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東京首相官邸,石破茂宣布了一項歷史性決定:日本終止持續54年的大米減產政策。與此同時,農林水產省正悄悄修改一批進口大米的用途標簽——7萬噸原本給牲口吃的飼料米,即將作為“主食”投放市場。
這戲劇性的一幕背后,是日本超市里5公斤包裝大米標價4200日元(約210元人民幣)的殘酷現實,是主婦們拿起又放下的猶豫手勢,是社交媒體上“吃米自由去哪了”的熱門話題。
01. 天價米袋,荒誕現實
走進東京任何一家超市,大米的價簽都在講述著同一個荒誕故事。5公斤大米售價突破4000日元(約201元人民幣)已成常態,這個價格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4月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大米價格較去年同期暴漲98.4%,創下自1971年以來的最大漲幅。
“都說超市大米均價降了,但我們進貨價根本沒變?!币晃怀胸撠熑讼蛴浾咄嘎?,盡管官方釋放降價信號,零售端的價格仍然高懸。
比價格更令人焦慮的是貨架。在橫濱一家連鎖超市,往日堆滿大米的專區如今稀疏地擺放著小規格包裝。商家甚至推出了4公斤裝新品——價格與從前的5公斤裝持平。這種“減量不加價”的營銷策略,被日本網友嘲諷為“安倍經濟學第三支箭的變異版”。
02. 五十年謬誤,政策沉疴
這場米荒看似突然,實則是日本農業政策埋下長達半個世紀的伏筆。
時間回到1971年,時任首相佐藤榮作批準了“減產政策”。這個聽起來反直覺的政策邏輯是:通過補貼讓農民少種水稻,維持米價高位,保護農民利益。自此,日本進入“越種米越窮,越窮越少種”的怪圈。
盡管該政策在2018年名義上廢止,但農林水產省每年仍在發放“適當生產量”指導指標,用補貼誘使農民轉作或休耕。
“現在政府讓我們多種米,可我們已經種不出來了?!?0歲的稻農菅原徹苦笑著對記者說,“這就是過去農業政策榨干農業本體的結果”。
更觸目驚心的是農業人口結構。日本農民平均年齡已超70歲,再過5-10年,農戶數量將斷崖式下跌。有預測顯示,到那時大米價格可能飆升至每5公斤1萬至2萬日元(約500-1000元人民幣)。
03. 儲備米疑云,壟斷黑洞
面對危機,日本政府并非毫無作為。今年3月以來,政府分四次累計投放了41萬噸儲備米,這是自1995年建立儲備制度以來的首次動用。
但魔幻的一幕發生了:這些救命糧95%被日本農協(JA)收入囊中,真正流入零售市場的應急儲備米僅有7%。
“這就是經濟學上的‘買方壟斷’?!鼻柏攧帐」賳T高橋洋一憤慨道,“95%份額集中在農協手上,他們當然能隨意定價。這完全是場鬧??!”
作為掌控日本約90%大米交易量的巨無霸,農協的網絡覆蓋90%以上農戶,掌控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其旗下的農林中央金庫管理著超100萬億日元資產,相當于日本GDP的9%。
而當媒體追問天價大米問題時,農協會長山野徹輕描淡寫:“我認為現在的大米價格不貴。”
04. 飼料米上桌,政策急轉
7月2日,日本政府儲備米庫存僅剩約10萬噸,幾乎見底。為避免“無米可投”的窘境,農林水產省緊急調轉槍頭:將原計劃用于飼料的7萬多噸進口大米,重新定位為“緊急主食”。
諷刺的是,就在一個月前,玉木雄一郎在國會提及“保管超過5年的政府儲備米會作為飼料米處理”時,還遭到在野黨集體炮轟,認為其發言“不合時宜”。
更具歷史意味的是石破茂的轉向。這位新首相終結了54年的減產政策,推動大米增產。但面對平均年齡70歲的農民隊伍和掌控90%流通渠道的農協,增產令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數。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