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板比一板猛,竟成了乒乓球“教學片”?這位大媽的動作,值得我們深思!
最近,一段看似“搞笑”的業余乒乓球視頻在網絡上悄然走紅:主角是一位火力全開的“猛大媽”,每一板正手幾乎都全力出擊,甚至多次雙腳騰空、躍然而起,像是把球臺當成了拳擊擂臺,打法堪稱“搏命”。視頻一出,評論區瞬間沸騰,有人喊“太猛太帥”,也有人擔心“這樣打會不會閃了腰”。
但這段視頻真的只是圖個熱鬧?在我看來,遠不止如此。如果你認真觀察大媽的動作,會發現她的“飛身正手”背后,竟隱藏著值得借鑒的技術要點。乒乓球不是不能“飛”,而是要看你怎么“飛”。
【猛不是重點,她的身體在“講道理”】
我們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這段視頻,可能都會被大媽那一板板凌空扣殺震住了,忍不住想問:“這是主動跳起來打的嗎?還是太用力‘蹬’地了?”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搞清楚兩個關鍵術語:
“蹬”:腿部主動向地面發力,借助反作用力推動身體,比如彈跳、起跳。
“跳”:類似,但更多強調短暫騰空,是主動發力后離開地面的過程。
所以,大媽真的在“主動”蹬跳嗎?
其實,并沒有。
從視頻動作來看,她雙腳離地,并不是刻意起跳,而是因為軀干發力太強、引發的“被動騰空”。這在乒乓球動作里,其實非常高級。簡單說,就是她靠的是腰腹、背部、核心的聯動,而非“死蹬地面”。
【核心發力才是關鍵,雙腿只是“陪跑”】
很多乒乓愛好者誤以為發力是靠下肢“蹬”起來,其實乒乓球的正手結構根本不是靠腿來啟動。我們真正的“引擎”,是核心肌群的爆發——也就是我們的腰、腹、背、臀一體聯動,帶動上肢完成揮拍。
試著做個小實驗:
你主動“跳起來”打球,連續三板,會發現上身發力變得很別扭,銜接下一板也慢。
換一種方式,讓雙腿自然放松,用核心帶動軀干旋轉發力揮拍,再連續打三板,你會明顯感覺動作更連貫、腳下更輕盈。
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乒乓球不是靠跳起來打得猛,而是打得對,才會“飛起來”。
【看似“夸張”的動作,其實是自然流動的結果】
許多球迷調侃這位大媽的動作“不好看”“太浮夸”。但如果你看過一些職業選手的慢動作,比如梁靖崑、梁紅安老師等,你會發現,他們在全力正手時,也常出現雙腳輕微離地甚至“騰空”的姿勢。區別在于,職業運動員動作更連貫、協調,看起來“飛得優雅”。
這說明什么?
說明“飛”本身不是問題,甚至是一種自然反應。只要你上半身發力夠強,轉體流暢,動作合拍,下肢就會自然離地、騰空、甚至起旋。
而我們要學的,不是“怎么飛”,而是“為什么飛”。
【別急著否定,試試再說】
筆者在球友群里提出這個觀點時,很多人一開始持否定態度:“你說的是職業選手,大媽這動作根本不規范!”、“太難看了,怎么可能值得學?”
但當我們真的自己動手模仿后,結果卻很出人意料。大多數人發現:當你集中精神用核心發力打正手時,你的下肢確實會被動產生“輕盈感”,甚至連打幾板都不覺得累,還更容易銜接下一拍、跑位也靈活。
這說明,大媽的動作雖然外形不完美,但她用對了身體結構,這比表面上的“標準動作”更值得我們反思。
【從大媽學到的,不只是動作,更是“思路”】
我們常說打乒乓球要“觀摩高手”,但有時候,“路邊野花”未嘗不可一看。
這位大媽的出現,提醒了我們一個現實:發力模式決定你的技術上限。當我們長期依賴手臂、小腿打球,而忽視了核心肌群的作用,不僅效率低、傷害大,還容易養成動作僵硬、跟不上節奏的問題。
而這位大媽,雖然表面看起來像在“拼命搏殺”,但她實際上用對了“源頭發力”的路線。
【寫在最后:你愿意試試嗎?】
你是否也曾因為乒乓球的“動作標準”而忽略了身體的自然反應?你是否想過,用核心帶動的揮拍,真的能讓你打得更輕松、跑得更流暢?
建議大家不妨試試:
別急著蹬地,先試著用核心啟動一板正手。
試一試之后,你可能會發現,原來讓你“飛起來”的,并不是腿,而是身體真正的“中樞”。
看完這個故事,你怎么看那位“飛身大媽”?
你會愿意像她那樣,放下束縛大膽揮拍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實戰體驗!
別忘了轉發給你的球友,一起練起來吧~
手機看比賽
第1步
點擊下面的名片,關注#公眾號「最愛乒乓球」
第2步
點公眾號菜單里的【直播回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