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的高端車市場有點“熱鬧”。
一邊是小米YU7的上市造就了“開售18小時后鎖單量達到24萬輛”的營銷奇跡,一邊則是售價70萬起的尊界S800,開售“滿月”斬獲了6500張大定訂單,成績出乎意料的好。
這似乎給人一種錯覺是,中國品牌已經全面攻克了高端市場的最后壁壘——無論是25萬的智能純電,還是70萬的旗艦豪華,都能一出手就收獲現象級的用戶響應。
“原來窮的只有我。”有網友評論最近YU7上市被瘋搶的現象時戲稱。
事實上,功夫汽車也疑惑:國內高端車市場的消費,怎么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無論是小米還是尊界,還是此前的理想和問界,它們頻頻“爆單”的背后,中國品牌的高端化真的成了嗎?
或許我們需要先回頭看一眼——那些沒“成”的品牌們,為什么沒有“成”。
畢竟,在小米YU7之前,蔚來、阿維塔、智己、極氪們早已率先踏入高端純電戰場。從ES6到LS7,從007到阿維塔11(參數丨圖片),它們幾乎涵蓋了中國高端新能源的所有技術方向與審美表達。
但現實卻是:沒有哪一款真正意義上打穿了25萬-30萬的主流市場,更別提影響BBA的根基,以及動搖Model Y的“王位”。
有分析指出,在過去的五年里,中國品牌在高端化這條路上其實一直是“熱鬧有余,穿透不足”。
看似技術先進、配置堆滿,實則始終沒能真正建立起用戶對“國產高端”品牌的情感粘性與信任護城河。
就像“蔚來們”,它們雖然靠技術和服務打動了一批人,但未能在更大層面上形成品牌崇拜或全民效應。
而反觀今天“打穿天花板”的幾位選手:理想、問界、小米,它們的打法各不相同,但背后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有“懂人性”的能力,也有“統一敘事”的品牌張力。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像BBA這樣擁有百年歷史的豪華品牌不懂人性,只是它們講述人性的方式,仍然停留在“身份符號”和“精英敘事”的老模板之中。
而今天的中國消費者,尤其是25—40歲的中堅力量,所需要的豪華感,似乎不再只是車標背后的貴族傳說,而是能夠即時滿足、主動連接,并賦予情緒價值的品牌體驗。
就像理想之所以能“封神”,不是因為它有多強的三電技術,而是它精準切中了中國家庭的場景焦慮:要空間、要智駕、要奶爸身份的確定性。它賣的不是車,是一種“中產自洽”人生敘事;
而問界更是把“遙遙領先”的熱梗變成全網的情緒杠桿,用“用得爽、用得起、開得值”三重體驗建立起一種全民討論氛圍;
再來小米,則把科技圈那一套IP打法、生態閉環、饑餓營銷、金融邏輯完整移植到了汽車圈——最終不靠性能參數打贏,而是靠信仰式品牌結構實現爆發。
所以,當我們再重新審視小米、尊界這一輪現象級“爆單”現象,內在根本或許并不只是車市走熱,而如今新時代的消費者對“高端到底是什么?”這一問題有了新的參考坐標。
有人會說,品牌力是一種長坡厚雪,是代際之間的延續。
但在當下這個短視頻+社交媒體+全民參與的時代里,不是品牌說你高端,而是用戶愿意為你的“勢能”背書。
傳統豪華品牌靠時間、歷史、工藝、血統的品牌構建邏輯,如今顯然并不適用于那些意欲躋身一線豪華陣營的新勢力品牌,它們都更多依靠IP、流量、話題、場景共鳴來破圈,成功撬動了這一話語權天平。
然而,這樣的“豪華”又是否能延續和傳承,我們在這里仍得打上一個問號。事關“現象級熱度”背后的可持續性,事關品牌是否能穿越周期,真正實現從爆點走向基業長青,仍要留待時間給出答案。
畢竟,高端化從來不只是銷量層面的短期爆發,而是一場圍繞價值感、時間感和文化感的長線戰役。
無論是小米還是問界、理想等,它們這種打法,能否支撐起長達十年、二十年的品牌溢價?能否面對市場趨冷、產品迭代、情緒降溫等挑戰后依然站穩?這才是真正的“高端命題”。
我們也看到,蔚來已經在用子品牌“樂道”走量、智己和極氪也在試圖從“設計品牌”轉向“用戶品牌”。
但真正的問題是:中國品牌究竟是要構建一套“新豪華”的持久方法論,還是只是暫時占據了市場情緒的風口?
功夫拍案
中國品牌的高端化,真的成了嗎?
功夫汽車想說,也許“成”并非結果,而是狀態。是品牌能否持續講好“人”的故事,能否跨越一代用戶的生命周期,能否在流量散去后,仍有一群人為它愿意買單、傳頌、定義和捍衛。
換句話說——“現象級的爆單”,只是起點;而真正的高端化,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