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慶、鄭州、洛陽、沈陽等地相繼暫停汽車置換補貼業務,引發了消費者和業界的廣泛關注。部分消費者擔憂補貼政策是否將“斷檔”,甚至有人將暫停補貼與“零公里二手車”等亂象聯系起來,懷疑是為了整治行業問題而叫停。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指出,部分地區暫停補貼的原因在于本輪補貼額度超預期耗盡,而非政策終止。據悉,2025年仍有1380億元中央資金待發。
還有1380億補貼待投放
部分地區因為補貼資金用量超出預期,導致額度提前耗盡,只能暫停了補貼受理。
據蓋世汽車不完全統計,已有10余個省市地區暫停了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受理。如河南鄭州和洛陽都于6月上旬暫停汽車置換更新補貼申請。重慶、沈陽、新疆、河南許昌等地也在當月陸續宣布階段性調整。
廣西商務廳也明確表示,6月20日起暫停汽車置換更新等補貼活動,但報廢更新補貼繼續實施。這些公告均強調,暫停不等于終止,后續政策調整將通過官方渠道另行通知。
對于消費者而言,補貼暫停帶來了短期影響。政策實施期間,置換新能源車最高可獲2萬元補貼,燃油車最高1.5萬元,中央與地方總體按9:1比例共同承擔補貼資金。這種優惠顯著降低了購車成本,激發了消費熱情,進而維持了國內車市的穩步增長,達到年銷3000萬輛規模。
然而,部分消費者因不了解政策節奏,誤以為補貼徹底取消,推遲了購車計劃。還有人將暫停與“零公里二手車”亂象掛鉤,認為是國家整治市場的信號。但有分析人士認為,多地補貼政策暫停與此并無太大關聯,主要還是因為本輪資金用盡所致。
從國家層面看,以舊換新政策并未發生轉向,也沒有削減支持,下一輪補貼很快就將啟動。
商務部在最新發布的通知中明確表示,7月份將繼續推進以舊換新相關工作,并組織開展“2025年千縣萬鎮新能源汽車消費季”活動,統籌各地汽車更新、換購及綠色出行方案。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公開信息,2025年國家共計安排3000億元用于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其中,第一、二批資金1620億元用于推動上半年的換購補貼投放。
從政策設定來看,汽車以舊換新補貼資金采用按季度分批、分階段投放的方式進行管理和分配,確保各地結合實際使用進度和市場表現有序推進。
2025年第一輪和第二輪共1620億元中央資金已分配至各地區,但由于申請火爆,部分地區資金提前耗盡,而非政策失效或執行混亂的信號。重慶市商務委員會也解釋稱,“今年以來,因政策宣傳力度大以及全市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市民參與積極性高,導致第一階段補貼資金即將使用完畢?!?/p>
但全國范圍內仍有不少地區補貼資金充足,政策仍在繼續執行。比如,陜西西安利用六一和端午雙節,持續開展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放新能源汽車購新和網絡消費補貼。端午期間,西安汽車以舊換新累計新增申請1990輛,補貼資金0.31億元。
截至2025年5月31日,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國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已達412萬份,僅5月單月申請量就高達123萬輛。據乘聯會測算,5月零售私人家用乘用車中,70%私人購車用戶是以舊換新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在高強度政策激勵下,消費者換車意愿顯著增強,經銷端客流也在短期內大幅回升。可以說,上半年兩輪補貼為車市注入了實質增長動能。
下半年,剩余1380億元中央資金將在三、四季度分批下達,并將配合“2025年千縣萬鎮新能源汽車消費季”活動,統籌汽車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措施??梢灶A見,傳統七八月購車淡季或將不淡,“金九銀十”傳統銷售旺季或將更旺。
重慶市商務委6月透露,第二階段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正在起草,預計6月上旬出臺,地方配套資金也將跟進。這一安排為消費者和車企提供了明確的預期,緩解了市場的不安情緒,預計將進一步激發汽車消費潛力。
有業內人士指出,與其擔心政策退出,不如關注補貼“接續機制”的優化——從政策延續性、資金分配效率到地方系統運行能力,都是決定后續補貼落地效果的重要因素。
從這一層面看,補貼只是暫時“歇歇腳”,很快便將“再上路”。
有望拉動超200萬輛銷量
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持續推進之下,市場正在反饋出明確的正向效應。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2025年該政策有望帶動200萬~250萬輛汽車銷量。這一樂觀預期基于多重因素支撐,包括資金體量、政策節奏,到市場反應、產業聯動等。
首先,補貼力度和覆蓋范圍的持續加碼是銷量增長的直接驅動力。同時周期長,從今年1月就開始執行,而去年是4月才正式啟動。
2025年,國家安排了總計3000億元的以舊換新補貼資金,這一資金規模遠超2024年的1500億元,中央與地方總體按照9:1(東部8.5:1.5,中部9:1,西部9.5:0.5)比例分擔,大大增強了政策的實施能力。
具體到汽車行業,相較于2024年主要針對國三及以下車輛的補貼政策,此次擴圍顯著釋放了存量車輛的更新需求。光大證券指出,今年以舊換新政策將國四排放標準車輛納入補貼范圍,覆蓋潛在更新車輛接近1900萬輛,單車最高補貼金額提升至2萬元,遠高于以往多數地方性補貼,刺激了置換市場的活躍。
資金體量擴大、覆蓋面延伸,是政策形成“量變到質變”拉動效應的首要原因。
其次,從效果來看,去年補貼已為今年的走勢提供了強力參考。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汽車報廢更新超過290萬輛,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補貼累計帶動銷售額超過9200億元。這表明,補貼政策有效降低了購車門檻,尤其對預算敏感的消費者群體起到關鍵激勵作用。
2025年政策延續并優化,單車補貼金額與去年相近,同時新增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平均每輛車補貼從6萬元提高至8萬元,進一步擴大了政策紅利覆蓋面。
根據高盛測算,2024年以舊換新直接促成了180萬輛的新增銷量,占全年總銷量的約5.7%。這一政策推動的購買決策轉化率非常可觀,中汽協調查數據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購車者明確表示,是由于補貼政策才做出換車決定。如果沒有汽車補貼支撐,高盛認為,去年乘用車整體銷量或下降。
6月20日,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銷售額已超2024年的1.3萬億元總額。
同時,汽車行業當前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競爭高壓期,車企間的“內卷”成為另一種“推力”。尤其在新能源賽道上,自主品牌集中推出中低價位新車型,疊加傳統車企發力智能化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程度遠超往年。
今年以來,比亞迪、吉利、長安等品牌接連上新,同時配套高額現金優惠、金融支持、置換禮遇等手段,有效放大了消費者在補貼之外的購車收益。例如,部分車企上半年掀起“限時一口價”促銷潮,使得價格戰幾乎滲透至所有價格段。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4月,乘用車市場整體優惠幅度達2.95萬元,成交均價僅為15.6萬元。
這些讓利手段本質上是企業在配合政策“推一把”,而非單方面降價。據悉,當前不少終端優惠在價格牌上雖然標注為“企業補貼”“限時活動”,實際包含國補、地補等政策支持內容。這種“組合拳”使得補貼轉化為看得見的實惠,極大激發了消費熱情。
深圳6月初數據顯示,今年來,通過以舊換新帶動汽車銷售超6萬輛,銷售金額達150億元。
從乘聯會公布的數據來看,5月乘用車零售量同比增長13.7%,達到194萬輛。這背后離不開以舊換新政策的促進作用。進入6月,雖然受限于部分地區補貼暫停、觀望情緒上升等因素影響,銷量有所放緩,但前22日零售量依然同比增長24%。
對此,乘聯會認為,由于部分地區補貼資金階段性緊張,經銷商為了搶抓以舊換新機會,加大消費宣傳力度,疊加部分車企“一口價”短期內形成了供求關系,以及暑期自駕購車需求漸增,共同帶動了銷量的增長。
政策紅利和促銷活動的雙重助力,讓經銷商對車市走勢較為樂觀。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當前全國經銷商平均庫存天數已達54天,庫存壓力有所上升,但多數經銷商并未表現出消極態度。
尤其在當前換購需求逐步成為消費主力的背景下,政策疊加市場價格優勢,使得增購市場消費爆發力更強。中汽數據聯合懂車帝共同發布《2025汽車以舊換新消費洞察報告》顯示,2025年一季度汽車換購近280萬輛,占總量的40%左右。有分析人士認為,汽車消費正在由“新增量”主導轉向“結構更新”驅動,而政策恰恰瞄準了這一群體的核心訴求。
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補貼政策應是能夠拉動200萬輛以上銷量。一方面,政策持續性強、節奏清晰,分季度下撥的方式既保證地方操作彈性,也方便調整政策設計;另一方面,市場在真實反饋中展現出較強的政策響應彈性,加上車企間“配套作戰”的靈活營銷,使得補貼紅利被迅速消化并轉化為銷量。
不過,新一波資金的批轉仍需一定時間,乘聯分會認為,這期間消費者的觀望情緒或將加劇,可能會使三季度車市消費潛力提前消耗。
不能過度依賴補貼
補貼政策作為短期內提振汽車消費的重要抓手,在以往的實踐中已被證明行之有效,但對于車市的長遠健康發展而言,如何逐步減少對補貼的依賴、實現內生驅動,正成為行業和政策層面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尤其是在補貼拉動銷量的表面繁榮之下,一些深層次的結構問題逐漸暴露,亟需引起行業廣泛重視。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的補貼模式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顯著刺激銷量增長,但同時也存在透支未來需求、加劇市場波動的隱憂。每年在政策窗口期內集中釋放的消費潛力,使得傳統旺季與淡季之間的差異變得不太明顯。
而在補貼周期之外,市場容易陷入“無政策不消費”的被動狀態。這種依賴性一旦形成,企業在制定產品策略與營銷計劃時,可能會偏離長期邏輯,而更關注如何“對接政策”,從而在客觀上削弱了行業自我修復與進化的能力。
除了對需求節奏的干擾,補貼帶來的非理性競爭也值得警惕。當前車市競爭已進入存量博弈階段,車企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部分車企為搶占市場份額,甚至緊湊型車價格下探至3萬元,引發價格體系紊亂。
在這些促銷活動中,廠商優惠常與政策補貼疊加使用,形成消費者認知上的價格新底線。但不可否認,這種降價競爭擠壓了車企和經銷商的利潤空間,損害了行業的長期穩定性。一旦補貼退坡,價格恢復,消費者將面臨較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消費信心的延續。
補貼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更是催生出一系列行業亂象,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最典型的就是“零公里二手車”問題,即部分車商通過將新車注冊、過戶為二手車的方式。這些車輛在行駛里程基本為零的情況下以“準新車”再次流入市場,既擠壓了正常新車銷售空間,也擾亂了價格體系,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除了交易環節問題,產業鏈上下游不平衡關系也亟需解決。當前,不少頭部主機廠在補貼政策下加速推新、擴量,卻延長與上下游合作商的結算周期,形成較大資金占壓。
據河南省汽車行業商會發布的倡議書披露,目前省內部分經銷商面臨超過90天甚至180天的經營返利賬期,嚴重擠壓經營現金流。部分經銷商反映,某些車型進價15萬元卻被要求以12萬元銷售,價格倒掛導致“賣一輛虧一輛”,資金周轉壓力巨大。
該商會呼吁主機廠縮短返利周期、暫停壓庫、禁止價格倒掛,以維護渠道基本生存空間。
補貼依賴還掩蓋了行業在產品力和創新上的不足。有汽車分析師曾對外表示,部分車企過度依賴政策紅利,忽視了技術研發和品牌差異化的投入,導致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目前市場上,部分車企仍傾向于通過低價競爭吸引市場,而非依靠技術突破建立核心競爭力。
多個汽車商業協會已對此發出呼吁,強調行業需擺脫補貼依賴,構建健康發展生態。中汽協呼吁車企通過規范競爭維護市場秩序,反對無底線的價格戰,倡導以技術創新和優質服務驅動行業發展。
在監管層面,國家已注意到行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并開始推進多項規范措施。為了嚴打“零公里二手車”等套補行為,多地已相繼升級補貼系統審核機制。結合多方消息,江蘇省轉為線下限額管理,廣東省增設身份驗證環節,山東省和浙江省實施“市級審核+省級復核”雙關卡,延長審核周期以堵住政策漏洞。
國家發改委強調,要加強行業自律,引導新能源、汽車、光伏企業注重技術研發。并要強化市場監管,重拳整治劣質、低價的市場亂象。
國務院3月發布了修訂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強調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時,應當自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這一條例自2025年6月1日起全面施行。目前,已有超17家車企集體承諾,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
更重要的是,政策方向正從單純刺激銷量轉向引導技術創新。工信部發布的《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旨在通過技術標準升級和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安全和電池管理系統標準研制,推動行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
有觀點認為,單一的財政補貼模式應向多維消費環境優化轉型,推動汽車消費從“階段性刺激”走向“長期結構升級”。
產業各方也在呼吁更具長期性、結構性的支持政策。例如,減免個稅、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完善充電設施、推動二手新能源車流通等措施,均比短期現金補貼更具可持續性與系統性。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從“速度時代”邁向“價值時代”。當政策逐漸回歸常態,真正具備技術創新、品牌塑造、服務體系等綜合能力的企業,才有可能穿越周期,在新一輪競爭格局中站穩腳跟。
對于整個行業而言,與其追逐“短期銷量紅利”,不如著眼“長期發展邏輯”,這將是中國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