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要更加精心保護好,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而北京中軸線正是積淀厚重的北京歷史文化中的杰出范例,是代表這座城市乃至中華文明的“金名片”。
北京中軸線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始建于13世紀,成型于16世紀,由15處遺產構成要素構成。
從北端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過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
中軸線全長7.8公里,縱貫老城南北,是統領整個老城規劃格局的建筑與遺址的組合體。
這些遺產構成要素涵蓋了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遺存5種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歷經不斷完善,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見證了影響中國都城營建傳統兩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反映了中國人對于國家、城市、生活之中理想秩序的追求和塑造,是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
中國郵政擬定于2025年7月27日發行《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特種郵票1套5枚。郵票圖案名稱為: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鐘鼓樓。
本套郵票由南往北分別表現了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鐘鼓樓等多處中軸線上主要歷史遺存。
永定門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南端,曾為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門,見證了明清城市傳統管理方式。永定門以城樓的建筑形象標識出北京中軸線南端的位置,展示出中國古代城樓建筑傳統形式與工藝技法,并成為眺望北京中軸線南段的重要景觀視點。
正陽門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由南北縱置的城樓與箭樓兩座高大建筑構成,城樓居北,箭樓居南。正陽門是北京老城中規模最大、形制等級最高的城門建筑,見證了中國傳統城市管理方式,也是登高眺望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軸線南段的重要景觀視點。
天安門位于端門以南,外金水橋以北,面朝天安門廣場。天安門以城樓為主體建筑,城樓南、北兩側以北京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外金水橋及石獅子、華表等。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也是明清時期頒布詔令及現代舉行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是國家禮儀的載體,至今仍承擔著重要的禮儀功能。
故宮北以景山為靠山,南以天安門、端門為先導,為明清兩代的宮城。
故宮的規劃格局體現以中為尊的原則,核心建筑分布于中路。其與北京老城的位置關系反映出中國古代都城“擇中立宮”的規劃理念。故宮是明清時期皇家舉辦國家慶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標志著北京中軸線公眾化進程的重要節點。
景山為明清兩代皇家御苑,整體形態呈規整的長方形,分為南北兩個區域。景山是北京中軸線上的制高點與重要景觀節點,其與故宮共同組成的布局關系,展現了中國宮苑傳統規劃理念,極大地豐富了北京中軸線的景觀序列。景山及其獨特的園林景觀兼具禮儀祭祀和登高游賞眺望全城的雙重功能,為明清國家禮儀傳統提供了見證。
萬寧橋位于地安門外大街中部、什剎海東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
萬寧橋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中軸線上最為古老的橋梁,其位置及承擔的交通功能歷經7個多世紀始終未變,是北京中軸線與大運河玉河段的交匯點,是玉河水系進入什剎海的重要門戶,也是聯系城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橋梁,呈現出自元至今不同時期的歷史信息,為元代以來北京中軸線的疊壓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實證。
鐘鼓樓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北端,高聳于傳統街區之中,與周圍平緩開闊、青磚灰瓦的民居建筑形成鮮明反差。鐘鼓樓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的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見證了中國古代鐘、鼓報時的傳統生活方式。鐘鼓樓建筑氣勢恢宏,以高大的體量成為老城內城中的制高點,是俯瞰中軸線北段的重要視點。
郵票設計采用了中軸對稱的構圖布局,以平視視角,融合傳統青綠重彩的意韻和現代平面裝飾的手法,兼工帶寫,虛實相生之間,表現了北京中軸線從南至北7.8公里的核心建筑。 畫面莊重,氣勢恢弘,展現出北京中軸線的歷史發展、文化傳承和古代建筑的美學思想,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該套郵票由王虎鳴設計,干止戈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