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華潤集團無論營收,還是利潤都實現了雙增長,營收達到了2043億元,利潤總額為192億元,整體經營業績再創新高。
2024年,它在《財富》世界500強中排第72位,旗下實體企業約2000家。
有一種說法是,“如果韓國人的一生離不開三星,那么中國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華潤集團”!
然而,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巨無霸”企業,營收曾從700億元跌到200多億元。多虧一個人的出現,才使華潤集團從600億的規模做到了萬億元。
不僅華潤,他還將中糧集團的總資產額從598億元盤到了4624億元,中化集團從年凈虧損額從5510萬美元盤到凈利潤7億美元,并將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合并成為全球最大的化工集團,資產規模超1.5萬億。
而這個傳奇般的人物就是寧高寧,全世界唯一一位執掌了4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這些企業總資產遠超阿里、京東、騰訊的總和。
外界稱他是“中國韋爾奇”,但他說自己只是一個“國企放牛娃”。
寧高寧上過山下過鄉,還當過2年炮兵。他是幸運的,高考恢復后,從一名炮兵成為一名大學生。但遺憾的是,他被調劑到了冷門的經濟系。
但他依舊認真學習并慢慢地喜歡上了經濟學。
1983年,寧高寧為了能學到更多更先進的經濟學知識,前往了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學,主修財務。
在國外的學習生活經歷,使寧高寧具有了中國很多企業家所沒有的國際視野,這在他之后無數次的決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1987年,寧高寧研究生畢業,加入了香港華潤集團從基層做起,這對他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當時,華潤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永利達,原本是一家紡織印染廠,卻因污染嚴重,成為令人頭疼的“爛攤子”。
1990年,作為永利達總經理的寧高寧,主要負責對永利達的改造工作。
這項工作并不好做,但寧高寧并沒有退縮。最終僅用了2年時間,他就將永達利改造成功,并通過資本運作的手段,為華潤集團賺回4億多港幣。
從此以后,寧高寧的資本運作之路一發不可收拾。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啤酒行業呈現出“散、亂、弱”的局面,全國813家啤酒廠各自割據一方,而外資品牌也對國內啤酒市場虎視眈眈。
1993年,寧高寧接受了沈陽市政府的雪花啤酒廠收購意向書,當時雙方都沒有想到,這次談判最終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和經濟效益。
終于,華潤成功收購了沈陽啤酒廠,并獲得“雪花”商標的永久使用權。
盡管這場收購被業界譏諷為“外行買破廠”,但寧高寧卻提出“中國啤酒行業,必將迎來大整合,我們要做執刀人”的觀點。
他隨后開創了產業整合配合資本運作的操作模式,使華潤集團踏上了一條橫掃啤酒江湖的并購之路。
截至2004年,華潤雪花生產突破500萬噸,全國建成了98個生產基地,啤酒毛利率從19%飆升到35%,終于超越青島啤酒,成為全國第一。
但寧高寧的并購之路才開始,絕不會止步于啤酒。
1999年,他被任命為華潤集團副董事長、董事會主席,他提出要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再造一個新華潤。
言論一出,一時之間引起了全社會的嘩然,很多人都認為寧高寧在吹牛,因為根本辦不到。
但寧高寧帶領華潤并購了地產、啤酒、零售、紡織、電廠、制藥、建材等多個領域的企業。
到2004年華潤總資產達到1012億元,利潤達到45億元,終于成為一個“巨無霸”央企。
然而,就在寧高寧準備大干一番讓華潤再上一個臺階時,卻收到了調令,他只能心有不甘地離開自己的“娘家”華潤,赴中糧上任。
2004年,中糧集團位于中國企業500強的第14位,但其卻是一個家底雄厚,競爭力卻不足的企業。存在著業務雜亂、利潤很低、品牌影響力不夠等問題。
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中糧有598億元人民幣的豐厚家底,152億元人民幣的凈資產,然而卻只有10億元的凈利潤。
雖然,寧高寧在華潤成績斐然,可對糧食行業卻不夠了解。
因此,寧高寧來到中糧上任后,并沒有像在華潤那樣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而是沉寂了2年之久。
在這2年間,他一直在研讀和拆解這個有著54年歷史的老國企,力圖找出它的癥結所在。
隨后,寧高寧開始精簡工作,從原有的44個業務單元中,裁撤掉了缺乏競爭力的一些業務單元。
然后,他把主業聚焦在食品貿易與加工、地產、酒店及金融等5~8個業務領域,并力求做到領先地位。
同時,他還提出了改變中糧命運的“全產業鏈”戰略,推動中糧從傳統糧油貿易商,向“從田間到餐桌”轉型的國際化糧商邁進。
根據中糧的具體情況,寧高寧繼續采用并購重組和資本運作的策略。
據統計,他主導了超過50起的并購,先后將中谷、新疆屯河、蒙牛、華潤酒精、五谷道場、中土畜及深寶恒等公司收購或并購,形成了糧油、食品、金融多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2013年,中糧在與中儲糧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收購糧食物流企業華糧,推動中糧、中谷、華糧三家糧食央企實現“三糧合一”,同時整合了糧食內貿、外貿及物流業務,使中糧最終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糧油貿易商。
一年后,中糧又收購了荷蘭尼德拉、香港來寶農業,從此形成了全球糧食采購體系,這一年,中糧營收突破1991億元,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
然而,寧高寧提出的戰略舉措過于理想主義,導致落地并不順利。很多品牌的知名度不斷下滑,市占率也開始降低,甚至逐漸消失。
對于這些問題,寧高寧也承認是因為擴張速度過快,與企業經濟的發展速度、管理團隊的水平特別是擴展能力不匹配。
就在寧高寧認為,自己會在中糧退休時,沒想到,2015年他再一次被派往中化集團擔任董事長。
2016年,58歲的寧高寧再度接受任命,前往中化集團扭虧為盈。當時中化的凈虧損已經高達5510萬美元,已經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了。
當時的中化,核心化工業務產能過剩,農業板塊缺乏技術壁壘,而國際上的化工巨頭卻在加速整合,中化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因為中化的主業是石油化工、新型材料、農業化學等行業,所以能真正驅動這些行業進步的關鍵在于科學技術。于是寧高寧到任后不久便提出了“科學至上”的戰略理念。
他期望將研發變成戰略、變成主業,如果公司沒有研發創新,中化就不投產、不擴產、不并購。
隨后,寧高寧將118家非核心企業進行了剝離,要求每年研發投入不低于20%,這些硬核舉措使中化在一年的時間內成功止損。
寧高寧接手中化的幾年間,集團營業收入大幅增長。2018年,營收達到十年來最高峰893.58億美元,同期凈利潤為7億美元。
2021年,改造中化迎來了最大的轉折點,寧高寧主導了對中化和中國化工兩家化工巨頭的合并。
這兩家企業無論從名字上還是企業的構成上,以及業務范圍上都非常相似,所以合并對2家企業來說將是最好的選擇。
最終,中化和中國化工通過合并被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化工集團,資產超1.5萬億元,被德國巴斯夫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的CEO稱為“最可怕的對手”。
2022年,64歲的寧高寧從中化退休。
當媒體問他,會不會像王石、李小加這樣的企業家60歲又重新出發,再次創業。寧高寧表示不會再去做一些商業性的東西了。
盡管媒體經常稱寧高寧為“紅色摩根”,但他一直稱自己為國企的“放牛娃”,是一名職業經理人。
他認為,要想做好企業需要關鍵五步,分別是“選經理人”“組建團隊”“做戰略”“形成競爭力”“價值創造”。而每一步,又需要有詳細而完善的實施體系。
寧高寧曾問過李嘉誠本人,和記黃埔和新世界相比,為什么李嘉誠執掌的和記黃埔要更受投資者青睞?
李嘉誠回復說:“關鍵在用人上。”
因此,這些年,無論在華潤、中糧還是中化,寧高寧一直引導企業中高層領導從“國有企業干部”向“職業經理人”轉變。
而寧高寧也一直用職業經理人的標準在嚴格要求自己,也許這就是他可以成功執掌4家500強國有企業的秘籍。
就像他說的“職業經理人本來就應該做到專業化”。
參考資料:
1.金錯刀《爆賺1032億!中國最神秘“打工人”,救活4家巨頭》
2.華夏能源網《寧高寧謝幕:一生忙于將“二十六只貓打造成一只虎”》
3.韋三水《誰人不識寧高寧》
作者:九思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