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再次陷入財政困境,盡管中國作為第二大繳費國已率先完成義務,全額繳納高達4.46億美元的年度會費。然而,在193個成員國中,仍有超過半數未按時履約。
美國、俄羅斯等主要國家至今仍未支付任何款項,導致多個聯合國機構面臨資金短缺,部分職能暫停運作,員工薪資拖欠,整體運轉陷入高度緊張狀態。這些國家為何能長期拖欠費用?難道國際組織對此束手無策?
2023年,中國向聯合國繳納的常規預算份額為4.46億美元,約占總預算的15%,僅次于美國的22%。在全球多數國家觀望不前之際,中國的及時付款顯得尤為關鍵。
不過,僅憑中國一家之力顯然難以填補龐大的資金缺口。聯合國每年的常規預算超過30億美元,還不包括維和特別賬戶、人道主義基金以及各類項目撥款。盡管中國貢獻不小,但面對如此龐大的體系,這點資金更像是“杯水車薪”。若各國持續拖延繳費,再大的投入也難以為繼。
聯合國的會費分攤機制依據各會員國經濟實力與人口規模進行分配,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最大出資方。2024年應繳金額達7.08億美元,占總額的22%,但至今仍未支付,并且拖欠已成為常態。
根據聯合國官方統計,美國累計欠繳的常規會費及維和支出已突破10億美元。表面上看是國會審批流程復雜、預算技術性延誤所致,但從歷史行為來看,美國對聯合國始終采取“選擇性支持”的態度,在政治與戰略層面并未將其視為不可或缺的全球平臺,更多視其為一種可調節的外交工具。
不少美國政界人士認為,聯合國在一些重大議題上未必與美國立場一致,因此“不應持續大量投入資源”。這種將會費繳納與組織功能掛鉤的做法,已經成為聯合國財政穩定的最大威脅之一。
與此同時,俄羅斯在2024年同樣未履行繳費義務,雖然其分攤比例不及中美兩國高,但考慮到其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及其在全球事務中的活躍程度,這一行為無疑加劇了聯合國的資金壓力。
分析指出,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升級,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日益緊張,使其對聯合國的參與意愿降低。同時,受外部制裁影響,俄國內財政狀況惡化,可能將“拒繳會費”作為一種對外博弈的策略手段。
當兩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同時拒絕履行財務義務時,不僅嚴重破壞聯合國的收支平衡,更讓眾多中小國家對該組織未來的發展前景產生疑慮。
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今年三月的一次內部會議透露,截至目前,僅有約90個國家完成了全額繳費,整體繳費率尚不足五成。直接后果就是象征多邊主義核心的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被迫臨時關閉,大批職員收到薪資延遲發放的通知,差旅經費全面凍結,多項預定會議、談判和技術交流活動也被迫取消或無限期推遲。
與此同時,難民署、世界糧食計劃署等關鍵機構的人道援助行動大幅縮水,部分項目被迫中斷。面對嚴峻形勢,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公開表達憂慮:“現階段我們必須學會用有限資源維持基本運作,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如果資金遲遲無法恢復正常,整個系統將面臨結構性癱瘓。”
這對像中國這樣按時繳費的國家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網絡上已有不少人發出疑問:“為什么中國總是第一個交錢,而美國長期欠費卻沒人催?”
中國雖將支持聯合國視為拓展國際影響力的一種戰略投資,但這種“理性擔當”不能無限延續。要真正走出財政危機,必須依靠各大國共同承擔。中國不應也不適合長期扮演“全球買單者”的角色。你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