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關于悍馬車有一個段子:一啟動發動機,油耗就相當于不斷地往車外扔硬幣。
現在,日本主婦做飯也有了這樣的感覺:每舀一勺米都像往鍋里扔硬幣。
因為日本10斤裝的大米要210塊了。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5月的數據,10斤大米市價4223日元,合人民幣210塊,一斤要21塊。
為了解決大米荒的問題,日本計劃將飼料用米當主食米投放市場!
什么意思?
把飼料賣給人吃,這不是把日本人當畜生來養了嗎?
實際上,從去年7月份開始,日本就已經出現了大米荒。
據證券時報2024年7月25日報道,日本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7月份,該國的米類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17.2%,為20年來最大漲幅。其中,越光米上漲15.6%,粳米上漲18.0%。在日本東京、大阪等地的超市和米店里,出現大米供應緊張甚至斷貨的情況。
去年7月,日本大米價格大概15元人民幣,僅僅過了一年,便漲到了21元人民幣,漲了40%左右。
7月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從今年起推動大米增產措施,這標志著日本長期實施的大米減產政策正式終結。
就是說日本鬧大米荒的這一年時間里,日本還在人為的推行大米減產。
寧可讓國民吃飼料,也不損害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這是怎樣的資本主義精神啊!
大米減產政策(減反政策)是1971年以來農協推動的,通過補貼誘導農民休耕,將主食用米產量從1200萬噸壓縮至700萬噸,制造長期供應緊張。
多年來,日本為了保護本國稻農利益、穩定大米價格,一直限制大米產量。然而,近年來日本的糧食供應狀況卻逐漸陷入困境。
1993年,日本出現第一次“大米荒”。由于大米歉收,不得不從中國進口大米,可日本政府沒改減反政策。
直到2018年才廢除“減反”,但換了個名字繼續執行。
2023年的日本大米供應量還是比前年少了10萬噸。
有人說,日本是發達國家,本國大米產量不足,可以去國外買糧食啊?
這不是要了日本農協的命嗎?
而且日本農協早就把這個漏洞堵住了。
農協推動政府對進口大米征收778%關稅,阻斷美國、東南亞低價米進入,保護壟斷利潤。
甚至今年連特朗普施壓日本進口美米時,農協聯合議員都敢強烈反對。
日本農協還掌控了大米90%以上流通環節。
日本農協通過覆蓋全國的生產-收購-銷售網絡,控制約90%的大米流通渠道。農戶必須通過農協銷售大米,而零售商進貨也高度依賴農協體系。
這種垂直壟斷使農協成為定價的實際掌控者。
對農民:以“保護收購價”名義壓低稻谷收購價,2024年農戶售米均價僅320日元/公斤;
對消費者:零售價達580日元/公斤,中間利潤被農協及關聯批發商攫取。
農協其通過控制流通、捆綁政治、金融寄生形成的閉環,使日本米價成為全球最高之一。
2025年飼料米轉主食的危機,正是該體系在極端壓力下失效的縮影:既犧牲民生保障壟斷利潤,又暴露政策改革之艱難。
糧食安全不是奢侈品,是底線。
哪怕是日本這樣發達國家,把吃飯的事交給自由市場折騰,吃虧的只能是日本民眾。
但可怕的是日本“大米荒”危機只是開始,更深層的危機正在醞釀中。
日本現在已經陷入多頭為難的危機:
放開進口所有農產品,日本農業完蛋,日本農林就業完蛋。
不放開進口農產品,日本居民生活成本爆炸,企業被迫漲薪,日本工業產品出口完蛋。
日元貶值維持出口,日本進口成本爆炸,日本全行業完蛋。
日元升值維持進口,日本出口成本爆炸,日本工業與服務行業完蛋。
不過,過去幾十年日本處于發達國家其實只是歷史的偶然,回歸二流國家才是日本的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