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標星的朋友們有時可能會錯過【通航圈】的推送或是看不到部分推送文章的封面,歡迎新老朋友給【通航圈】點個星標,以便及時收到最新推文、避免錯過更多精彩*
加星標方法:戳關注,右上菜單欄“···”鍵,設為星標
低空經濟,已被廣州視為決定未來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變量。
7月1日,廣州以一場高規格的產業推進會開啟了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動員。市委書記、市長共同出席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提出要“搶占低空經濟發展制高點”,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這是廣州今年首次針對單一產業召開如此高規格的會議,足見城市發展的深切寄望——低空經濟,已被廣州視為決定未來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變量。
這場產業押注背后,是廣州經濟轉型的迫切需求。低空經濟,能否成為廣州改變城運、實現升維的關鍵一躍?
焦慮時刻,廣州急需新故事
推進會召開的節點,正是經濟半年報即將出爐、并將沖刺下半年的啟新之際。從一季度的數據看,廣州經濟表現并不亮眼。細究背后,仍在于近年來持續凸顯的新舊動能轉換問題。
近年來,廣州GDP增速持續低于全國、全省均值。模式轉換、動力接續帶來的經濟增長結構性調整壓力,持續擠壓廣州。頗具代表性的是作為傳統支柱的汽車制造業集體遭遇轉型陣痛。
“廣州正以當年擁抱汽車的胸懷,擁抱低空經濟。”廣東匯天飛行汽車有限公司創始人趙德力,道出了廣州此時此地的戰略抉擇。
橫向對比更能說明問題:合肥靠面板(京東方)、芯片(長鑫存儲)實現GDP破萬億,武漢憑借“光芯屏端網”打造萬億產業集群,杭州則借助AI和數字經濟競逐“AI之城”。(;;)
眼下,廣州需要找到一個能夠定義城市產業高度的新名片。
今年來,廣州提出加快構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從產業端向上突圍。在這樣的背景下,低空經濟進入廣州決策層的視野絕非偶然。廣州為此高規格成立書記、市長雙牽頭的領導小組。
這個涵蓋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低空旅游等領域的產業,中國民航局預測,到2025年產業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相當于再造一個廣州汽車產業。
競逐“天空之城”,廣州手握三張王牌
廣州選擇的底氣在哪里,或許能從“三個勢”分析:全國低空賽道的競爭態勢、廣州低空經濟的位勢、錯位發展的優勢。
從概念爆發到規模落地,低空行業正期待關鍵一躍。
國家發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經濟司,超20省份出臺專項規劃,地方政府專項債向低空基建傾斜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深圳設立全國首個低空經濟管理局,北京低空專利授權量全國第一,成都空域改革獲批3000米以下空域試點。一場爭奪“天空之城”的競賽正在上演。
但廣州的獨特優勢在于“全產業鏈布局”——既有小鵬匯天(低空飛行器)、億航智能(eVTOL龍頭)、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又有廣汽等車企跨界低空出行。廣州的目標不是單點突破,而是打造“低空經濟生態圈”,形成覆蓋“科研創新—設計咨詢—高端制造—基礎設施—飛行保障—場景運營”的全產業生態閉環。
競爭的前提,要認清廣州在低空賽道的位勢。比如廣深在導航系統領域的專利存量僅為北京的1/3,再如,2023年深圳無人機終端銷售約350億元,廣州約為深圳四分之一為80億元。
低空經濟企業超4000家、全國第二,核心企業超60家的廣州,正處于將規模優勢轉化為產業集群動能的關鍵期。
廣州的籌碼,在本次推進會上總結為三張“王牌”:科研、應用示范(場景)、生態。
在協同系統上,廣州正加快推進全市1個跑道型通用機場、8個樞紐型垂直起降場、600個常態化使用起降點體系建設,率先打造集通信、導航、監視等于一體的低空智聯網系統,為低空“常態飛”夯實基礎。增城朱村加速推進跑道型通用機場報批,規劃建設4000畝低空經濟核心功能區。
在場景應用上,廣州推動應急救援、城市管理等200多項場景的供需對接,活化利用豐富的文旅資源,打造全球最大、功能最全的飛行營地集群。
在產業生態方面,廣州加大“英才—資金—園區”三大要素保障:成立低空經濟專家智庫,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新設200億元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和“50億空天基金+百億產業基金”;加快建設世界級低空產業生態小鎮。
時至今日,廣州已在低空經濟領域創造了多個“第一”:擁有全球第一個飛行汽車工廠智造基地、全球第一家集齊從生產到商業化運營“四證”齊全的企業、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無人機器件檢測中心……
超越低空本身,改革激活廣州高飛DNA
廣州要的不是孤立的企業,而是能重塑城市形態的產業生態。
低空經濟之所以被選中,不僅因其市場規模,更因它與廣州的“交通樞紐”定位高度契合。就像汽車產業曾讓廣州成為“中國南方汽車城”,低空經濟可能讓廣州升級為引領示范的空中交通活力之城。
座談會上,市長孫志洋強調要發揮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綜合性門戶優勢。低空經濟的本質是“立體交通”,而廣州的基建網絡恰恰能與之無縫銜接。例如,未來無人機物流可與港口、機場聯動,eVTOL可彌補大灣區城市群間的短途通勤需求。
廣州構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核心邏輯是“基于城市稟賦做產業”,這是城市與產業互動的內在邏輯。
再看趙德力關于“廣州正以當年擁抱汽車的胸懷,擁抱低空經濟”的發言,更能彰顯廣州的產業決心:看準了就重倉。
回顧廣州汽車產業的成功:為了支持廣州豐田項目,廣州特地把地鐵通到了工廠門口;為推動智能網聯與新能源,廣州南沙成為全國第一個全域開放的行政區域,為企業小馬智行出行提供了試驗場。
向低空要未來,本質上是向改革要未來。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鋒,低空經濟能否成功,取決于廣州“敢為天下先”的作風成色。
新產業需要新突破,新質生產力呼喚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適航審定周期長、空域劃設不明確,導致商業化運營難以落地,無人機“黑飛”現象頻發,急需統一監管平臺,這是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一些阻礙。人工智能的場景應用、低空經濟的場景開放、生物醫藥的成果轉化,這些戰略性產業集群的成長,核心都需要以制度供給釋放市場活力,以場景拓展激活應用潛能,以技術創新突破產業瓶頸。
今年2月,正式施行,作為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的低空經濟領域地方性法規,這不僅是廣州“向空圖強”的里程碑,更是中國低空經濟進行政策探索的破冰之舉。
廣州的野心,是通過低空經濟重塑產業競爭力。這場押注的成敗,不僅關乎一個產業的興衰,更關乎這座城市能否激活“敢飲頭啖湯”的基因。
采寫:南方+記者 柳時強 李鵬程
PS:二次審議稿》等已于6月27日發布并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5年7月26日。
需要進入通航圈交流群的朋友,
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關鍵詞:入群。
免責聲明:本文及本公眾號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交流探討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公眾號作者也不負有更新以往文章觀點之責任,一切以最新文章為準。用戶根據本文及本公眾號任何其他觀點進行投資,須風險自擔,責任自負。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責任。
⊙部分圖文源于網絡,僅用于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通航圈:一個行業的跌宕起伏
歡迎通航圈內企業
郵箱:publicvoic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