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基層推薦、綜合評審、征求意見,擬確定王英等20例為2025年第二季度“北侖好人”候選人。
公示期從2025年7月3日至7月9日止。公示期間,單位或個人對上述人選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遵紀守法等方面如有意見,均可來電、來信向區文明辦反映。個人反映請署真實姓名及聯系方式,單位請加蓋公章,信件有效日期以郵戳為準。
電話:0574-89383230 。
地址:北侖區四明山路775號區行政大樓A座B1211室。
一起來
認識一下他們
助人為樂
01
王英
王英,女,1986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浙江寧波,郭巨街道東港社區黨委書記。
2017年,王英注意到了“海娃”這個特殊的群體,面對孩子們文化生活貧乏、隔代教育難題,她重新梳理和搭建“海娃”幫扶體系,與多方溝通對接并啟動“海娃”家校社共育聯盟工作,推出“海娃心社”個案輔導、“海娃研學”親子賦能等項目,為34戶困境兒童家庭提供心理疏導和教育支持。
王英的幫扶不止于成長關懷。她發現許多“海娃”家庭存在經濟困難,于2023年8月成立“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對接企業資源,為海娃家長、卡嫂、殘疾人等群體提供靈活就業崗位,帶動近百人實現人均月增收2500元。此外,她動員這些特殊的工坊成員通過共富直播、共富集市等平臺助銷農產品,使他們從“被助者”轉變為“助人者”。
02
方宏賓
方宏賓,1976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浙江安吉,大碶街道海天云橋小區業委會主任。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他將忠誠熱忱傾注于社區,成為海天云橋小區居民的貼心人。他深入走訪,耐心調解鄰里糾紛,還推動老舊小區改造,精打細算爭取補助。他發揮專長,創辦免費“小小兵”訓練營,單場最高吸引50名青少年,累計惠及500人次,提振了孩子們的精氣神。發現居民急救知識匱乏,他主動聯系醫院組織義務培訓,普及救命技能。
從軍人到業委會主任、從“方教官”到安全員,方宏賓始終以行動詮釋“助人為樂”。
03
樂英
樂英,女,1968年10月出生,群眾,籍貫浙江寧波,寧波經濟開發區太平洋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梅山大酒店項目經理。
11年來,樂英利用業余時間無償為單身群體牽線搭橋。十一年間促成50樁姻緣。這些成功案例中:離異再婚占42%,35歲以上大齡青年占38%,殘疾人士占12%,實現了“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理想。
期間,她自創“三次約見工作法”,平均每段姻緣需跟進3-6個月,累計開展公益紅娘服務超8000小時,被譽為“北侖愛心月老”。曾獲寧波市優秀志愿者、新碶街道最美紅娘等榮譽稱號。
04
劉衛國
劉衛國,男,1971年9月出生,群眾,籍貫浙江嵊泗,北侖公交778路司機。
他累計獻血17年,獻血量超過4000毫升,相當于一個成年人全身的血量。曾獲浙江省無償獻血榮譽。
在日常工作中,劉師傅既保證著乘客的乘車安全,也守護著乘客的財產安全。2021年的一天,劉師傅駕駛著著公交車,到達站點時,一位乘客帶著大件行李匆匆下車,卻將黑色小包遺落在車上。劉衛國發現后,因未找到失主,他將小包妥善保管在駕駛室,在到達終點站后,報警找到了失主,包里面的7000余元現金和各類證件都齊全。事后,失主為他送來一面“拾金不昧 品德高尚”的錦旗。
05
傅漢珠
傅漢珠,女,1966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浙江寧波,北侖區城市管理義務工作者協會理事會理事、直屬服務隊指導員、北侖區公益紅娘。
作為城管義工直屬服務隊指導員,她的工作日志寫滿責任:夏季為戶外工作者送清涼,寒冬為大涼山兒童編織千條圍巾。面對“多管閑事”的誤解,她在半年時間內用400小時的堅守作答——為聾啞人手機打字指路,為盲人乘客導乘,替趕路人搬運行李……讓“城管義工馬甲”成為地鐵站最溫暖的坐標。
在紅娘工作室,她聯合婦聯、企業舉辦大大小小幾百場相親會,幫助數百對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曾獲“寧波市文明家庭”“北侖區五星級義工”“最美家庭”等榮譽。
見義勇為
01
李士燕
李士燕,男,1980年11月出生,群眾,籍貫安徽潁上,海爾施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運輸員。
他多次見義勇為,對交通事故受傷人員施以援手。2024年9月24日,在象山高速公路突遇交通事故時,他不顧個人安危,徒手破窗救出昏迷駕駛員。隨后,他與其他過路司機齊心協力,將側翻的車輛翻正,避免二次危險的發生,直到120救護車趕到,確認傷者得到妥善救治,他才返回車上,簡單用紙巾包扎受傷的手,繼續趕路。
2025年1月,寧波通途路與院士路交叉口,李士燕看到一輛車撞橋墩后墜入橋下,他立刻停車沖過去,用盡全身力氣,艱難地打開變形的車門,引導駕駛員安全脫困。隨后,他報警并協助現場處置,直到一切平穩后才悄然離開。
02
張力
張力,男,1982年11月出生,群眾,籍貫浙江寧波,寧波奇環特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
2025年5月21日上午9時許,張力在世茂世界灣二期附近準備上班時,突聞“有人落水”的呼救。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飛奔至河邊,縱身躍入水中施救,將對方拖至淺水區,在熱心市民協助下救上岸。確認落水者情緒在民警安撫下穩定后,他悄然離開,直至當天下午因傷就醫才被同事知曉此事。面對贊譽,張力說:“人的生命永遠無價?!?/p>
2023年,他還以公司名義向霞浦“人亞”慈善公益基金捐款,用于資助品學兼優的困難學子。
03
鄭明康
鄭明康,男,1961年3月出生,群眾,籍貫浙江寧波,柴橋街道后鄭村村民。
2025年5月31日晚9時許,柴橋街道后鄭村突然“砰”的一聲巨響,一輛轎車不慎墜入河中,家住附近的鄭師傅顧不上穿上衣服和鞋子,光著腳就往外沖。
他迅速解開自家小船,劃向落水車輛。此時,車內人員已爬出車外,兩個瑟瑟發抖的幼童被兩個大人緊緊摟在懷中。鄭師傅先讓抱著孩子的落水者上船,由自己的母親和兒子在岸邊接應。隨后他再次返航,將剩余落水者救起。
回到岸上后,他顧不上自己渾身濕透,第一時間將干毛巾遞給驚魂未定的落水者。被救的一家人緊緊握著鄭師傅的手,聲音顫抖地連聲道謝。
不久后,警方和救援人員趕到現場,確認了所有落水者均已獲救,無人受傷。事故處理完畢,鄭師傅還開車護送一家人平安到家。
04
鮑惠國
鮑惠國(左)
鮑惠國,男,1952年11月出生,群眾,籍貫浙江寧波,霞浦街道新浦社區鎮東新村小區1幢樓道長。
2025年3月21日早晨,霞浦街道新浦社區鎮東新村小區1幢1單元202室住戶因忘關煤氣,家中突發火情,同幢居民發現該住戶家中濃煙外涌,便立即報警。
鮑惠國聞訊后,第一時間聯系該戶居民,確定家中無人后,他取來滅火器,沖入火場對準起火點撲救,成功將火勢遏制在初起階段。消防隊抵達后,他立即引導消防員來到現場,經合力處置,明火被徹底撲滅,未造成人員傷亡。
誠實守信
01
陳海成
陳海成,男,1963年5月出生,群眾,籍貫浙江寧波,北侖區非遺項目“骨木鑲嵌”傳承人。
陳海成在17歲那年就跟著木工師傅做起了學徒,不久后,他接觸到了骨木鑲嵌,便喜歡上了這門手藝。經過二十年學習,他于2001年創辦北侖南海雕刻工藝廠,將骨木鑲嵌手工技藝發揚光大。
作為傳統木匠手工藝人,“以技立世,以信立人”的祖訓始終銘刻在他的職業生涯之中。即便手工制作效率僅為機械生產的1/5,他仍堅持用雙手雕刻的古法工藝。由其創立的北侖南海雕刻工坊被評為北侖區非遺工坊。
2022年,其創作的骨木鑲嵌亞運茶杯墊榮獲“喜迎亞運.共富生活”北侖區非遺工藝主題創作作品展優秀獎。曾獲春曉街道“最工匠”榮譽。
敬業奉獻
01
王琛
王?。ㄗ螅?/p>
王琛,女,1975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浙江寧波,北侖區白峰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
從教三十余載,王琛持續關照留守兒童“小海貝”。她創立教育品牌“啟航教育”,推動白峰幼兒園沙水池、涂鴉墻、大型攀爬設施、樹屋、戶外娃娃家、戶外建構區等一個個孩子們喜歡的區域相繼落地?!靶『X愱P愛行動”被各級媒體相繼報道,總園被評為省一級五星級幼兒園。她曾獲寧波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全能獎,寧波市首批“四有”好老師,區骨干園長、區教壇新秀、區優秀教師等榮譽。
02
呂中
呂中,男,1995年9月出生,群眾,籍貫浙江寧波,北侖區柴橋小學語文教師。
2020年入職的第一個月,呂中聽聞自己班級一名學生因遭遇車禍意外受傷,未能按時注冊報到,親手烹制油爆蝦前去探望,用溫暖關懷傳遞師者仁心。
作為區委組織部“理論背包客”成員和北侖區教育局“侖教后浪”宣講團核心成員,他以生動宣講弘揚正能量,獲北侖區風尚故事會宣講大賽一等獎。他潛心鉆研,以優質課堂培養學生對寧波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參賽課程《傳統習俗》榮獲省級優質課比賽一等獎。
同時,他發揮文藝特長賦能育人實踐:為畢業生創作歌曲《蘆江少年郎》,為任職的柴橋小學譜寫歌曲《柴小日記》,以原創作品《明州路》禮贊北侖發展。從生活細微處的關愛,到講臺內外的創新探索,他始終以赤誠之心踐行教育初心,詮釋了新時代教師的奉獻精神與時代擔當。
03
劉振友
劉振友(左)
劉振友,男,196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浙江寧波,新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星陽社區衛生服務站組長。
三十三載扎根基層,他以精湛醫術、無私奉獻和滾燙仁心,守護萬千居民健康。他的手機是居民的“健康熱線”,隨時響應咨詢與求助。一次深夜,居民突發劇烈腹痛伴嘔吐,他第一時間趕赴患者家中,準確判斷為急性膽囊炎,為患者處置并護送轉院,贏得黃金救治時間。他累計接診數十萬人次,憑借耐心態度、真誠關懷和合理診療方案,贏得群眾口碑。
他創新打造“紅色驛站、暖心服務”品牌,堅持每月組織義診服務集卡司機等群體,同時創新構建“1+4”微空間候診模式,精準滿足多元需求,顯著提升服務體驗。曾獲“寧波市優秀家庭醫生”、“北侖區優秀家庭醫生”等稱號。
04
吳梅
吳梅,女,1981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浙江慶元,北侖區人民醫院DSA介入手術室護士長。
自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吳梅在介入診療領域深耕不輟,為北侖區急危重癥患者搭建起“黃金搶救通道”。她每天身穿30斤重的鉛衣,在射線環境中完成傳遞無菌物品、精準操作各項急救措施如除顫、心肺復蘇等精細化工作。累計救助人數超過6000人,急診搶救成功率達98%以上。
2021年,她遠赴吉林汪清縣人民醫院開展介入室建設幫扶,面對當地設備陳舊、技術空白的困境,她建立介入診療規范流程。臨走前,她留下一本厚厚的《介入護理操作手冊》,填補了當地外周血管介入手術技術空白。
日常生活中,她帶領“醫心惠民”志愿隊深入小港10余個村社,每月開展定期義診,累計服務5000余人次。曾獲“寧波市個人科技特派員”“北侖區衛生健康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
05
陳盼
陳盼,男,1984年4月出生,群眾,籍貫江西撫州,寧波信泰機械有限公司自動化資深工程師。
自2009年從普通維修電工起步,陳盼扎根技術一線,成長為非標設備自動化領軍人物。他主導研發多項自動化系統,攻克機器人運動控制等難題,帶領團隊實現 “前工序復押與后工序沖切連線生產”的行業突破,為公司節省人力170余人,年增效益超1700萬元。
作為技術帶頭人,他傾囊相授經驗,主導完善多項技術標準與流程,引入精細化管理。入職至今,已培養30余名徒弟,打造出一支技術過硬的自動化人才隊伍。曾獲寧波市五一勞動獎章、寧波工匠等榮譽。
06
鄭國
鄭國,男,1987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江蘇徐州,寧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侖礦石碼頭分公司北侖操作分部卸船機班副班長、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鄭國在港口一線工作20年,他編訂的卸船機操作法,使單個抓斗作業循環時間從原先平均55秒減少至52秒,單抓斗有效抓取量從32噸提高至35噸,極大提高了行業技術水平。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深入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調研,并在全國兩會上為民生發聲。由他提出的關于加快寧波舟山航運服務產業發展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完善產業工人的培育方案等多條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推動寧波舟山港建設現代化交通物流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他成立“鄭國創新工作室”,先后為公司培養了30余名工程師、技師,2024年產生經濟效益近480萬元。曾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交通技術能手、浙江金藍領等榮譽。其事跡被《人民日報》《浙江日報》等媒體報道。
07
查秀
查秀,女,1993年10月出生,群眾,籍貫安徽黃山,北侖區智慧城管采集經理。
她是一名城市管理網格員,與市民切實相關的窨井蓋丟失、路燈不亮、行道樹倒伏、人行道破損等案件,都是她日常需要收集的信息。作為信息采集團隊管理者,她對隊員收集的問題進行逐條上報,平均每年上報28.5萬余件問題,為北侖區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工作順利運行做好人員保障。
她多次獲得寧波市智慧城管職業技能競賽獎項,在自身競賽的同時不忘將經驗和技巧分享給同伴,帶出的團隊成員也多次獲得寧波市職業技能競賽獎項。曾獲寧波市技術能手、寧波市青年工匠、寧波市智慧城管職業技能競賽二等獎等榮譽。
08
秦棟
秦棟,男,1985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浙江寧波,北侖區大碶街道周隘陳村黨總支支委、“紅色大管家”服務隊總負責人。
他扎根基層,以“鐵腳板+大數據”工作法,將智慧賦能與暖心服務相結合。他日均步行萬步,日巡查里程達10公里,累計處理網格事件1200余件。同時,他擔任運營村級智慧治理平臺“紅鄰幫”的負責人,獨居老人應急呼叫、停車位實時數據、安防系統警報等動態在他指尖流轉。平臺運行以來,他累計處理預警信息580余條,響應率100%。
秦棟以 “全天候堅守、全周期服務”詮釋新時代基層黨員的奉獻精神,被村民譽為“最可靠的貼心人”。
孝老愛親
01
樂德惠
樂德惠(左)
樂德惠,男,1962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浙江寧波,新碶街道向陽社區老年協會會長、第三網格微網格長。
樂德惠主動申請加入社區最小作戰單元,以微網格長的身份管轄網格內130戶家庭。針對高齡老人、獨居老人等重點人群,他創新特色機制——“走動式工作法”:日均步行2萬步,對小區老人分類分級,重點人群頻繁走動,一般人群定期走動。創新“鄰里議事-樓棟大會-網格聯席會”“三級調解機制”矛盾化解模式,及時回應小區老人的求助,成功調處相關涉老糾紛20余起。
2024年,樂德惠擔任向陽社區老年協會會長一職。重陽節期間,他策劃“金婚公益攝影”活動,為17對銀發夫妻補拍結婚照。
在他的努力下,“向陽銀齡學堂”順利落地,開設養生操、聲樂合唱、智能手機培訓、反詐騙等6門課程,累計開展37次,服務1550人次。曾獲新碶街道一星微網格長榮譽。
02
唐玉年
唐玉年,女,1951年8月出生,群眾,籍貫浙江寧波,戚家山街道東升社區居民。
她照顧患有肢體殘疾的丈夫張聲國16年,用無私的愛撐起家庭的一片天。2022年3月13日,丈夫張聲國的病情急劇惡化,陷入了植物人狀態,而照顧他的任務,全部落在了已經73歲的唐玉年身上。
由于丈夫處于植物人狀態,無法自主進食,只能依靠鼻飼喂食。每天,她會先把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類仔細地清洗干凈,然后切成小塊,放進破壁機里打成細膩的糊狀,每隔2~4小時,唐玉年就需要為丈夫喂一次食物。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細微照料中,唐玉年用她的堅持與愛,守護著丈夫的生命之火。
來源丨區文明辦
制圖丨徐詩奕
一審丨郭梓謙
二審丨沈焰焰
三審丨謝 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