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希茜和孩子 們一起宣傳禁毒知識。
從警10余年,湖南省黎托戒毒康復所一大隊教導員卜希茜見證并推動著戒治工作向康復幫扶轉型。她榮立省戒毒管理局個人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評為全所優秀公務員、優秀共產黨員。
她以細致入微的洞察力,踐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戒治理念,用專業與信任為迷途少年筑起向陽而生的臺階。她說——
有些人,你很難忘記。譬如2024年春天,我在戒毒所認識的兩個少年——小旭和小鐘。
小旭是被“架”進來的,額頭還纏著滲血的紗布。胳膊上10條刀疤,像10條蟲子趴在皮膚上,刺眼得很。
他當時大聲吼著:“放開我!讓我爛死在外面算了!”那聲音,又倔又絕望。可他轉身時,口袋里掉出半張照片——是他和爺爺奶奶的合影,邊角都磨毛了。
那一瞬間,我心里咯噔一下:這孩子,渾身是刺,心里頭最軟的地方,藏的卻是對親人的念想。這,也許就是打開他心門的那把鑰匙。
同一天進來的小鐘,更讓人揪心。衛衣口袋里露出半截電子煙,頭發亂得像枯草,眼神空洞,一點生氣都沒有。后來了解他的情況:中考298分、家庭矛盾激化、朋友誘導吸食,碰了那種含有害成分的電子煙。我們評估完,在“成癮程度”欄沉重地寫下了“三級”。
2024年,所里收了327個這樣的孩子,大部分和小旭、小鐘一樣,根子上是家庭缺愛,身邊又繞著帶人下道的“朋友”。
他們像兩棵被蟲蛀得厲害的小樹,根須纏著家庭的苦和壞朋友的泥。我們得蹲下身,一點一點,幫他們把那些爛泥刨開,把他們扶正往陽光里栽。
小旭的轉變,是在一堂毒品認知教育課上開始的。大屏幕放著紀錄片,一個吸毒的同齡人,瘦得皮包骨,抓著床單喊媽媽。
小旭突然一拳砸在桌子上。
“你說,真正的兄弟,會帶你走這條路嗎?”我把話筒遞過去,他吼出來:“他們說吸了就不疼了!”
吼聲里帶著哭腔,他緊緊抓著話筒,聲音低了下去:“我能給爺爺奶奶打個電話嗎?想問問他們身體好不好,怕他們擔心。”
那通電話是走向陽光的第一步。看他站沒站相坐沒坐相,體能老師就帶著他壓腿、跑圈、做康復訓練。籃球場成了他馳騁的天地,一次比賽,他突破上籃時摔倒,爬起來居然笑著沖我喊:“卜教,看我這姿勢帥不?”那一刻,我知道,陽光照進他心里了。
一次早點評,當管教喊:“307宿舍小旭,被子疊得像豆腐塊!”全所掌聲響起,他耳朵根子都紅透了。
有天下午,我看見他在洗衣房,用牙刷一遍遍刷被角。他對我說:“卜教,昨天我給奶奶打電話了,說我學會疊被子了,她夸我有出息呢……”
小鐘這孩子,心思較重,突破口則在模擬法庭。
那次,他扮演“販毒被告”。我突然問他:“假設這是真庭審,你想對媽媽說什么?”
他愣在那兒足足有十多分鐘,突然蹲在地上,哭了。
那是他進所后第一次在人前掉眼淚。后來在沙盤游戲課上,他擺了個小房子和一棵樹。他說:“小時候,爺爺總在樹下給我講故事。后來爸媽離婚了,樹就被砍了……”聲音輕輕,聽得人心里發酸。
我們發現他對數字敏感,在毒品認知課上,那些藥品成分類別,他記得又快又準,于是就讓他負責大家的學習、生活物資統計。他干得特別認真,甚至有點較真。有次查賬,他指著賬冊說:“不對,這里差了兩支記號筆!”那樣子,像在解一道必須滿分的數學題。
我們也鼓勵他參加中國鼓興趣班。第一次接過鼓槌時,他手都在抖。可當鼓點“咚咚咚”地敲起來,他突然就穩了。后來他說,那聲音像小時候爺爺修拖拉機的動靜……漸漸地,他不僅能跟上葫蘆絲的旋律,嘴角還會隨著音樂,微微上揚。
最曲折也最振奮的,是小鐘的單招考試。3月份一個雨天,他把某高校的單招考試申請交給我:“老師,我想試試。”
我真心希望他能走出去。手續批下來,送他出去考試。回來那天,感覺他腰桿都挺直了些。錄取通知書送到所里那天,整個隊的人都圍過來祝賀他!他手指顫抖著,撫過通知書上的字。
那情景,讓我想起自己當年第一次戴上警號時的激動。給他作出所評估時,我鄭重寫下:“該康復人員已建立完整戒毒認知體系,社會功能恢復良好。”
前兩天所里開研判會,大家望著收治中心掛著的錦旗。有人說:“咱們多費點心思,這些孩子就多一分希望。”此刻,我想起小旭那方方正正的“豆腐塊”,想起小鐘敲鼓時專注的眼神,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自2012年穿上這身藏藍制服,從監獄到戒毒所的十年間,我見證了場所從單一強制隔離向戒毒康復的轉型。當900張稚嫩面孔在矯治檔案里微笑,當對青少年的戒治幫扶轉化為錦旗上的鎏金字跡,我終于懂得:所謂精準戒治,不過是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耐心,在家庭缺位的裂縫里種下信任的種子,在朋輩誘導的泥沼上搭起走出迷霧的臺階。
現在的小旭,出所后跟著爸爸在廣州貨站搬貨。上個月通電話,他說:“卜教,現在扛起貨物,感覺就像扛起了日子!”小鐘呢,在大學校園里,清晨跑步,梧桐葉落在他肩頭,像是給新生的翅膀綴上了金箔。他在宿舍窗臺上種了盆向日葵,嫩芽頂破殼那天,他給我發消息:“卜教,看著它,就像看見我自己。”
他們讓我更堅信:戒治院里的春天,也許來得晚些。但只要有人愿意俯下身,幫他們刨開板結的泥土,用專業知識做養料,用陪伴守望當雨露,每一棵曾被蟲蛀的樹苗,都能在歲月里,倔強地抽出新枝。
來源:湖南法治報(文 / 湖南省黎托戒毒康復所一大隊教導員 卜希茜 口述 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羅霞 整理)
一審:米露嘉
二審:陳佳婧
三審:楊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