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頻)
● 馬斯克與特朗普再開戰
1.[1147]特朗普稱DOGE是“反噬馬斯克”的怪獸 (CNN)
2.[1144]馬斯克的第三政黨之夢能在美國實現嗎? (DW)
3.[1132]“別讓美國 破產”:馬斯克誓言對抗支持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共和黨人(Time)
4.[1131]馬斯克將不擇手段打擊特朗普:馬斯克昔日老友的解讀與預測 (Politico)
● 大而丑法案
5.[1146]一項又大又壞,糟糕透頂的法案 (The Atlantic)
6.[1145]十張圖表解析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 (The Economist)
7.[1133]共和黨“大而美法案”爭議焦點解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MAGA內戰及其焦點:美國優先還是猶太人優先
8.[1141]伊朗空襲暴露了MAGA運動的真實處境 (The New Yorker)
9.[1136]MAGA內戰并沒有結束 (New York Magazine)
10.[1129]MAGA 陣營因伊朗問題內訌的深層根源:猶太人、猶太教與以色列(Mother Jones)
11.[1127]特朗普選民開始動搖對特朗普的信任 (Newsweek)
● MAGA接班人JD·萬斯壓力很大
12.[1143]共和黨稅改法案缺失了萬斯的民粹主義主張 (The Washington Post)
13.[1142]硅谷尋找與萬斯的契合點 (The Information)
● 直男外交
14.[1130]極端男性氣質主導美國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
15.[1128]特朗普想要怎樣的世界?全球領導人都在捉摸美國總統的決策動機 (Financial Times)
● 美國經濟
16.[1139]美國知名馬克思主 義經濟學家:資本主義困境、特朗普關稅政策與美帝國衰落(Current Affairs)
17.[1134]為什么美國還在補貼化石燃料? (Current Affairs)
18.[1126]美國收入前10%的家庭,仍然感覺自己不富裕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9.[1125]美國經濟在貿易戰中逆勢前行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西方的赤字政治
20.[1140]財政狂歡:豈止美國獨有 (The Economist)
● 西方汽車產業困境
21.[1137]如何判斷西方汽車業真的陷入困境 (The Economist)
● 伊朗的未來、伊俄關系
22.[1138]伊朗將走向何方? (Project Syndicate)
23.[1135]俄羅斯為何與伊朗反目 (UnHerd)
II. 按語與引文
1.[1147]特朗普稱DOGE是“反噬馬斯克”的怪獸
CNN (2025.7.1)
按語: CNN的報道,回顧了一下馬斯克與特朗普最新一輪圍繞“大而美法案”的爭執。認為兩人還有可能修好的人這時應該可以看清楚了:特朗普和馬斯克已經結下梁子,兩人最多避免直接攻擊彼此,時而交火,時而休戰,但他們已經分道揚鑣,進入了完全不同的政治通路。
字數 :3,100
鏈接: https://t.zsxq.com/IZdof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埃隆·馬斯克與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休戰甚至沒能維持一個月。 上周末參議院以微弱優勢通過程序性投票,決定討論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本周一,馬斯克表示將動用其龐大資源,在國會初選中對抗支持這一重大國內政策議程的共和黨人。周一全天和周二凌 晨,馬斯克不斷發布和轉發批評該減稅和支出法案的帖文,尤其針對其巨額成本。 周一深夜,特朗普發起反擊,暗示政府可能調查馬斯克公司獲得的巨額政府合同。周二在白宮,特朗普表示馬斯克可能失去的“遠不止”政府補貼,并威脅 說馬斯克曾經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可能變成“反噬埃隆”的怪物……
2.[1144]馬斯克的第三政黨之夢能在美國實現嗎?
DW (2025.7.2)
按語: 本文探討了馬斯克試圖在美國組建第三政黨的可行性,核心揭示三重現實阻礙:第一,美國“贏者通吃”的選舉制度天然壓制第三政黨發展,歷史也證明,自由黨、綠黨等只能獲得非常有限的票倉,難以突破兩黨壟斷;第二,天量資金門檻(如2024年選舉耗資160億美元)與馬斯克個人財力(捐贈共和黨2.9億)是不足以抗衡兩黨體系的,新興政黨常因資金短缺失聲、淡出、失敗;第三,要成功需精準轉化民眾不滿(如效仿"反寡頭"運動),但民調顯示對兩黨失望者未必支持新黨,且主流政黨的政策剽竊機制會迅速消解第三黨影響力,致其曇花一現,很快消亡。
評:白宮政策幕僚Stephen Miller對馬斯克的點評是準確的:馬斯克在意識形態上屬于“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這是一個很細分的小眾群體,歷史上只能獲得幾個百分點的選票。馬斯克是不接地氣的,他目前的政策興趣和主張都不足以號召和動員美國大眾。因此,馬斯克組建第三黨可以說注定失敗,而且分散精力、政治樹敵只會讓他毀掉自己的商業帝國。
字數 :1,800
鏈接: https://t.zsxq.com/SzMBT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顯然將目光投向新事業:組建自己的政黨。 隨著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與其頭號選舉金主馬斯克的關系持續公開破裂,馬斯克再度抨擊名為“大而 美法案”的稅收支出法案。他認為該法案背離了自己試圖在華盛頓推行的效率準則。 馬斯克甚至警告支持該 法案的共和黨議員:將在明年初選中推出候選人挑戰他們。 同時,他威脅要組建自己的派系對抗美國兩黨體系……
3.[1132]“別讓美國破產”:馬斯克誓言對抗支持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共和黨人
Time (2025.7.1)
按語: 《時代》周刊文章,介紹馬斯克與特朗普的最新口水戰。
字數 :1,800
鏈接: https://t.zsxq.com/vJlHb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明確表示,任何反對他提出的“一攬子宏偉法案”稅收與支出計劃的共和黨議員都將面 臨他的報復。他發起運動要挑戰肯塔基州眾議員托馬斯·馬西(Thomas Massie)的初選資格,并暗示將對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湯姆·蒂利斯(Thom Tillis)采取同樣手段,不過蒂利斯后來宣布不再尋求連任。 然而現在,另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政治造王者也誓言要對抗所有支持該法案的共和黨人。科技億萬富翁、特朗普前親密盟友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上發文:“每個競選時承諾削減政府開支,轉眼卻投票支持史上最大規模債務增長的國會議員都該羞愧低頭!就算拼上我這條命,也要讓他們在明年初選中落敗。”馬斯克在2024年大選中曾豪擲2.5億美元助選特朗普,但五月時表示已經“做得夠多”,未來將“大幅減少”政治獻金。不過 他當時補充道:“如果未來有值得投入的政治理由,我仍然會出手。”……
4.[1131]馬斯克將不擇手段打擊特朗普:馬斯克昔日老友的解讀與預測
Politico (2025.6.29)
按語: 這是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對特朗普進一步發難、威脅支持“大而美法案”的共和黨人并揚言要另組新黨之前,他的一位昔日老友——硅谷創始人Philip Low——在接受訪談時的觀點:馬斯克是一個執迷不悟、睚眥必報、貪戀權力且不斷追求支配地位的人,他將不遺余力地與死對頭(特朗普)展開競爭,最終將其壓制。這個預測來得很是時候,看來也很準確。
字數 :4,500
鏈接: https://t.zsxq.com/tQiGd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馬斯克的一位多年老友向特朗普 總統提出忠告:這位科技巨頭從來不會真正放下過往恩怨。 獲獎神經科學家菲利普·洛(Philip Low)在2021年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當時他把自己公司的早期投資者馬斯克從顧問委員會除名。菲利普曾經與已故傳奇宇宙學家斯蒂芬·霍金合作, 擔任其研究項目的測試對象。他創辦的這家硅谷初創公司因此與馬斯克結下梁子。 在長達一小時的采訪中,菲利普為他曾經的顧問描繪了一幅心理畫像。他將馬斯克描述為一個執迷不悟、睚眥必報、貪戀權力且不斷追求支配地位的人。菲利普表示,馬斯克會不遺余力地與死對頭展開競爭,最終將其壓制。雖然認識馬斯克 已經有十四年,但菲利普認為他始終沒有變得成熟,而且確信他永遠不會改變……
5.[1146]一項又大又壞,糟糕透頂的法案
The Atlantic (2025.7.1)
按語: 本文批判特朗普政府推動的“大而美法案”實質是劫貧濟富的災難性政策:1)其核心為富人減稅(如取消遺產稅、降低高收入稅率),卻大幅削減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和營養援助(SNAP),導致1,600萬兒童失去免費午餐、1,900萬人喪失醫保;2)法案以“小費免稅”等表面福利掩蓋系統性不公,實際推高公共事業成本與學生貸款負擔,同時廢除清潔能源補貼阻礙環保進程;3)耶魯研究證實法案將間接導致數萬美國人死亡,徹底暴露其以犧牲弱勢群體為代價、服務富豪階層的反人道本質,堪稱“美名”掩蓋下的“惡法”。
字數 :2,400
鏈接: https://t.zsxq.com/LlLeK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朗普標志性的第二任期國內立法方案“大而美法案”正在國會推 進。參眾兩院的共和黨人正在制定各自版本,總統希望能在獨立日前簽署該法案生效。 如果獲得通過,這項法案將成為近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立法之一。其預算規模將超過特朗普的新冠救助法案、拜登的新冠救助法案、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減稅法案、小布什的減稅法案以及奧巴馬的經濟刺激計劃;在預算影響方面將遠超《平價醫療法 案》。然而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表示對該法案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了解。 目前還無法確定法案最終會包含哪些內容,現階段誰也說不準。共和黨議員們正在積極協商,而參議院法規專家(這位無黨派官員負責根據國會技術規 則判斷各項條款是否合規)正在仔細審查提案。不過,法案的總體框架已經明確……
6.[1145]十張圖表解析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
The Economist (2025.7.1)
按語: 《經濟學人》文章,通過十張圖表解析了特朗普政府推動的“大而美法案“的潛在經濟影響,核心揭示三方面結構性隱患:1)該法案通過了無資金支持的減稅政策(永久化2017年稅改、新增小費免稅等)將顯著加劇美國的財政赤字,預計十年內將聯邦債務推高3-4萬億美元,使債務/GDP比率突破130%的歷史高位;2)利益分配嚴重失衡——富人群體(尤其是收入超430萬美元的0.1%頂層)獲最大減稅紅利,而低收入家庭將面臨雙重打擊(食品券削減、醫保覆蓋減少等);3)連帶產生全球性負面影響,包括削弱清潔能源轉型(溫室氣體減排幅度縮水25個百分點)、增加拉美國家僑匯成本,以及推高長期利率擠壓私營經濟活力等。
字數 :4,300
鏈接: https://t.zsxq.com/y5h1z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7月1日,經過27個小時不間斷的投票和辯論,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大而美法案”(OBBB)。這 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內最具影響力的立法成果。眾議院已于5月22日通過該法案的另一個版本,現在兩院必須就最終文本達成一致,特朗普才能將其簽署成為法律。(特朗普要求該法案必須在7月4日獨立日慶祝活動前提交給他簽署。) 參議院直到最后一刻仍然在修改法案內容。在最終投票前的幾天,多項 預測報告顯示,法案中未落實資金來源的減稅政策與支出改革相結合,將擴大美國預算赤字,減緩長期經濟增長,并損害最貧困美國人的利益。以下圖表顯示了具體影響程度……
7.[1133]共和黨“大而美法案”爭議焦點解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6.30)
按語: 《華爾街時報》報道,介紹共和黨在推動“大而美法案”過程中面臨的核心爭議點。包含:1)州稅抵扣上限調整問題;2)醫療補助計劃削減問題;;3)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問題;4)能源稅收抵免取消問題。這些矛盾使共和黨在7月4日前通過法案的目標面臨挑戰和變數。
字數 :2,100
鏈接: https://t.zsxq.com/dWG5u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華盛頓消息。共和黨人希望在7月4日前將他們龐大的稅收和支出法案 提交給特朗普總統簽署。為此,他們需要盡快解決圍繞一些最具爭議提案的長期分歧。 共和黨在參議院以53對47席占據多數優勢,但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湯姆·蒂利斯(Thom Tillis )和肯塔基州參議員蘭德·保羅(Ra nd Paul)兩位共和黨人已經明確表示反對。眾議院的席位分布也十分接近。 以下是這項大型法案中爭 議最激烈的條款,以及部分共和黨人仍在推動的修改內容。 關于州和地方稅抵扣(SALT) 參議院提出的方案將把州和地方稅抵扣上限從現行法律規定的1萬美元提高到4萬美元。最高抵扣額將在2029年前每年遞增1%,到2 030年恢復至1萬美元。這項關于SALT的修改將從當前納稅年度開始生效……
8.[1141]伊朗空襲暴露了MAGA運動的真實處境
The New Yorker (2025.6.27)
按語: 本文載于《紐約客》,探討特朗普下令空襲伊朗核設施后,MAGA運動內部暴露的結構性矛盾:1)盡管媒體渲染各種“內戰”,但運動核心仍然保持高度團結——在涉及伊朗問題上,傳統鷹派(如馬克·萊文)與克制派(如塔克·卡爾森)的爭論并未動搖他們對特朗普的總體服從,因特朗普的個人權威仍是MAGA運動的粘合劑;2)特朗普能夠感受的真正威脅來自外圍新吸納的、政治化程度不高、對特朗普缺乏狂熱認同基礎的支持者,他們將空襲視為對“美國優先”承諾的背叛;3)特朗普反復搖擺的態度(先支持政權更迭又改口停火)加劇了人們的信任危機,而轟炸伊朗,以及各種明目張膽的裙帶/腐敗行為又讓逐漸與傳統政客趨同,削弱了他對反體制人士的吸引力,作者認為這種隱性裂痕比公開沖突更具破壞性。4)更關鍵的不在特朗普任內,而在特朗普之后:即特朗普的政治究竟會如何影響他的繼任者(如JD·萬斯)——畢竟沒有人像特朗普一樣擁有對MAGA基本盤的強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MAGA的分裂效應可能會在將來顯現。
字數 :3,800
鏈接: https://t.zsxq.com/ffX9p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自唐納德·特朗普今年一月重返政壇以來,一系列爭議事件暴露了其MAGA運動內部的分歧,甚至導致核心成員疏遠。這些爭議包括:高技術工人簽證問題(實際上這一爭議在特朗普重返政壇前就已經爆發);決定對也門實施空襲;其政府官員將《大西洋月刊》編輯拉入關于轟炸也門的群聊后又試圖推卸責任;關稅政策;財政支出;將一名同性戀化妝師遣返至薩爾瓦多超級監獄等。其他爭議還包括:特朗普接受卡塔爾贈送的豪華私人飛機;有關杰弗里·愛潑斯坦并非被謀殺而是自殺的陰 謀論;以及認為愛潑斯坦犯罪檔案未公開是因為其中涉及特朗普的陰謀論。 近期,關于MAGA內戰的媒 體討論在美國是否應該轟炸伊朗核設施的問題上達到高潮。前福克斯主持人塔克·卡爾森反對這一行動,與兩位支持者展開辯論:一位是現任福克斯主持人馬克·萊文(Mark Levin),另一位是共和黨參議員泰德·克魯茲(Ted Cruz)。卡爾森在社交媒體熱傳的視頻中指出,克魯茲對伊朗的基本情況缺乏了解。上周,隨著以色列對伊朗發動襲擊,特朗普似乎越來越傾向于參與其中。MAGA陣營的知名人士如查理·柯克(Charlie Kirk) 擔心,這樣做可能導致特朗普運動嚴重分裂……
9.[1136]MAGA內戰并沒有結束
New York Magazine (2025.6.29)
按語: 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轟炸伊朗核設施后,在其支持者陣營“MAGA運動”內部引發的公開而深刻的派系分裂。主要內容包括:1)這次行動暴露了MAGA內部兩個主要派別的對立:一方是以網絡紅人和部分議員為代表的“克制派”,他們反對卷入中東新戰爭,認為這違背了“美國優先”的競選承諾;另一方是以傳統新保守主義者和部分資深議員(建制派)為代表的“鷹派”,他們長期主張對伊朗強硬,支持政權更替。2)雙方圍繞以色列議題和美國介入程度的爭論異常激烈,互相指責對方背叛了“真正的”MAGA精神。3)特朗普的接班人萬斯屬于克制派。4)盡管公開爭論激烈,雙方都明白影響特朗普決策的關鍵在于迎合其個人喜好和虛榮心,在提出各自主張時都打著特朗普的旗號。5)特朗普的決策過程深受其接觸的媒體信息影響,而他主要看老一代人看的電視(福克斯新聞);年輕MAGA主要生活在社交媒體和播客的世界里,特朗普吸收不到他們的反戰信息;6)這次分裂暴露了年輕一代MAGA對美國無條件支持以色列的傳統教條日益增長的懷疑,以及對猶太人/以色列對美國外交與政治巨大影響力的排斥,預示該問題將持續成為陣營內部分歧的焦點。
字數 :4,200
鏈接: https://t.zsxq.com/nuBKq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作為特朗普時代的左派人士,我時常暗自羨慕“MAGA運動”的團結一致。雖然民主黨人(理所當然地!)痛斥那些從不反抗總 統、只會迎合其一時興起的懦弱諂媚的共和黨人,但我心底有個微弱的聲音偶爾會說:“但人家的言論紀律確實厲害”一個政黨如此不愿意公開批評其領導人的決定(無論這些決定多么愚蠢),這當然令人不安。但我內心那個小小的列寧主義者,卻不禁要佩服MAGA骨干分子這種無情的自律。 懷著驚訝、沮喪和幸災樂禍的復雜心情,我目睹了6月12日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科學家和軍事領導人后,MAGA聯盟內部爆發的公開激烈爭論。這是該陣營首次出現明顯裂痕。雖然之前也有過分歧(比如在墮胎問題上,以及特朗普最初支持的新冠疫苗問題上),但從未如此嚴重。“這是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右翼陣營出現的第一次真 正分裂,”一位前政府官員在特朗普決定聯合盟友轟炸伊朗 月12日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科學家和軍事領導人后,MAGA聯盟內部爆發的公開激烈爭論。這是該陣營首次出現明顯裂痕。雖然之前也有過分歧(比如在墮胎問題上,以及特朗普最初支持的新冠疫苗問題上),但從未如此嚴重。“這是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右翼陣營出現的第一次真正分裂,”一位前政府官員在特朗普決定聯合盟友轟炸伊朗前一周這樣告訴我……
10.[1129]MAGA陣營因伊朗問題內訌的深層根源:猶太人、猶太教與以色列
Mother Jones (2025.6.27)
按語: 很有趣的一個文章,從一個特別的視角,分析了特朗普支持者(MAGA陣營)在伊朗空襲問題上產生內訌的深層原因。表面上一切都是圍繞“美國優先”的政策分歧,實質上源于基督教神學的理念沖突,即基督教徒到底該對猶太人和以色列持什么態度。一派是“基督教錫安主義者”,堅信保衛以色列、猶太人回歸以色列故土對于實現“末日預言”至關重要。他們認為以色列要在耶穌再臨過程中要發揮重要作用,但同時認為猶太人將來要么該信基督教,要滅亡,反猶和親猶一體兩面。另一派是“基督教民族主義”,他們否定現代以色列的神圣性和猶太人的特殊性。認為基督教已經取代了猶太人和猶太教的地位。相反,在神學上對反基督的猶太人/猶太教持負面態度。雙方在猶太人、猶太教的角色、末日進程理解上有根本差異,也導致了他們對美國中東政策(如轟炸伊朗)的立場分裂。這揭示了支持特朗普的基督徒群體內部存在著深刻的神學分歧。
評:最后,一切都將聚焦到猶太人身上,一派人(基督教錫安主義)將保護猶太人,另一派(基督教民族主義)則將試圖清算猶太人在美國政治里不成比例的影響力。哪一派更加占優?可能是更加看重美國本土利益、宗教上更加世俗、更代表年輕一代的基督教民族主義。
字數 :4,300
鏈接: https://t.zsxq.com/N3tWM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本周六,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宣布美國轟炸了伊朗三處目標時,他的支持者群體出現了分歧。他最狂熱的支持者中,比如前佛羅里達州眾議員馬特·蓋茨(Matt Gaetz)和極右翼政治活動家勞拉·盧默(Laura Loomer),都對這一決定表示贊賞。但包括媒體人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強硬派評論員坎迪斯·歐文斯(Candace Owens)以及特朗普前顧問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在內的其他人,從一開始就反對轟炸行動。卡爾森三月在X平臺上向他1,640萬粉絲發出警告:“對伊朗的轟炸 行動將引發戰爭,而且將是美國的戰爭。別讓那些宣傳者欺騙你們。” 這場政治爭論似乎可以歸結為兩種觀點的對立:一種認為美國對 外國盟友負有責任,另一種則認為特朗普的決定違背了他“美國優先”的競選承諾……
11.[1127]特朗普選民開始動搖對特朗普的信任
Newsweek (2025.6.29)
按語: 該報道指出,特朗普核心選民群體對特朗普的信任有所侵蝕。1)伊朗空襲行動違背了特朗普“不干涉外戰”的競選承諾,引發基本盤對戰爭升級的擔憂;2)共和黨內分歧公開化(班農等MAGA意見領袖公開質疑決策,批評特朗普卷入海外沖突);3)盡管最后鐵桿支持者大體仍追隨特朗普,但民調顯示其整體支持率下滑,獨立選民疏離的趨勢更是加劇。核心矛盾在于:特朗普追求的政策議程與選民的切身利益無關,盡管共和黨選民對領袖十分忠誠,但他們對特朗普的信任也會逐漸透支并消亡。
評:特朗普對MAGA選民的個人影響力還在,選民還在給他機會。而特朗普也在不遺余力的利用選民已有的信任,堅信自己仍可把握全局。實際上,他透支的不僅是自己的信用,也是共和黨的信用。后續,如果他沒有實現競選承諾,將讓他的繼任者和整個共和黨遭到反噬。
字數 :2,800
鏈接: https://t.zsxq.com/vm63L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曾經是特朗普總統政治力量基石的基本盤,如今正顯現松動跡象。 最新YouGov/《經濟學人》民調顯示(6月20-23日對1,590名成年人進行調查),在2024年投票支持特朗普的選民中,其支持率為83%,反對者占14%,凈支持率為 +69點,較上月的+80點有所下滑。該民調誤差幅度為正負3.5個百分點。 上月民調進行時,特朗普尚未在周末對伊朗三處關鍵核設施實施空襲。作為報復,伊朗周一襲擊了美軍駐卡塔爾基地。雖然當天以伊達成停火協議,但緊張局勢 持續。以色列國防軍隨后指控伊朗違反停火并威脅打擊德黑蘭,伊朗對此予以否認。 局勢急速升級凸顯美國更深介入中東軍事沖突的風險,也反映出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演變 軌跡——他曾承諾保護“美國核心利益”的同時避免海外“無休止戰爭”。空襲似乎引發了民意轉向(包括共和黨內部),多項民調顯示對特朗普政策議程的支持度出現下滑……
12.[1143]共和黨稅改法案缺失了萬斯的民粹主義主張
The Washington Post (2025.7.1)
按語: 本文揭示了美國副總統JD·萬斯的民粹主義經濟主張與共和黨主導的“大而美法案”存在根本性背離:1)萬斯擔任參議員時力推的激進民粹經濟改革(如5,000美元兒童稅收抵免、懲罰性銀行高管稅等)在當前法案中被完全排除,轉而延續共和黨傳統的供給學派減稅路線;2)法案削減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等舉措與其萬斯先前維護弱勢群體的立場直接沖突;3)萬斯其他民粹經濟主張,例如反壟斷、監管大企業等,更加不如共和黨主流。應該說,目前特朗普“大而美法案”與萬斯早年倡導的政策原基本全相悖;4)作為副總統,萬斯在名義上支持該法案,并在參議院投下關鍵一票,但其政策影響力實際受限于副總統職權邊緣化及黨內權力結構——傳統共和黨勢力仍然主導立法議程,民粹基本盤僅獲得“取消小費稅”等象征性的妥協,MAGA的藍領愿景與特朗普的裙帶資本主義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評:人們之所以關注萬斯,在于他是特朗普假定的接班人,他所倡導的民粹經濟學不僅是驅動特朗普MAGA政治的原動力,在政治光譜另一側(民主黨/左翼)也有“對稱”的思潮與運動力(民粹左翼/社會主義)。這一次萬斯被迫支持“大而美法案”,實際上是對MAGA事業的一種背叛。2028念大選,民主黨也會利用這一點來攻擊他。
字數 :2,100
鏈接: https://t.zsxq.com/RSDz7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2023年JD·萬斯進入參議院時,他支持了一系列提案。這些提案被認為反映了共和黨一種新型的經濟民粹主義。他主張對部分企業加 稅 ,增加對家庭的支持,并愿意干預自由市場。這些主張在現代共和黨中近乎異端。 兩年后,一些專家指出,這位現任副總統 的獨特政策理念在當前國會推進的稅收法案中已難覓蹤影。 這份價值3.3萬億美元的共和黨稅收法案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共和黨人共同制定,并得到政府支持。該法案基本延續了特朗 普總統第一任期的減稅政策,為各收入階層的家庭提供了數萬億美元的稅率減免……
13.[1142]硅谷尋找與萬斯的契合點
The Information (2025.7.1)
按語: 本文聚焦美國副總統JD·萬斯在硅谷與特朗普政府間的特殊角色:作為前風險投資人、潛在的特朗普接班人,他被科技企業視為白宮/MAGA運動的關鍵聯絡人。但萬斯的立場充滿矛盾性——既支持放寬AI與加密貨幣監管以促進創新,又嚴厲批評科技巨頭的壟斷與“覺醒資本”,主張強化反壟斷執法。硅谷采用各種方法試圖接近權力核心(例如進行政治捐贈、加入高價人脈俱樂部等)。萬斯雖是新右翼智庫的思想盟友,卻刻意與利益輸送保持距離,同時,在現階段,萬斯只能算是一個“苗子”,他在科技政策中的實際影響力始終受制于總統個人意志及派系博弈。
字數 :2,900
鏈接: https://t.zsxq.com/LQchK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內容摘要: ? JD·萬斯已經與OpenAI、甲骨文等公司高管會面 ? 硅谷人士視他為政府中的天然聯絡人 ? 關于在共和黨內存在分歧的人工智能暫停研發提案,萬斯保持沉默 過去一周,美國參議院就特朗普總統提出的“大而美法案”展開辯論。共和黨內部因為該法案中一項條款產生分歧,該條款旨在阻止各州監管人工智能。Meta、Andruil和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等公司力推這項條款。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也表示支持。但保守派評論員史蒂夫·班農等“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陣營人士認為,這是在向渴望權力、企圖審查保守派的科技精英妥協。密蘇里州參議員喬 希·霍利(Josh Hawley)等多名共和黨議員也反對該計劃……
14.[1130]極端男性氣質主導美國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 (2025.6.27)
按語: 本文載于《外交政策》,視角非常獨特。作者為一位女性政策專家,探討了極端男性氣質對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影響。文章指出:1)極端男性氣質以侵略性、情緒失控和沖動為特征,成為美國外交的驅動力。對伊朗的強硬突襲行動就是這種傾向的彰顯;2)這種邏輯將國際事務簡化為零和博弈,偏好先發制人攻擊,淡化沖突風險,同時將外交手段、談判、和解視為虛弱和無能的表現;3)這個趨勢不僅存在于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均存在,實際上是民粹右翼領導人崛起的驅動因素。阿根廷的米萊、匈牙利的歐爾班都是代表人物(文中沒有提到另一位先驅:普京);4)作者認為,這和男性在教育領域落后、難以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心理健康狀況惡化所導致的抱怨情緒與文化有關——心懷不滿的年輕男性正在轉向右翼。5)作者認為,男性氣質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主導邏輯,其在外交上的后果是:沖突變得更加容易,合作變得更加困難,人類社會也更難應對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跨國挑戰。
評:好像確實是這么個情況——無論是作者對男性氣質主導的趨勢的判斷,還是對未來政策合作與沖突前景的預測。
字數 :3,200
鏈接: https://t.zsxq.com/CpA8S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美國突襲伊朗行動前夕,《Politico》雜志報道稱,國防部有個人對華盛頓的伊朗戰略擁有超乎尋常的話語權。此人就是綽號“大猩猩”的美國中央司令部強硬派指揮官埃里克·庫里拉(Erik Kurilla)。一位匿名前官員表示:“他身材魁梧、肌肉發達,完全符合他們追求的‘致命性’形象。”該消息人士補充說,只要軍事顧問們“表現得強硬好戰”,國防部長皮特 ·赫格賽斯(Pete Hegseth)就很容易被說服接受他們的觀點。 庫里拉的影響力揭示了華盛頓當前戰略重點的一個深層事實: 在特朗普總統的第二任期內,極端男性氣質(hypermasculinity)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指導邏輯。男性氣質本身與領導力、力量和勇氣等特質相關聯,并無害處。但以侵略性、情緒失控和沖動為特征的傳統男性氣質則不然,這種特質已成為本屆政府的驅動力。該政府為追求國家利益而偏好先發制人的攻擊,甚至 特質已成為本屆政府的驅動力。該政府為追求國家利益而偏好先發制人的攻擊,甚至不惜犧牲美國價值觀……
15.[1128]特朗普想要怎樣的世界?全球領導人都在捉摸美國總統的決策動機
Financial Times (2025.6.28)
按語: 本文描述了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內表現的摸的外交風格。他行事出人意料(如突然空襲伊朗后又促成停火),政策反復無常(如質疑北約共同防御條約后又肯定聯盟),讓全球領導人和盟友捉摸不透其決策動機和原則。從他個人而言,特朗普更關注短期利益和國內政治效應,而非長期戰略或意識形態。他的“不可預測性”迫使各國政府必須不斷適應其變化多端的要求和行動。也可以讓特朗普獲得針對他國的某些戰略、戰術優勢。
字數 :3,000
鏈接: https://t.zsxq.com/WQw0u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本周北約峰會在海牙召開前夕,美國的歐洲盟友們確實有理由感到擔憂。 過去幾天,美國外交政策經歷了瘋狂的局面 ,包括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總統顯然沒有心情客套寒暄 。 當他離開白宮前往荷蘭時,對以色列和伊朗談判僵局的 不滿讓他爆出粗口。特朗普對記者說:“這兩個國家打了太久,打得太過火,現在特么連自己在干什么都不知道了。” 然而,在峰會期間,這位總統的表現卻出乎意料地打消了各方憂慮,使得這份自冷戰初期就維系歐洲安全的條約得以延續。“當我坐在會議桌前時,周圍都是很優秀的人,”特朗普周三在海牙閉幕記者會上表示, “這不是誰占誰的便宜。我們來這里就是為了要幫助他們保衛自己的國家。”……
16.[1139]美國知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主義困境、特朗普關稅政策與美帝國衰落
Current Affairs (2025.6.27)
按語: 本文是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理查德·沃爾夫(Richard Wolff)關于資本主義本質和美國現狀的訪談,核心觀點包括:第一,他批判主流經濟學通過復雜化概念掩蓋真相,指出資本主義實為剝削制度——雇主通過支配勞動者創造剩余價值獲利,而非教科書描繪的“公平合作”。資本主義歷史上取得的各種大眾福利都是資本家所反對的,由勞工運動努力爭取回來的,第二,他揭示美國正經歷帝國衰落周期,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和反移民議程實為轉移矛盾的表演,既無法解決經濟困境(如持續十六年未調整的最低工資),更暴露了美國拒絕承認霸權終結的自欺欺人心態;第三,他駁斥反移民言論是“殘酷騙局”,強調移民從事低薪勞動并非經濟問題根源,右翼刻意將去工業化危機歸咎于少數群體,以此分化工人階級。沃爾夫主張,真正的社會主義應通過“工人合作社”等機制,消除雇傭關系中的權利不平等。教授談話風格非常風趣,通俗易懂,值得一讀。
字數 :11,600
鏈接: https://t.zsxq.com/jyvJ8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理查德·戴維·沃爾夫(Richard Wolff)是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以經濟方法論和階級分析研究著稱。他現任馬薩諸塞大學阿默 斯特分校經濟學榮譽退休教授,同時兼任新學院大學國際事務研究生課程客座教授。 他接受本刊采訪時指出,解釋了經濟學是如何被刻意教授成一種混淆視聽、掩蓋權力與剝削真相的學科。他駁斥了資本主義帶來繁榮的神話,指出這個制度實際上制造了動蕩、不平等和危機。沃爾夫還冷靜分析 了美國霸權的衰落,批判特朗普的經濟議程,并揭露反移民言論背后的經濟謊言。 內森·J·羅賓遜(Nathan J. Robinson): 你的許多著作標題都帶有“理解”(understanding)這個詞。你最初是學術經濟學家,但近年來致力于幫助普通人理解那些常常令人困惑的神秘力量——即影響人們生活的經濟力量。我想我們可以先談談你希望讓人們理解哪些內容,有哪 些核心觀點……
17.[1134]為什么美國還在補貼化石燃料?
Current Affairs Current Affairs(2025.6.27)
按語: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美國持續補貼化石燃料的深層原因及后果。作者指出:1)當前清潔能源在成本與技術上已超越化石燃料,但美國的政治力量仍在扭曲市場;2)保守派以“自由市場”和“電網穩定”為名,通過立法強制扶持化石燃料產業;3)全球每年數萬億美元補貼實質阻礙能源轉型,加劇氣候危機;4)德國案例證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網反而更可靠;5)氣候危機緊迫性要求立即停止補 貼化石燃料,加速清潔能源轉型。文章揭露了美國政策慣性背后的既得利益鏈條。
評:美國經濟/美國社會本來就高度依賴傳統能源,而國民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分野和撕裂也非常嚴重,相當大一部分人口群體本來就不相信氣候變化一說。在這個情況下,發展新能源產業缺乏強有力的社會共識和政治基礎。而作為勢力強大、根基雄厚的傳統行業,化石燃料企業能夠提供政治獻金,影響和操縱政黨,推動符合自己商業利益的公共政策。最終的受害者自然是美國的新能源產業,以及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工程。
字數 :5,800
鏈接: https://t.zsxq.com/v1YIN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右翼人士關于清潔能源的標準說辭,往好了說是空洞無物,往壞了說是煽動憤怒。這些論調本質上都是老調重彈。他們總是聲稱:清潔能源成本太高且不穩定,無法滿足美國人的需求;電動汽車和其他清潔技術沒有補貼就無 法參與競爭;能源轉型會自然發生,但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加倍開采石油和天然氣。 這些公開理由在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中表述得很清楚。該法案已經在眾議院通過,目前正在等待參議院審議。從特朗普總統上任第一天簽署的“釋放美國能源”行政令中,他就極力強調這些觀點。行政令指出:“繁瑣且受意識形態驅動的法規阻礙了這些資源開發,限制了可靠廉價電力的生產”,并聲稱“釋放美國廉價可靠的能源和自然資源符合國家利益”。但事實恰恰相反。化石燃料的使用實際上正在逐步衰退,現在需要依 靠補貼和市場操縱才能維持主導地位。是時候我們停止提供這種優勢了……
18.[1126]美國收入前10%的家庭,仍然感覺自己不富裕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6.29)
按語:介紹美國高收入群體(收入前10%的上層中產)財務狀況及認知的報道:1)盡管數據顯示該群體近年來資產與收入顯著增長,但飆升的住房、教育及生活成本不斷稀釋其實際的購買力;2)上層中產的生活方式(高端育兒、私立教育等)為這部分人群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3)相比頂級富豪,其投資資產有限,面臨流動性限制,既無法獲得底層援助,又無法達到財務自由,還要為了自己及子女守 住階層地位而維持開支,結果成為統計上富裕,主觀上貧困的高端“夾心”階層。
字數 :2,400
鏈接: https://t.zsxq.com/GHtaF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勞倫·菲克特(Lauren Fichter)和丈夫年收入約35萬美元。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州雷丁市擁有自住房,還有一套度假 屋用于Airbnb出租。三個孩子都參加俱樂部運動,全家經常在比賽后點外賣。 但明年兒子多爾頓上大學時,將不得不申請學生貸款并尋找獎 學金。這對夫婦未能存夠錢支付所有孩子的大學費用——以他們的收入水平,每個孩子每年學費通常約7.5萬美元。 “年輕時我根本不敢想象能賺這么多錢,”47歲的菲克特說。但現在“感覺 我們只是普普通通的中產家庭。”菲克特家庭收入已屬頂層,為何仍不覺得富裕?……
19.[1125]美國經濟在貿易戰中逆勢前行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6.27)
按語:《華爾街時報》文章,分析了美國經濟在貿易戰壓力下的復雜表現:1)盡管關稅威脅與政策震蕩持續,但經過前一輪的市場博弈,人們認為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會退縮,投資者對最壞情形的擔憂緩解,企業維持投資與就業,消費信心小幅回升,經濟表現出韌性;2)3)目前,美國政策重心轉向常規立法程序,確定性相對增高;3)然而,消費疲軟、勞動力市場走弱、物價上漲等結構性風險依然凸 顯,貿易戰長期影響尚未完全釋放。當前經濟呈現出預期修正與隱憂并存的狀態。
字數 :1,700
鏈接: https://t.zsxq.com/SLMFv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盡管特朗普總統仍在發出關稅威脅,消費者支出持續疲軟,中東局勢動蕩不安,但標普500指數卻在周五創下歷史新高。投資者或許不認為經濟正在騰飛,但至少可以松口氣——過去幾個月擔憂的最壞情況并未發生。特朗普的關 稅政策、驅逐移民和聯邦機構精簡等措施雖然沖擊了經濟,但尚未造成致命打擊。 標普500指數從2月的前高點跌至4月8日的2025年最低點,跌幅達19%。這波下跌源于市場擔憂:特朗普威脅對中國征收最高145%、對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征收5 0%關稅,可能推高通脹和利率,削弱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甚至引發經濟衰退……
20.[1140]財政狂歡:豈止美國獨有
The Economist The Economist(2025.6.29)
按語:《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全球發達國家正集體陷入財政擴張困境:盡管經濟持續增長且失業率低位,但美、法、英、德等國仍持續通過減稅、發放福利補貼、增加國防投入等政策,擴大財政赤字,惡化財政狀況。深層動因在于疫情后形成的救助慣性、通脹壓力催生的民生補貼,以及政客應對民粹主義的短視策略。當前高利率環境與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形成雙重擠壓,使得這些國家的債務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經濟增長放緩疊加借貸成本攀升,可能觸發債務危機臨界點。文章 認為,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財政狂歡,如同強制喂食的鵝肝生產,終將面臨反噬。
評:文章未能點出,同時也不便點出的一個關鍵因素,實際上是這些國家的選舉政治:政客為了取悅民眾,獲取選票,很容易倒向短期主義的民粹政策:一邊減稅、一邊發放福利補貼。選舉政治最后變成了赤字政治。而像美國這樣享有貨幣霸權的國家,將讓全世界一起承擔其不負財政責任所帶來的后果。
字數 :1,800
鏈接: https://t.zsxq.com/ibDxD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去年美國財政赤字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這一數字可能很快會變得更大。特朗普總統提出的“大而美法案”正在國會審議中,該法案將永久延長2017年實施的減稅政策,為服務業從業者和老年人提供更多優惠,并增加 對貧困兒童的補助。這項立法提案意味著未來十年將增加數萬億美元的額外借款。 特朗普的作秀風格引人注目,但美國并非個例。全球富裕國家的政府都變得越來越揮霍無度(見附件圖表)。今年法國財政赤字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英國的數字也相差無幾。德國政府將借款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3%。加拿大的預算也正轉向赤字。路易十四時期的官員讓-巴蒂斯特·科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曾評論說,稅收政策的本質是“用最少的嘶嘶聲從鵝身上拔最多的羽毛”。 如今的政府不再拔鵝毛,而是像制作鵝肝醬的工人一樣,給鵝強行喂食……
21.[1137]如何判斷西方汽車業真的陷入困境
The Economist The Economist(2025.6.26)
按語:《經濟學人》文章,從西方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切入,看西方汽車產業面臨的系統性困境。核心變化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傳統盈利優勢正被顛覆,疫情后整車廠通過優先生產高利潤車型重掌議價權,使供應商利潤率持續承壓;其次,行業技術轉型帶來雙重挑戰——電動車增速不及預期導致車企前期投資產能閑置,同時軟件定義汽車趨勢迫使供應商面臨被邊緣化為“低端硬件制造商”的風險;第三,供應鏈格局重塑,中國本土供應商隨車企出海擴張,以及電池/電機等領域新興企業的跨界競爭,加劇了市場擠壓。這些結構性變化共同指向了西 方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暨更廣泛的汽車產業)的業務困境及亟需轉型的嚴峻現實。
字數 :1,600
鏈接: https://t.zsxq.com/SlbMA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向來不如整車制造商引人注目。他們生產的儀表盤、懸架總成等零部件都隱藏在光鮮的車身之下。盡管如此,博世(Bosch)、大陸集團(Continental)和電裝(Denso)等供應商的財務表現卻經常超越其整車制造客戶。然而如今,電動汽車的穩步崛起、軟件重 要性日益提升以及新競爭對手的出現,正在顛覆這些供應商的傳統業務模式……
22.[1138]伊朗將走向何方?
Project Syndicate Project Syndicate(2025.6.30)
按語:本文探討了伊朗在經歷以色列與美國聯合空襲后的國家發展路徑抉擇,觀點比較客觀。核心議題聚焦于:1)戰爭雖未顛覆伊朗政權,但普通民眾能否受益取決于政府后續政策走向——是選擇軍事化與意識形態強硬路線,還是轉向經濟重建與民生改善;2)戰前伊朗已顯現變革跡象,包括社會管控松動(如頭巾法執行弱化)、佩澤什基安當選總統后啟用改革派官員推動經濟管理優化;3)當前伊朗面臨根本性分歧:是效仿朝鮮模式,強化軍事封閉體系,還是通過外交手段解除制裁實現可持續增長。這兩種方向將決定伊朗能否平衡 國防需求與民生發展之間的深層矛盾,避免陷入戰時經濟困境,并走向長期發展。
字數 :2,100
鏈接: https://t.zsxq.com/6jEh0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這場持續十二天的戰爭讓伊朗與兩個核大國以色列和美國兵戎相見,卻也讓交戰各方都能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來說,勝利宣言來得很快,其核心依據是該政權依然屹立不倒。盡 管損失慘重且破壞范圍廣泛,但伊朗并未崩潰,沒有發生叛亂,政權也沒有更迭。 對許多伊朗人來說,尤其是海外反對派人士(其中一些人——從流亡的王儲禮薩·巴列維到前武裝組織人民圣戰者組織( Mojahedin-e-Khalq)——公開為襲擊叫好),如此大規模的打擊行動似乎意在推翻政府。然而,考慮到是誰在呼吁反抗,起義始終不太可能發生——作為伊朗社會生活和專業領域中堅力量的都市中產階級,絕不會為兩個在該地區實施數十年壓迫與暴力的外國勢力揭竿而起……
23.[1135]俄羅斯為何與伊朗反目
UnHerd UnHerd(2025.6.30)
按語:本報道對比分析了以色列在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中迅速取得制空權的原因,以及為什么以色列優于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表現(俄軍長期無法掌握制空權):1)掌握制空權是達成整體軍事目標的關鍵,具有極端和重要的戰略意義;如果沒有制空權,很易陷入俄烏戰爭這樣的消耗戰僵局;2)以色列空軍在質量、訓練、創新及情報整合方面顯著優于俄羅斯空軍;3)伊朗防空系統陳舊、戰略失誤(依賴威懾而非防御)且準備不足,遠不如烏克蘭有效;4)以色列成功運用滲透及突襲(包括虛假情報、特種部隊破壞和間諜行動)壓制了伊朗,而俄羅斯則因烏克蘭早有防備,喪失了戰術突然性。此外一個因素是伊朗政府國內控制較弱,內鬼太 多。5)這些因素共同促使以色列能夠高效攻擊伊朗縱深目標,穩步擴大其優勢。
字數 :2,500
鏈接: https://t.zsxq.com/E1XQV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以色列對伊朗開戰四十八小時內宣布,已經取得 該國西部地區的制空權——其中包括德黑蘭上空。以軍戰機不再依賴昂貴的遠程導彈,而是直接從伊朗領空投下炸彈。 這一戰績,連規模龐大的俄羅斯空軍在烏克蘭三年半的戰爭中都無法實現。俄軍自2022年2月沒能迅速占領烏克蘭首都 基輔后,就陷入消耗巨大的塹壕戰,承受驚人損失,制空權缺失正是關鍵原因之一。 周日,以色列持續擴大優勢,宣稱摧毀 了伊朗西部數十枚防空導彈,并擊斃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情報部門負責人及其副手……
III. 如何加入(并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 「兔主席的寶藏」 ,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 : 2024年11月上線至今,1,000+篇文章、300萬+字
定位 :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 :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 :國際臻選、快評
標簽 :美國研究、中美關系、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 :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