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嶺南舞臺迎來多元藝術盛宴,我們為你挑選了七部風格迥異的精品劇目。
從話劇《蔣公的面子》對知識分子面對強權時復雜心態的深刻揭示,到胡沈員舞蹈作品《流浪》以獨特舞蹈語匯展現的內心情感起伏;從音樂劇《揚名立萬》充滿“戲中戲”荒誕感的懸疑喜劇,到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對人性深刻探討的文學呈現;從舞臺劇《兩京十五日》在歷史縫隙中挖掘個體命運抗爭的舞臺史詩,到話劇《鹿鼎記》極具解構主義色彩的喜劇演繹;再到舞劇《英歌》融合傳統民俗與現代舞臺藝術展現的中華文化自信與擔當,每一部作品都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觀眾帶來震撼心靈的觀劇體驗。
無論是對歷史的回望、對人性的思考,還是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些戲劇作品都在這個七月,等待著熱愛藝術的你走進劇場,一同感受戲劇的力量與美好,開啟一場難忘的藝術之旅。
話劇《蔣公的面子》
演出日程:7月26日 佛山大劇院
話劇《蔣公的面子》是南京大學文學院為紀念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所創作的學生話劇作品,劇本作者溫方伊(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2009級本科生),導演呂效平。
作品以南京大學校史為題材,通過1943年蔣介石兼任南京大學(時稱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時,邀請三位中文系教授赴宴的史實,形象地揭示了知識分子面對強權時的復雜心態。特殊的題材與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令該劇破天荒地連演35場,創造了校園戲劇演出奇跡。
《蔣公的面子》采用雙線敘事結構,現實與回憶交織,使觀眾在時間跨度中感受到人物性格的二元性,并引發對個人在時代變遷中無力感的思考。這種敘事方式增強了戲劇的層次感和深度,使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
該劇的臺詞堪稱一大亮點,兩小時的演出中,金句密集,全程高能。編劇溫方伊以其出色的煉詞淬句能力,為觀眾獻上了一場語言藝術的盛宴。這種語言上的精雕細琢,不僅增強了戲劇的表現力,也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內涵。
自2012年首演以來,《蔣公的面子》已在全國多個城市巡演,并多次被評為“年度文化事件”。其廣泛的市場反響和觀眾好評,證明了該劇在藝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上的雙重成功。此外,該劇還吸引了眾多學者、教授和話劇愛好者前來觀看,顯示出其在不同群體中的廣泛吸引力。
胡沈員舞蹈作品《流浪》
7月12日 佛山大劇院
每個人對“流浪”都有不同的定義,是離開家,是失去親人,是一場遷徙。有的人甘愿拋棄一切追逐流浪,試探自由與孤獨,夢見生命的狂歡,遙望迷途的前方,我們和時間一起遷移成長,無形卻有力量。
《流浪》是胡沈員的首部長篇編導作品,作品以身體本身為出發點,根據蒙古族舞蹈的基本韻律,結合現代舞的身體運動方式,發展和創造出特有的舞蹈語匯。編導以大量的腳下步伐動作的編創,展現人在多種情緒下的身體形態。以蒙古遼闊、深沉的音樂旋律勾勒出人內心的情感起伏與畫面。
2017年,胡沈員工作室成立。2023年,深圳當代舞團成立。
《流浪》的路上,有了重新的定義。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是自由,是無所畏懼。2024年,胡沈員把《流浪》做出了新的嘗試和改變——同樣的舞臺、同樣的作品內核、同樣的音樂,不同的編舞和調度,更有力量的演出隊伍。舞者們對作品的理解和演繹,不同而又相同。作品內核完成從“一個人的流浪”到“一群人的遷徙”的升維表達,由深圳當代舞團全新演繹。
深圳當代舞團力量注入,舞者們保留個體藝術特質的同時形成統一美學風格,年輕血液帶來更具張力的舞臺調度與情感濃度。
2017年至今,《流浪》已經走過60余場。胡沈員從來沒有想過,《流浪》,一直被熱愛著。“創作《流浪》時,我感覺內心裝滿了太多情緒,我需要通過一個方式把這些裝滿的東西倒掉,讓身體有一個'出口',所以在那個當下我必須去創作,把我的經歷和感悟轉化為作品,完全沒有考慮過這個劇能不能賣票,能賣多少張票。”
八年淬煉的創作迭代,在保留蒙古族音樂靈魂的基礎上革新編舞結構,舞臺視覺從個體生命敘事擴展至時代群體鏡像,經歷60余場巡演后形成更具穿透力的情感表達,讓這部作品更引起無數觀演者的精神共鳴。
音樂劇《揚名立萬》
7月11日—13日 珠海金灣大劇院
音樂劇《揚名立萬》改編自萬合天宜出品同名高口碑電影,圍繞一群電影人聚集在一棟神秘別墅,試圖將一起轟動上海的兇殺案改編成電影,想借此揚名立萬,卻意外卷入更大的陰謀,劇情層層反轉,充滿“戲中戲”的荒誕感。荒誕幽默的故事呈現,懸疑詭異的案件主線,一舉成為當年電影市場的票房黑馬。
總制作人阿云嘎和制作人孫圣凱傾力打造,集結國內一流主創團隊,匯聚優秀演員卡司,《聲入人心》人氣選手趙超凡、翟李朔天,“百變笑匠”王祖藍,國內頂尖音樂劇演員夏振凱、丁臻瀅、丁輝、周默涵等參演。
音樂劇保留了電影中“真相與謊言”“藝術與現實”的深刻主題,同時通過音樂劇形式強化了角色的情感沖突。劇情高度還原了電影的故事主線,舞美、服裝、道具、舞蹈等呈現,帶給觀眾濃郁的上海十里洋場氣息,別墅布景暗藏玄機,旋轉樓梯、移動墻壁等設計配合劇情反轉,營造懸疑氛圍,通過動態影像強化時空轉換,例如閃回兇案過程時,背景投射老電影質感的黑白畫面,增強戲劇張力。
聲聲入耳的音樂更是收獲曲好、詞好的稱贊。懸疑喜劇的色彩、荒誕幽默的風格,讓大家耳目一新,被觀眾稱為2024中國原創音樂劇黑馬。
該劇獲得2024中國音樂劇協會年度盛典年度成長力音樂劇、2024演藝大世界音樂劇風云榜年度優秀音樂劇、2024微博之夜微博年度演出,阿云嘎獲得2024年微博文化之夜年度文化音樂劇制作人。
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
演出日程:7月26日—27日 坪山大劇院
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改編自俄羅斯文學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長篇小說,原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對人性的深入探討而聞名。音樂劇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內核,將文學作品的魅力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呈現給觀眾,讓觀眾能夠領略到經典文學作品的深度和魅力。
音樂劇以父親費堯多爾的死亡為開端,圍繞著四個同父異母的兒子們到底“誰殺死了父親”展開,四個兒子之間因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而產生沖突,為觀眾帶來了獨特極致的戲劇張力。
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劇照。(攝影:梁文迪)
音樂總監姜清華表示,雖然整部音樂劇只有一臺鋼琴伴奏,但音樂使用了交響樂編寫的創作邏輯,旋律波瀾起伏,如五重唱《一派胡言》極為洗腦,旋律像卡拉馬佐夫的暴風一樣在觀眾腦海中盤旋,而《哪怕只一次》《雖然想愛》等抒情單曲則優美柔軟地觸動心弦。同時,該劇對演員表演能力帶來巨大考驗,大段念白、臺詞密集、唱段節奏快、高音多,但演員們的表現都非常出色,成功地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該劇的舞臺設計簡約而富有變化,一個向觀眾席傾斜的梯形舞臺,幾束燈光隨情境變幻角度和色彩,將空間變成教堂、審判庭、客廳或是墓室,為觀眾營造出不同的場景和氛圍。
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劇照。(攝影:阿柒)
該劇不僅僅是一部懸疑劇,更是一部關于愛與信仰、罪惡與救贖、人性與自由意志等深刻主題的探討之作。通過卡拉馬佐夫家族的故事,觀眾可以思考這些永恒的主題,引發對人生、社會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舞臺劇《兩京十五日》
演出日程:7月29日—30日 廣州大劇院
隨著馬伯庸文學IP影視化、舞臺化熱潮的持續升溫,其代表《兩京十五日》的舞臺劇2022版在歷經三年打磨后,以更精湛的技藝與更深厚的文化表達再度啟程。
舞臺劇《兩京十五日》2022版改編自馬伯庸現象級歷史小說,以明宣德年間太子朱瞻基沿京杭大運河“十五日生死逃亡”為核心主線。作品將70萬字原著濃縮為150分鐘舞臺史詩,通過“漕運危機、權謀暗戰與市井傳奇”三大維度,在歷史縫隙中挖掘個體命運的抗爭與覺醒。
曾執導舞臺劇《回廊亭殺人事件》《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等多部爆款口碑佳劇的導演趙淼傾力加盟,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燈光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任冬生老師擔任視覺總監,更力邀多位業界知名主創加盟,助力打造全方位升級的音、視、覺絕佳觀劇體驗。
2025升級版歷經三年巡演沉淀,以更精煉的劇本結構、更高密度的舞臺呈現及更深邃的人文表達,打造兼具歷史厚重感與當代青春共鳴的舞臺力作。
劇本方面刪減瑣碎細節,聚焦人物沖突與情感轉折(如保留梁興甫抓于謙、紅玉身世等關鍵情節),讓文本更簡潔,即便未讀原著的觀眾也能輕松入戲;演出時長較舊版減少30分鐘,取消中場休息,采用上下半場連貫演出。場景轉換無縫銜接,全程高能不斷,考驗導演與演員對節奏的精準把控;同時大幅刪減非主要人物與線索,回應“內容過多”的反饋,讓矛盾更集中,強化戲劇沖突,讓作品更符合舞臺特性。
總時長縮短,但武打場面、戲曲元素與表演場面的密度不減反增。演員需一人分飾多角,在緊湊節奏中保持表演張力,挑戰“戲不斷、不拖、不長”的高難度要求。
話劇《鹿鼎記》
7月19日—20日 佛山瓊花大劇院
鬼馬、至情至性、重情重義、官場厚黑學……
恐怕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自己的韋小寶畫像而且大多色彩斑斕,各有魅力
那么,舞臺上的韋小寶又將帶給你怎樣的爆笑驚喜?
話劇《鹿鼎記》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出品,一級導演、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導演何念執導。2008年一經推出便掀起轟動,口碑爆棚、票房爆表,尾聲的“未完待續”四字讓不少觀眾當時的觀眾期待許久;2025年何念再執導,重新創排后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新老觀眾帶來一部開懷大笑的喜劇作品。
新版話劇《鹿鼎記》,保留了金庸整部作品輕松愉快的氛圍,用大量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了康熙小寶結識、擒鰲拜、清涼寺尋帝、陳近南被害等經典橋段,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同時也調侃了歷史,揶揄了當今社會中的熱點事件,新版《鹿鼎記》還加入了更多現代元素,使觀眾在笑聲中感受到更多的樂趣
原著中“扭曲”的正常世界,在話劇中被揉捏成一個個笑點,惡搞順治帝、李自成等有著生死之謎的人物,通過主線人物康熙與韋小寶串聯起整個故事,塑造出一部極具解構主義色彩的上乘喜劇。
《鹿鼎記》的舞臺設計非常精美,采用了符合時代特色的舞美,能夠迅速將觀眾帶入故事之中。新版《鹿鼎記》在舞臺設計上進行了創新,采用更現代的設計,使觀眾在視覺上得到了極大的享受。
舞劇《英歌》
舞劇《英歌》劇照。(攝影:侯揚)
演出日程:7月5日—6日 廣州大劇院
繼舞劇《醒·獅》《龍·舟》后,廣州歌舞劇院重磅推出第三部嶺南題材大型原創舞劇——《英歌》。該劇以“中華戰舞”——英歌貫穿始終,承載著中華兒女為國家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志節,寄托著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靠著這種精神支撐,中華兒女漂洋過海,在戰爭時期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開拓進取。也因著這精神的聯結,無論漂泊再遠,他們心中始終懷著對故鄉的眷戀,遙遠的思念化作永遠的鄉愁,浪打不熄,風吹不散。
舞劇《英歌》劇照。(攝影:侯揚)
劇中將嵌瓷、鐵枝木偶、出花園、潮劇、木雕等傳統民俗元素與現代舞臺藝術融合創新,展現了豐富多面的中華文化。這些文化元素超越了地域,連接起共通的中華文明。
在創排期間,主創團隊走訪潮汕鄉鎮村落,邀請普寧英歌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來發、甲子英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炳光、潮陽英歌鳳崗英歌隊等對演員們進行系統集訓。演員們就快板、中板、慢板三種不同流派風格的英歌進行了系統的學習,領悟英歌舞的精神內核。
舞劇《英歌》劇照。(攝影:侯揚)
2024年12月,舞劇《英歌》在廣州大劇院全球公演。2025年春節,舞劇《英歌》精彩選段多次登陸央視舞臺,先后亮相“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25春節大聯歡”“2025 年‘四海同春’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CCTV1-美美與共”“文化十分”,為全國乃至全球觀眾帶來了一場中華文化的視聽盛宴。其民俗元素與現代舞臺藝術融合創新,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嶄新的生命力,更詮釋了中華文化的自信與擔當。
采寫:南都記者 李春花
圖:主辦方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