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年年白玉蘭頒獎禮,年年有各路粉絲,為自家偶像鳴不平...
去年是趙麗穎的“三次陪跑”,在熱搜上掛了三天;今年是劉亦菲的“妝化完了不出席”,在熱搜上掛了6天....
可是這一次,讓白玉蘭主辦方下場“陰陽怪氣”、讓官媒點名批評給個回應的劉亦菲,真的錯了嗎?
關鍵時刻“失蹤”了
今年的白玉蘭獎塵埃落定了,宋佳憑實力拿了最佳女主,贏得滿堂彩;可同樣提名了“視后”的劉亦菲,沒在最重要的頒獎當晚露面。
也因此惹出了一系列的“陰謀論”,就連官媒都下場點名要解釋了....
劉亦菲這回能提名白玉蘭最佳女主,靠的是她主演的劇《玫瑰的故事》。
頒獎典禮之前,看她的動作,還挺重視這個獎的,連國外大牌邀請的重要商業活動,因為跟白玉蘭提名晚宴撞日子了,她都推掉了,專門去參加提名宴。
按常理,這種頂流明星參加的大牌活動,那可是刷臉撐咖位的好機會,她不去,擺明了更看重白玉蘭這個專業獎項。
可等到真該她亮相、爭奪榮譽的頒獎禮當晚,怪事來了...
紅毯上星光熠熠,各路明星爭奇斗艷,《玫瑰的故事》劇組那幾位搭檔演員倒是全到了,還精心準備了寓意劇名的黃玫瑰花,多少是有點,來給自家女主捧場的架勢。
但同劇組的朋友左等右等,眼巴巴望著紅毯入口,那主角劉亦菲始終不見人影。
攝像機掃過那幾個拿著花的演員,表情從期待慢慢變得有點不是滋味,配上那孤零零的黃玫瑰,場面看著實在有點尷尬。
前一天那么重視,關鍵時候人沒了?這前后的反差也太大了點!
而她這一缺席,輿論立刻炸開了鍋。
第一個蹦進大家腦子里的疑問就是:是不是提前知道得不了獎,就干脆不來了,怕當“陪跑”、怕丟面子?
這想法聽著是有點刻薄,可結合之前媒體的報道,又似乎有點道理,頒獎禮之前,新華社等權威媒體就放風說,這屆白玉蘭所有提名演員都會出席。
這基本等于主辦方和演員間達成了默契,也是對典禮的起碼尊重,而劉亦菲這么一撂挑子,明擺著是破了規矩。
果然,典禮剛結束,白玉蘭獎的主辦方的一位主任,就發了一句話:“尊重規則,方獲同行尊重。”
短短十字,沒指名道姓,可在那個時間點發出,再配上劉亦菲沒來的背景,意圖太明顯了,感覺就是沖著她去的,暗示她不守規矩,自然難獲同行尊重。
官媒直接“點名”
眼看輿論愈演愈烈,粉絲們趕緊出來救場,網上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那天上海下暴雨,劉亦菲準備穿的禮服被雨水給泡壞了!
這理由聽著是不是挺具體、有畫面感,但冷靜下來想想,這“說法”就站不住腳了。
劉亦菲這個級別的明星,背后是專業的團隊運作,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極強,出席如此重大的官方活動,服裝怎么可能只準備一套?
就算真有一件被暴雨毀了,且不說這種概率多低,臨時調換、借用、甚至協調品牌立刻補上一套,都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圈里也不是沒出過類似緊急情況,大都解決了,所以這“暴雨泡禮服”的解釋,不但沒能平息疑問,反而讓人覺得有點“欲蓋彌彰”,讓“輸不起”的猜疑更重了幾分。
更火上澆油的是,官媒也正式下場了...
有影響力的媒體紅星新聞在相關報道中,用詞直接:公眾人物引發如此關注,劉亦菲本人需要給出一個解釋。
直接把這火燒到了劉亦菲本人身上,明明白白要求她回應。
這也側面的說明了,這件事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八卦新聞,而是成了需要當事人對公眾交代的公共事件....
與此同時,圍繞著劉亦菲的缺席,一個老生常談、卻又始終繞不過去的話題再次被推到臺前,她的國籍身份。
這次白玉蘭獎官方發布的提名名單上,“劉亦菲”名字后面,清晰地標注著“(美國)”。
追溯白玉蘭獎的獲獎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自打2007年那屆之后,最佳男、女主角的大獎,再也沒有頒給過非中國籍的演員。
這成了一條雖未寫入明文規定,卻在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一道無形的玻璃天花板。
過去也曾有過類似情況,比如之前金鷹獎評選,劉亦菲就曾因國籍因素在評選環節遇到波折。
就像金星以前說的那樣,話糙理不糙:你要是拿的是外國護照,那就是外國人了,回來演戲更像是一種“客串”。
這話可能刺耳,但確實點破了很多人在認知上的那根刺。
“體面”問題擺在明面
就算是國籍問題暫時擱置不論,劉亦菲選擇缺席這件事本身,也觸及了娛樂圈格外看重的“體面”,就是顧大局、講風度、輸得起。
這份體面,在本屆頒獎禮其他提名者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眾所周知,不管是什么樣的頒獎禮,競爭都很激烈,而這一次,白玉蘭提名的五位女演員——馬伊琍、楊紫、閆妮、宋佳、劉亦菲,都是有代表作、有觀眾緣、有實力的人。
最終評委們反復審看作品片段之后,最后,宋佳勝出,她塑造的張桂梅校長被公認為生動深刻,獲獎感言也是謙遜得體,把功勞歸功于角色原型。
再看其他沒得獎的提名者,態度同樣值得稱道...
像楊紫、擔任主持的關曉彤,雖非女主提名,但也是知名年輕演員代表,盡管與獎杯失之交臂,但人家全程參與,從坐到尾。
楊紫事前采訪就很豁達,覺得能參與盛會就是學習和榮幸;關曉彤在臺上宣讀獲獎者名字時,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當蔣欣得獎的結果宣布時,臺下的閆妮等演員更是真情流露,眼眶泛紅,那份為同行終于得償所愿的喜悅和感動,真切自然,裝是裝不出來的。
這樣一對比,劉亦菲大張旗鼓地表示重視,結果臨陣缺席,在很多觀眾,尤其是閱歷更豐富的人群眼里,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感覺氣量不夠,沉不住氣,甚至被貼上了“玩不起”、“輸不起”的標簽。
但平心而論,劉亦菲在國內多年,并非沒有正向的公眾行為...
比如在汶川地震、河南水災等重大災害發生后,她都有捐款援助,做過不少公益,這點大家看在眼里,也點過贊。
但問題是,到了白玉蘭獎評審這個層面,評委們可能把事情分得很清楚:做公益、獻愛心,這是值得肯定的個人善舉和社會責任感體現。
但具體到評判代表中國電視劇表演藝術最高水準的獎項歸屬時,核心標準依然是演員在提名作品中的演技呈現和角色詮釋力。
更重要的是,這個獎項似乎承載著一種更深層的精神內核,它更傾向于表彰那些“根植于本土土壤”、代表“中國當代演藝力量中堅”的演員。
所以,客觀地說,劉亦菲在《玫瑰的故事》里的表現并不差,提名就是專業對她演技的認可。
但角逐“最佳女主角”這個最高榮譽,所衡量的維度,或許早已超越了單一劇集中的某個角色演繹是否出色本身。
結語
眼下,事情還沒完,有人說她“輸不起”,有人揪著國籍不放....
但無論如何,公眾人物在聚光燈下,沒有小事,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審視,影響超出個人范疇。
連官媒都發話了,這就不再是能輕輕揭過的娛樂八卦。
娛樂圈是個名利場,也是個講究人情世故的小江湖,獎杯有時能靠本事拼,但人心里的那份認可,不光靠戲好,還得靠平時攢下的這份實在和規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