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肯定是中華民族呀!
你不會不知道吧?
6月18日
這句來自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小朋友的話
種草全網
6000多萬網友為之動容
評論區的“家長們”紛紛表示
“新疆孩子干凈、活潑、淳樸”
“新疆孩子三觀正”
這條視頻的熱度居高不下,一路飆升至抖音熱榜首位,不禁讓我們思考:
在新疆,教育何以成功?
在昌吉,何以理解教育?
在父母,何以看待教育?
在新疆,教育何以成功?
視頻中吉木薩爾的孩子們站在鏡頭前,清澈的眼眸中閃爍著光芒,他們用稚嫩而堅定的聲音訴說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中華民族的自豪、對廈門援疆的感恩。這一幕,正是當代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答卷——當教育超越分數與課本,心靈的共鳴才能真正喚醒血脈深處的認同。
再回首,當阿依美熱木·吐爾地踮腳撫摸護邊爺爺磨穿的皮靴,用稚嫩嗓音講述三代人55年的邊境守望,忠誠的根系已深扎帕米爾凍土;當麥爾則耶·買合木提在博物館將長城磚紋描作血脈圖騰,讓絲路駝鈴在講解詞中震響千年回音,文化的火種便點亮了邊疆晨曦;當和田小學的楊嘉一立于問勇路紀念碑前誓言傳承,把戍邊戰士的足跡刻進成長坐標,紅色的基因終熔鑄為生命燈塔;沙雅縣的孩子爭辯“五旗五徽”的象征意義,讓黨旗的鮮紅、國徽的麥穗在童聲中綻放,認同的基石正壘起精神長城;當庫爾勒的少年以彩筆暈染國旗經緯,讓金星閃耀于涂鴉紙上的碧空藍天,純粹的摯愛已漫過天山南北。
網友總說新疆的教育成功,它的成功可能就在于從小為孩子們播下了團結愛國的種子,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為生命的本能、信仰的胎記,讓孩子們以螢火聚星河,用童真載山河,在離首都雖遠的國土,卻連連寫下了對祖國最“清澈的愛”。
在昌吉,何以理解教育?
昌吉教育的真諦,在吉木薩爾孩子們真情訴說“生長在中國最幸福中”中昭然若揭。當全國多地仍在為升學率與分數排名焦慮時,這片土地用行動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課程表上的點綴,而是貫穿校園每個角落的靈魂脈絡,它讓教育回歸了塑造“人”的本質。
在昌吉,愛國教育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從課本到心靈的生命體驗,是可觸摸、可感受,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鑄牢教育是生命線,從活動到意識的深層構建,讓中華文化成為各民族共同的心靈原鄉;感恩教育沒有形式化的“謝謝”,通過認知-體驗-實踐的完整鏈條,從受助到反哺的思想升華,培育了責任意識與反哺情懷。
教育的本質不是裝滿知識的容器,而是點燃品德的火焰。當教育回歸品德涵養的本源,我們收獲的將不僅是高分考生,更是心懷家國、情系同胞、懂得感恩的時代新人——這才是教育給予民族復興最深厚的根基,也是昌吉教育的實踐啟示。
在父母,何以看待教育?
“成績優異上交國家,資質平庸承歡膝下?!泵鎸ψ优慕逃龁栴},當代父母態度少了一些這般豁達,反問:我們如此平凡,憑什么要求子女必須優秀?
父母們應當意識到“重考試分數、輕學習能力”是舍本逐末,真正美好的教育應讓“知識與品質比翼雙飛”,而非培養“高分低能”的孩子。教育若只追求標準答案的分數,卻忽略心靈品德的共振,終將錯失培根鑄魂的良機。
從“分數至上”到“品德與能力并重”,從“權威控制”到“民主平等”,從“功利化搶跑”到“個性化成長”,從“單向灌輸”到“共同成長”,從“個體競爭”到“社會協同”……只有我們經歷過這一系列的教育觀點轉變,家庭教育將愛國之情、文化之魂、感恩之心融入日常,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精神豐盈的新一代。
來源:昌吉州黨委網信辦、文中靜態圖片為“AI描述”出圖
編輯:王 威
監審:羅 青
終審:吳 濤
關注我們 了解更多
發布網信政務信息
解讀網信政策法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