開發區域 事故詳情:復旦大學18位驢友在野黃山穿越活動中,因雨天道路難以辨認隨后迷路,在報警求救后全部被救出,但一位參與救援的民警因路滑而墜下山崖身亡。 如果你走丟了,待在原地等待,可能是更好的求生策略。 失足墜落 在迷路焦慮狀態下,多數人會選擇順勢而下的路徑,但順山谷而下的路徑更容易遇到陡峭深切的地形和難以攀爬的斷崖。 時間:2025年5月3日 地點:浙江盤古樓尖 事故詳情:溫州一男子獨自爬山失聯,5月7日下午救援人員在附近水域發現其遺體,推測其在迷路后失足墜入水潭溺亡,發現遺體位置離公路不到1公里距離。 時間:2020年8月21日 地點:云南蒼山 事故詳情:一位35歲的徒步愛好者從大理酒店出發獨自前往蒼山后失聯,一周后救援人員發現其遺體。路線不成型路線、迷途無法原路返回后失手墜崖是失事的主要原因。 安全的下山路線應優先選擇山脊線。 墜崖的風險不只藏在行進間。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480人死于在危險場景中自拍。 時間:2024年4月 地點:印度尼西亞伊真火山 事故詳情:在伊真火山口的“網紅樹”前,一名31歲中國游客拍照時踩到自己的長裙,墜入身后約75米深的峽谷中身亡。 時間:2019年10月 地點:陜西華山 事故詳情:一大四學生在華山西峰背對懸崖仰身自拍時突然踩空從山頂墜落。 最美的風景不一定在險峻山峰,有時候,一條清淺的河流就能引人駐足。 涉水溺亡 這些水流看似淺,但因流速快,水下情況復雜,貿然涉水很容易失足甚至被沖走。 橫渡會用到牽引繩,但牽引繩不能垂直于河岸,要有一定夾角,不然人會在激流中被沖到水流最強的位置,難以脫身。 時間:2023年6月2日 地點:浙江臺州石人峽 事故詳情:兩名驢友過河時因水流湍急、繩索不穩以及背負重物,導致突發險情,最終二人被急流吞噬溺亡。 時間:2019年7月6日 地點:浙江臺州麗人谷 事故詳情:仙居麗人谷是每年夏季溯溪的熱門線路,事發當日白天小雨,到返程時,突發山洪,來自上海、蘇州的兩支團隊共16人被困,隨后涉水過河時3人被沖走,最終2人遇難。 不管對于戶外新手還是老手,渡河的風險都很大,行動前可以問問自己:這個河一定要過嗎?是不是可以等等?或者繞道呢? 山洪 山間的氣候瞬息萬變,只需一場暴雨,所有的水流都會像漏斗一樣被導入谷底,小澗會立刻變成泄洪通道。 時間:2022年8月13日 地點:四川彭州龍漕溝 事故詳情:龍門山鎮后山下雨,引起龍漕溝區域突發山洪,導致在該處游玩的游客被困,最終7人不幸遇難。據媒體報道,龍漕溝屬于地質災害點位,并非正規景區。 時間:2019年8月4日 地點:湖北躲避峽 事故詳情:恩施躲避峽因河水清澈湛藍而被稱為“中國仙本那”,吸引很多游客自駕前往打卡。8月4日晚暴雨導致躲避峽山洪突發,造成12人死亡1人失聯,61人被救出。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水流變渾,上流漂來樹枝、水聲低沉時,要立刻沿山坡向高處撤離。 越往山頂植被越來越少,頭頂也沒了遮蔽物,你的視野逐漸開闊,心情也是。 雷擊 當天氣突變,雷暴降臨,人類很容易成為地面上最高的導電體,如果你手中正握著手機,或是一幅金屬的登山杖,那更容易成為雷擊的目標。 時間:2024年6月29日 地點:河北蔚縣麻田嶺 事故詳情:下午3點50分左右發生雷陣雨,有兩位驢友被擊中,造成1人死亡,1人受傷。事發前,氣象臺已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時間:2009年6月13日 地點:北京箭扣長城 事故詳情:在“鷹飛仰倒”處發生雷擊事件,據目擊者稱,“一道閃電在5人中末尾的兩人中間炸出一道紅光,兩人掉到了30多米高的斷崖下,另3人也被炸倒在地”,2人墜亡,另3人受輕傷。 避免雷擊最好的方法還是提前評估天氣,但對于一日近郊登山的人而言,這件事又最容易被忽略。 防雷的30/30原則:當閃電和雷聲的間隔小于30秒,說明雷電距離你只有10公里了,要立刻停止登山,準備避雷。最后一次聽到雷聲后,要至少等待30分鐘繼續行動,因為雷電可能還沒完全遠離。 恭喜你,登頂了。讓我們在此處停下腳步,體驗一下一覽眾山小的美妙。 失溫 失溫是指人體的熱量流失過快,無法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狀態。登山后你的汗水隨著強風蒸發,熱量被一點點帶走,待久一點就有失溫的危險。 時間:2025年1月11日 地點:山西五臺山 事故詳情:一名湖南籍徒步者在獨自朝臺過程中不幸遇難,五臺山五座臺頂海拔高,氣候復雜,冬季極易出現低溫、大風、暴風雪、大霧等危及生命的極端天氣。 時間:2024年10月 地點:陜西秦嶺冰晶頂 事故詳情:一對年輕情侶在夜間攀登秦嶺冰晶頂時,因裝備不足、氣溫驟降,導致失溫,最終雙雙遇難。 很多人以為失溫是冬天的事,其實夏秋的山里才更常見。只要風、冷、濕三個條件中占兩個,就可能迅速失溫。 時間:2021年5月22日 地點:甘肅白銀黃河石林 事故詳情:在第四屆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中,參賽選手突遇極端天氣,降溫降雨并伴有大風。由于大多數選手裝備不足,導致21人因急性失溫死亡,8人受傷,該事件成為中國戶外運動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之一。 時間:2024年5月20日 地點:江西武功山 事故詳情:一名戶外愛好者在“反穿”武功山風景區時遭遇失溫身亡。 時間:2021年11月13日 地點:云南哀牢山 事故詳情:4名地質調查人員遭遇局部暴雨和瞬時大風,導致失溫,最終因心源性休克死亡。 在失溫事件中,鰲太線成為不可忽略的一個地標。 這條線路從鰲山穿越到太白山,直線雖僅四十余公里,但實際行程超170公里,需翻越17座海拔3400米以上山峰。 鰲太全線為無人區,天氣劇烈變化,一天可遇四季,極易導致失溫。6年內就有46人遇險,其中14人死亡。 時間:2024年8月20日 地點:鰲太線 事故詳情:博主“猛蛇過江”發視頻稱,在單車挑戰鰲太線時,意外發現7月初穿越鰲太線失聯的男子。 高反 這里的海拔已經超過2500米,如果你長期生活在低海拔區域,沒有在這個海拔適應過就劇烈運動,將會出現高原反應。 你開始有些恍惚,心跳好像要沖出胸膛,腦袋也微微發漲,像是醉酒,但這滋味一點也不迷人。 時間:2025年5月10日 地點:四川四姑娘山 事故原因:一名游客與朋友自駕出游,到達四姑娘山鎮后出現嚴重高反癥狀,雖然被送去四姑娘山鎮衛生院搶救,但最終還是遇難。 時間:2024年2月14日 地點:尼泊爾珠峰大本營 事故原因:一位26歲的戶外愛好者在尼泊爾珠峰大本營徒步線路中出現高反癥狀,其父聯系保險公司后得到保險不含尼泊爾救援的回復,最終錯失救援時間。 輕微的高原反應有胸悶氣短頭痛惡心,可以通過吸氧、多休息緩解。 嚴重的高原反應會因缺氧和低壓導致器官水腫,比如肺水腫和腦水腫,不及時處理會在短時間內喪命。 再往上走,游客的身影就越來越少了。 進入海拔3500米,就進入了真正的登山運動的范疇,你不僅需要專業裝備,還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到達這里。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么還往上爬,想想喬治·馬洛里的那句話—— “因為山就在那里。” 8000米:真正的死亡地帶 這里是飛機巡航的高度。這也意味著,人類本不應該出現在這里。 以珠峰為例,截止到2024年12月,在12000多登頂的登山者中,340人在登頂或返程中死亡,其中超75%死于8000米以上。原因包括雪崩(29%)、墜落(23%)、失溫凍傷(11%)、急性高山癥(10%)等。 喬治·馬洛里 1924年 珠穆朗瑪峰北坡約8150米處 留下登山史上最著名名言的探險家的遺體在這里被發現,但我們仍未知道那一天他到底登頂成功與否。 不同于“小山”上的尸體,絕大多數遇難者的遺體會長期甚至永久留在那里,甚至成為山中的標志地標。 登頂過珠峰的人回憶,大多數人都會在“綠靴子”處歇個腳。 綠靴子 珠穆朗瑪峰8500米的石灰巖山洞中 事故詳情:這具身份可能為印度登山者澤旺·帕卓的尸體蜷曲在珠峰東北嶺登山線路上,因其綠色的登山靴而得名,死因可能是遭遇暴風雪。 休息者 2006年 珠穆朗瑪峰海拔約8500米的一處開闊雪坡 英國登山者戴維·夏普在獨自嘗試攀登峰時體力不支,以休息的姿勢遇難。 睡美人 1998年 珠穆朗瑪峰海拔8600米左右的東北山脊 美國女登山者弗朗西絲·阿森蒂耶維在無氧嘗試登頂后未能成功返回,與丈夫在下山途中雙雙遇難。 恭喜你,到達了地圖的邊緣。 好消息是,90%的人都從這里順利返回了。但那些留在地圖上的會不斷提醒人們: 成功,夾雜了運氣。運氣來自高山、河流、湖泊和雨水。 你看,人類從來沒有真正征服過什么,而是自然,放過了我們。 至于下一個走向戶外的人會遇到什么呢?翻過下一座山再說吧
《戶外尸體地圖》 戶外,其實并沒有那么遙遠。 我國每年都有4億人走向戶外。 但光2024年新聞報道過的戶外事故就有335起,一共造成84人死亡。 戶外的危險究竟藏在哪里?請打開這張《戶外尸體地圖》找找答案吧! 迷路 迷路是戶外最常發生的意外。野外沒有路標,也常常沒有信號,再加上地形復雜、視線受阻,一不小心就容易分不清方向。 迷路并不是導致死亡的直接原因,由它引起的墜落、溺水、失溫等才是。 時間:2020年10月17日 地點:北京 藥王谷 事故詳情:一名50歲驢友在北京房山藥王谷景區走失,一個月后其遺體在懸崖下被發現。據后續搜救報道,該男子在進山后覺得“走小圈,不過癮,想走大圈”,但并不熟悉路線,他發出的最后一條消息是:“我迷路了,走在亂叢中,可能需要救援”。 很多熱門徒步線路都是驢友自己開發的“野路”,認路只能靠前輩驢友做的標記,或者提前在手機上下載的軌跡圖。 時間:2025年2月15日 地點:北京密云 事故詳情:一名40歲戶外愛好者在密云黃花頂登山失聯,當日他獨自登山,并在登頂后關閉了登山軟件,導致下山軌跡不明,22日救援人員在一處懸崖下發現其遺體。 時間:2010年12月12日 地點:安徽黃山未開發區域 事故詳情:復旦大學18位驢友在野黃山穿越活動中,因雨天道路難以辨認隨后迷路,在報警求救后全部被救出,但一位參與救援的民警因路滑而墜下山崖身亡。 如果你走丟了,待在原地等待,可能是更好的求生策略。 失足墜落 在迷路焦慮狀態下,多數人會選擇順勢而下的路徑,但順山谷而下的路徑更容易遇到陡峭深切的地形和難以攀爬的斷崖。 時間:2025年5月3日 地點:浙江盤古樓尖 事故詳情:溫州一男子獨自爬山失聯,5月7日下午救援人員在附近水域發現其遺體,推測其在迷路后失足墜入水潭溺亡,發現遺體位置離公路不到1公里距離。 時間:2020年8月21日 地點:云南蒼山 事故詳情:一位35歲的徒步愛好者從大理酒店出發獨自前往蒼山后失聯,一周后救援人員發現其遺體。路線不成型路線、迷途無法原路返回后失手墜崖是失事的主要原因。 安全的下山路線應優先選擇山脊線。 墜崖的風險不只藏在行進間。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480人死于在危險場景中自拍。 時間:2024年4月 地點:印度尼西亞伊真火山 事故詳情:在伊真火山口的“網紅樹”前,一名31歲中國游客拍照時踩到自己的長裙,墜入身后約75米深的峽谷中身亡。 時間:2019年10月 地點:陜西華山 事故詳情:一大四學生在華山西峰背對懸崖仰身自拍時突然踩空從山頂墜落。 最美的風景不一定在險峻山峰,有時候,一條清淺的河流就能引人駐足。 涉水溺亡 這些水流看似淺,但因流速快,水下情況復雜,貿然涉水很容易失足甚至被沖走。 橫渡會用到牽引繩,但牽引繩不能垂直于河岸,要有一定夾角,不然人會在激流中被沖到水流最強的位置,難以脫身。 時間:2023年6月2日 地點:浙江臺州石人峽 事故詳情:兩名驢友過河時因水流湍急、繩索不穩以及背負重物,導致突發險情,最終二人被急流吞噬溺亡。 時間:2019年7月6日 地點:浙江臺州麗人谷 事故詳情:仙居麗人谷是每年夏季溯溪的熱門線路,事發當日白天小雨,到返程時,突發山洪,來自上海、蘇州的兩支團隊共16人被困,隨后涉水過河時3人被沖走,最終2人遇難。 不管對于戶外新手還是老手,渡河的風險都很大,行動前可以問問自己:這個河一定要過嗎?是不是可以等等?或者繞道呢? 山洪 山間的氣候瞬息萬變,只需一場暴雨,所有的水流都會像漏斗一樣被導入谷底,小澗會立刻變成泄洪通道。 時間:2022年8月13日 地點:四川彭州龍漕溝 事故詳情:龍門山鎮后山下雨,引起龍漕溝區域突發山洪,導致在該處游玩的游客被困,最終7人不幸遇難。據媒體報道,龍漕溝屬于地質災害點位,并非正規景區。 時間:2019年8月4日 地點:湖北躲避峽 事故詳情:恩施躲避峽因河水清澈湛藍而被稱為“中國仙本那”,吸引很多游客自駕前往打卡。8月4日晚暴雨導致躲避峽山洪突發,造成12人死亡1人失聯,61人被救出。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水流變渾,上流漂來樹枝、水聲低沉時,要立刻沿山坡向高處撤離。 越往山頂植被越來越少,頭頂也沒了遮蔽物,你的視野逐漸開闊,心情也是。 雷擊 當天氣突變,雷暴降臨,人類很容易成為地面上最高的導電體,如果你手中正握著手機,或是一幅金屬的登山杖,那更容易成為雷擊的目標。 時間:2024年6月29日 地點:河北蔚縣麻田嶺 事故詳情:下午3點50分左右發生雷陣雨,有兩位驢友被擊中,造成1人死亡,1人受傷。事發前,氣象臺已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時間:2009年6月13日 地點:北京箭扣長城 事故詳情:在“鷹飛仰倒”處發生雷擊事件,據目擊者稱,“一道閃電在5人中末尾的兩人中間炸出一道紅光,兩人掉到了30多米高的斷崖下,另3人也被炸倒在地”,2人墜亡,另3人受輕傷。 避免雷擊最好的方法還是提前評估天氣,但對于一日近郊登山的人而言,這件事又最容易被忽略。 防雷的30/30原則:當閃電和雷聲的間隔小于30秒,說明雷電距離你只有10公里了,要立刻停止登山,準備避雷。最后一次聽到雷聲后,要至少等待30分鐘繼續行動,因為雷電可能還沒完全遠離。 恭喜你,登頂了。讓我們在此處停下腳步,體驗一下一覽眾山小的美妙。 失溫 失溫是指人體的熱量流失過快,無法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狀態。登山后你的汗水隨著強風蒸發,熱量被一點點帶走,待久一點就有失溫的危險。 時間:2025年1月11日 地點:山西五臺山 事故詳情:一名湖南籍徒步者在獨自朝臺過程中不幸遇難,五臺山五座臺頂海拔高,氣候復雜,冬季極易出現低溫、大風、暴風雪、大霧等危及生命的極端天氣。 時間:2024年10月 地點:陜西秦嶺冰晶頂 事故詳情:一對年輕情侶在夜間攀登秦嶺冰晶頂時,因裝備不足、氣溫驟降,導致失溫,最終雙雙遇難。 很多人以為失溫是冬天的事,其實夏秋的山里才更常見。只要風、冷、濕三個條件中占兩個,就可能迅速失溫。 時間:2021年5月22日 地點:甘肅白銀黃河石林 事故詳情:在第四屆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中,參賽選手突遇極端天氣,降溫降雨并伴有大風。由于大多數選手裝備不足,導致21人因急性失溫死亡,8人受傷,該事件成為中國戶外運動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之一。 時間:2024年5月20日 地點:江西武功山 事故詳情:一名戶外愛好者在“反穿”武功山風景區時遭遇失溫身亡。 時間:2021年11月13日 地點:云南哀牢山 事故詳情:4名地質調查人員遭遇局部暴雨和瞬時大風,導致失溫,最終因心源性休克死亡。 在失溫事件中,鰲太線成為不可忽略的一個地標。 這條線路從鰲山穿越到太白山,直線雖僅四十余公里,但實際行程超170公里,需翻越17座海拔3400米以上山峰。 鰲太全線為無人區,天氣劇烈變化,一天可遇四季,極易導致失溫。6年內就有46人遇險,其中14人死亡。 時間:2024年8月20日 地點:鰲太線 事故詳情:博主“猛蛇過江”發視頻稱,在單車挑戰鰲太線時,意外發現7月初穿越鰲太線失聯的男子。 高反 這里的海拔已經超過2500米,如果你長期生活在低海拔區域,沒有在這個海拔適應過就劇烈運動,將會出現高原反應。 你開始有些恍惚,心跳好像要沖出胸膛,腦袋也微微發漲,像是醉酒,但這滋味一點也不迷人。 時間:2025年5月10日 地點:四川四姑娘山 事故原因:一名游客與朋友自駕出游,到達四姑娘山鎮后出現嚴重高反癥狀,雖然被送去四姑娘山鎮衛生院搶救,但最終還是遇難。 時間:2024年2月14日 地點:尼泊爾珠峰大本營 事故原因:一位26歲的戶外愛好者在尼泊爾珠峰大本營徒步線路中出現高反癥狀,其父聯系保險公司后得到保險不含尼泊爾救援的回復,最終錯失救援時間。 輕微的高原反應有胸悶氣短頭痛惡心,可以通過吸氧、多休息緩解。 嚴重的高原反應會因缺氧和低壓導致器官水腫,比如肺水腫和腦水腫,不及時處理會在短時間內喪命。 再往上走,游客的身影就越來越少了。 進入海拔3500米,就進入了真正的登山運動的范疇,你不僅需要專業裝備,還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到達這里。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么還往上爬,想想喬治·馬洛里的那句話—— “因為山就在那里。” 8000米:真正的死亡地帶 這里是飛機巡航的高度。這也意味著,人類本不應該出現在這里。 以珠峰為例,截止到2024年12月,在12000多登頂的登山者中,340人在登頂或返程中死亡,其中超75%死于8000米以上。原因包括雪崩(29%)、墜落(23%)、失溫凍傷(11%)、急性高山癥(10%)等。 喬治·馬洛里 1924年 珠穆朗瑪峰北坡約8150米處 留下登山史上最著名名言的探險家的遺體在這里被發現,但我們仍未知道那一天他到底登頂成功與否。 不同于“小山”上的尸體,絕大多數遇難者的遺體會長期甚至永久留在那里,甚至成為山中的標志地標。 登頂過珠峰的人回憶,大多數人都會在“綠靴子”處歇個腳。 綠靴子 珠穆朗瑪峰8500米的石灰巖山洞中 事故詳情:這具身份可能為印度登山者澤旺·帕卓的尸體蜷曲在珠峰東北嶺登山線路上,因其綠色的登山靴而得名,死因可能是遭遇暴風雪。 休息者 2006年 珠穆朗瑪峰海拔約8500米的一處開闊雪坡 英國登山者戴維·夏普在獨自嘗試攀登峰時體力不支,以休息的姿勢遇難。 睡美人 1998年 珠穆朗瑪峰海拔8600米左右的東北山脊 美國女登山者弗朗西絲·阿森蒂耶維在無氧嘗試登頂后未能成功返回,與丈夫在下山途中雙雙遇難。 恭喜你,到達了地圖的邊緣。 好消息是,90%的人都從這里順利返回了。但那些留在地圖上的會不斷提醒人們: 成功,夾雜了運氣。運氣來自高山、河流、湖泊和雨水。 你看,人類從來沒有真正征服過什么,而是自然,放過了我們。 至于下一個走向戶外的人會遇到什么呢?翻過下一座山再說吧
附件1:《如何發送SOS求救信號》
聲音:SOS在摩爾斯電碼中用 ···---··· (三點三橫三點)來表示,念為“滴滴滴”、“答答答”、“滴滴滴”,或是三短音、三長音、三短音,如果你有救生哨,可以吹出上述節奏。
光源:夜間可用手電發出三短三長三短的燈光求助,間隔一分鐘重復;如果無法控制光源開關,可用手掌或其他遮擋來控制;也可以利用鏡面或其他反射材料制造有規律的光信號。
煙霧:三堆火焰是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將燃料擺成等邊三角形,點燃發出明亮火光或煙霧可以向周圍求救。
地面標識:在平坦的空地上用石塊或是樹枝堆砌出SOS字母,每個字母最少6m×6m。
衣物:用鮮艷布料的衣物或是帽子長時間有規律地繞“8”字。
注意:救援需要時間,要堅持發送信號直至獲救,這樣有助于救援人員確定你的位置。除非可以確定安全,否則盡量待在原地等待救援。
附件2:《制作人員名單》
監制:毛天驊 曲奕
策劃 文案:梁宜欣
設計:宋菲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