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青年立志成為作家,他所期待的是一次文學層面的突破與創新,還是來自眾人的簇擁與認同?當一名少女渴望成為演員,她所需要的是藝術角色的塑造與發掘,還是舞臺閃耀的一刻帶來的虛榮與滿足?
北京人藝話劇《海鷗》7月2日起再次登上北京人藝曹禺劇場舞臺,導演濮存昕以自己的理解,演繹了這部百余年前誕生的契訶夫名劇中蘊含的精神困境與求索之道。
《海鷗》以鄉村少女妮娜的遭遇為核心,探討了愛情與藝術等主題,1898年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欽科聯合導演,在莫斯科藝術劇院上演后獲得空前成功,成為契訶夫的戲劇成名作。1991年,時任莫斯科藝術劇院總導演的葉甫列莫夫應邀在北京人藝執導該劇,濮存昕、楊立新、徐帆等都曾參演。
“劇中的每一個生命都像海鷗,他們渴望飛翔,卻大多未能真正翱翔,甚至折斷了翅膀。”濮存昕說,因此這版演出著力展現了這種“毀滅感”:劇終隨著一聲槍響,兩棵大樹轟然倒下,環形幕布連同如畫的風景瞬間垮塌墜落,人物在崩塌中定格,隱約的槍炮聲里,唯有一只白色的海鷗在光束中奮力振翅,直向天際飛去——它,就是新的希望。
記者:白瀛
劇照由北京人藝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