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最近干了件挺不尋常的事,把特種兵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州打仗的畫面直接公之于眾了。就在俄朝條約周年紀念活動上,那些鏡頭一點沒藏著掖著。叢林里摸爬滾打,城鎮里巷戰對峙,還有跟俄軍并肩沖鋒的場景。更讓人注目的是,陣亡的特種兵遺體運回國時,金正恩親自給棺木蓋旗——這姿態很明顯,就是要讓外界看看,朝鮮軍隊是真刀真槍在前線拼過的。
畫面里有段細節,朝鮮特種兵跟著俄軍的機械化車輛,用三三制戰術攻進蘇賈鎮,最后還在鎮上升起了俄羅斯國旗。這可不是擺拍,蘇賈鎮那地方是庫爾斯克前線的硬骨頭,守著的都是烏軍精銳和北約雇傭兵,能打進去本身就說明問題。
有人可能覺得,朝鮮軍隊多少年沒打過現代戰爭了,真能行嗎?但這次不一樣,他們碰上的是實打實的北約體系——電子戰壓著打,無人機滿天飛,FPV自殺式穿越機滿天飛,還有海馬斯火箭炮和美式精確制導炸彈天天炸。這些東西,跟朝鮮在三八線對面可能遇到的威脅幾乎一個路數,甚至更猛,畢竟烏克蘭軍隊是被北約手把手教出來的。
但恰恰是這種高強度戰場,成了朝鮮特種兵的 “實戰課堂”。要知道,現代戰爭怎么打,光靠演習練不出來,必須真刀真槍跟高手過招。朝鮮這次是主動派兵,2萬特種兵開赴前線,不光是幫俄羅斯撐場子,更是給自己找機會——在北約全體系支援的烏軍面前練手,這種機會全世界沒幾個國家能碰上。
俄羅斯這邊也不虧,原來光靠自己硬扛,現在朝鮮這2萬生力軍頂上去,不說扭轉戰局,至少能讓前線喘口氣。作為回報,俄羅斯給的東西都是朝鮮急需的:糧食、燃油不用多說,關鍵是技術——衛星、導彈這些硬科技,俄羅斯手里有存貨,給朝鮮一點,就能幫著提升一大截。說白了,這就是場明明白白的交換,你幫我守住陣地,我給你過日子和強軍的本錢。
更重要的是,這一仗打下來,俄朝的軍事同盟算是徹底焊死了。以前說 “互助” 可能還帶點虛的,現在朝鮮士兵的血灑在庫爾斯克的土地上,俄羅斯軍官跟朝鮮特種兵在同一個戰壕里待過,這種情誼可不是條約能比的。
現在世界上真正能稱得上 “抱團取暖” 的,也就兩方:一方是整個西方,一個有事全上;另一方就是俄羅斯和朝鮮,誰被欺負了,對方不能看著——美國要是敢像炸伊朗那樣炸朝鮮,俄羅斯肯定不會坐視;俄羅斯要是真垮了,被拆成十幾個小國,美國挨個駐軍,那朝鮮的日子只會更難,這賬誰都算得清。
戰場表現也能說明問題。朝鮮特種兵的戰損比跟俄軍比著沒差多少,比對面的北約雇傭軍強不少。被俘的就倆,這在庫爾斯克那種絞肉機似的地方,已經很能說明戰斗力了——要知道對面可是烏軍挑出來的精銳,還有花錢雇來的北約老兵,能打成這樣,足夠證明朝軍不是花架子。
有人說,現代戰爭靠裝備,人不重要了。這話得兩說。裝備是基礎,但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人,尤其是見過血、懂實戰的軍官和士官。朝鮮這次派2萬人出去,哪怕傷亡一部分,能練出一批知道 “無人機來了該往哪躲”“電子戰壓制時怎么通訊”“面對海馬斯彈幕該怎么沖鋒” 的老兵,回去就能帶起一支部隊,這才是最值錢的。
俄羅斯也不傻,知道單靠自己耗不起。朝鮮這2萬特種兵,不光是填前線的坑,更是幫著穩住戰線——有了這股力量,俄軍能喘口氣調整部署,甚至騰出手來搞點反擊。而朝鮮拿到的那些資源和技術,比如衛星導航、導彈推進劑這些,都是能實實在在提升國防實力的硬貨。
說到底,這事兒對朝鮮是筆劃算的買賣。用戰場上的汗水甚至鮮血,換來了三樣最缺的東西。一是現代戰爭的實戰經驗,這玩意兒花錢都買不來;二是俄羅斯的實打實支持,糧食燃油能解燃眉之急,技術能讓導彈和衛星再上一個臺階;三是國際上的話語權——以前總有人覺得朝鮮軍隊 “只敢喊不敢打”,現在人家把戰報和畫面甩出來,誰還敢輕視?
至于未來,俄朝這步棋算是走對了。西方越是抱團,他們倆就越得攥緊拳頭。畢竟在這個世道,光靠自己硬扛是扛不住的。朝鮮特種兵在庫爾斯克的戰壕里多待一天,就多一分對現代戰爭的理解;俄羅斯給朝鮮的技術多一分,雙方的底氣就足一分。這賬,算得很明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