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古稱:北京最早有記載的名字是“薊”,為周朝諸侯國薊國所在地。遼代時曾被稱作“南京”,金朝改稱“中都”,元朝稱“大都”,明初改“北平”,明成祖朱棣遷都后正式定名“北京”。
2、最高海拔:北京最高點不在香山,而是門頭溝區的東靈山主峰,海拔2303米,比泰山還高近800米。
3、天壇面積:天壇占地面積約273萬平方米,是故宮的四倍。
4、頤和園的模仿:昆明湖模仿杭州西湖設計,萬壽山象征南山,乾隆帝以此再現江南水鄉風光。
5、盧溝橋獅子:盧溝橋望柱上的石獅子總數約為501只,并非“數不清”。
6、北京城墻:元大都城墻為夯土筑成,明正統年間改為磚砌。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后,部分城墻被拆除,現存明城墻遺址公園等片段。
7、永定門復建:永定門是北京外城最大的城門,20世紀50年代被拆除,2004年復建城樓,但箭樓和甕城未恢復。
8、胡同起源:“胡同”源于蒙語“hottog”(水井),鼎盛時期北京有數千條胡同,最窄的錢市胡同僅40厘米寬。
9、中關村由來:原名“中官墳”,因清末太監墓地得名,后中科院在此選址改為“中關村”。
10、六必居牌匾:六必居醬園的牌匾由明朝嚴嵩題寫,八國聯軍侵華時被伙計藏于臨汾會館才免于劫難。
11、王致和臭豆腐:安徽文人王致和進京趕考不中,轉而制豆腐,意外發明臭豆腐,后成為宮廷御膳“御青方”。
12、清朝定都北京: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確立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延續至1912年。
13、古代交通方式:元代北京有駱駝市,門頭溝的煤多由駱駝運輸;清代出現人力車、三輪車和有軌電車。
14、國子監與書院:元明清時期,國子監為最高學府,金臺書院曾是順天府直屬教育機構,首善書院因政治斗爭僅存一年半。
15、元宵節風俗:北京郊區有“斂巧飯”習俗,少女斂糧做飯,內置針線銅錢,吃到者求巧求財;密云東田各莊的“九曲黃河陣燈俗”已有600多年歷史。
16、北京四大兇宅:京城八十一號、湖廣會館等因傳說靈異聞名,多為商業炒作。
17、便宜坊烤鴨:始于明朝永樂十四年(1416年),比全聚德更早,以燜爐烤鴨聞名。
18、砂鍋居:創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以砂鍋白肉聞名,曾因每天只殺一頭豬而限量供應。
19、仿膳飯莊:1925年創辦于北海公園,主營宮廷糕點和菜肴,肉末燒餅、小窩頭為招牌。
20、北京皮影戲:自金代傳入,分東西兩派,西派用牛皮雕工細,東派用驢皮上桐油,李脫塵曾編演外國故事影戲。
21、寺廟與廟會:北京廟宇眾多,天壇、頤和園等兼具宗教與皇家功能;廟會如廠甸、白云觀是傳統民俗活動中心。
22、地鐵幽靈站:北京地鐵101、102號站(高井站、福壽嶺站)自1960年代建成后未對外開放,被稱為“幽靈站”。
23、北京猿人:周口店遺址發現距今70萬至2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化石,證明早期人類在東亞的活動。
24、731部隊在北京:日寇曾在天壇防疫處進行細菌研究,1953年檢測出細菌彈殘留。
25、北京印鈔廠:位于二環內,為世界20多國印刷貨幣,安保堪比軍事基地。
26、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7.8公里,是世界現存最長古代城市軸線。
27、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布局講究風水,以中軸線對稱,體現“天圓地方”理念。
28、北京的皇家園林:除頤和園、圓明園外,北海、景山、中南海均為皇家禁地,現對公眾開放。
29、北京的現代地標:鳥巢、水立方、中國尊等建筑代表了北京的現代風貌,與故宮、天壇等古跡交相輝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