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6月27日至7月2日,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瓷韻“薪”傳·醴窯尋跡社會實踐團深入“中國瓷都”——湖南省醴陵市,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口述歷史為核心方式,聚焦王立新、丁小妮、陳利三位傳承人,開啟非遺探尋之旅。
走進醴陵溈山窯“王大德生”瓷號,一塊清代木質牌匾呈現在眼前,“王大德生”四個字歷經歲月,顯得古樸又厚重。醴陵溈山窯“王大德生”瓷號第四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立新,向隊員們講述著醴陵溈山窯作為陶瓷發源地的厚重歷史,分享自己求學過程中領悟的技藝精髓,以及“乾隆老八家”之一王大德生號為皇室燒制御瓷的珍貴往事。“釉下五彩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課題,”王立新語重心長地說,“既要傳承古法,更要不斷創新。”他堅定地表示,必須培養新一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絕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技藝失傳。
實踐團采訪陳利老師。單位供圖
在陳揚龍窯工作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利向實踐團深情講述著家族技藝的傳承故事。“‘薄施淡染’技法凝聚了父親畢生的心血,作為第四代傳人,我不僅要守護這門技藝,更要讓它煥發新的生命力。”她自豪地介紹道:“我們通過創新采用三十余次分層暈染工藝,將傳統技法推向極致,使釉下五彩瓷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通透質感。”如今,陳揚龍窯正持續以創新思維推動非遺發展,運用“云平臺”技術打造數字化博物館,讓傳統工藝觸達更多觀眾,讓醴陵釉下五彩瓷以更時尚、更親民的方式走進現代生活。
“12歲跟著外公學白描時,只當他是個瓷廠老藝人。”丁窯第四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丁小妮回憶道。直到發現外公丁華漢的手稿,才知道他是新中國恢復釉下五彩的四元老之一。如今,她創立的“丁窯”品牌將傳統蘭草元素設計成情侶杯、車載掛飾,“老手藝不能端著,要闖進年輕人的生活圈”,她手持3D打印的文創模型解釋道。她創新的“沒骨人物”用墨線勾勒人物,燒制后形成色塊層次,給傳統陶瓷藝術帶來了新的生命力。正如她所言:“醴瓷之美生于‘擇一事從一生’的堅守,但要讓老手藝活在當下。”丁小妮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歡醴陵陶瓷文化,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繼續傳承和發展。
“這次口述歷史采集讓我們收獲頗豐。”實踐團隊長王朵朵表示,“每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講述都是一部活態的醴陵陶瓷發展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就像一場接力賽,新時代需要像王立新老師、陳利老師、丁小妮老師這樣的人堅持和創新,也需要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這段醴陵之行,不僅讓隊員們領略了釉下五彩瓷的藝術魅力,更讓他們讀懂了非遺傳承背后的文化擔當。(王朵朵 牛巧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