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關稅風暴再次席卷全球。而這場風暴的風眼,正是那個曾經以“交易大師”自居、如今依然攪動全球貿易神經的現任總統特朗普。
他在距離關稅暫緩期僅剩數日的關鍵時刻,突然宣布將有一系列貿易協議即將達成。與此同時,高盛集團一家美國銀行控股公司發布預警,稱美國經濟或將迎來一場真正的“大考”。
這一連串突如其來的動作和言論,仿佛一出精心編排、節奏緊湊的大戲,引發了全球市場的劇烈波動,也讓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愈發撲朔迷離。
回到時間的起點,2025年5月28日,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突然發布一紙裁決,認定特朗普政府早前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加征的全球關稅行為“屬于越權”,并要求在10日內全面暫停執行。
這一消息如同重磅炸彈,瞬間點燃全球金融市場的熱情——納指期貨飆升1.5%,中國A股三大指數集體翻紅,成交額突破1.18萬億元。
歐盟官員暗自歡呼,菲律賓匿名外交官更是直言:“各國不用急著屈服了。”這場“法律逆襲”一度被視為特朗普政策的“死刑宣判”。
僅僅過了一天,局勢又急轉直下——5月29日,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接受了特朗普政府的緊急上訴請求,裁定暫緩執行此前的禁令,關稅政策得以“續命”。
這一來一回,仿佛過山車般的劇情反轉,不僅反映出美國三權分立制度下的制度博弈,更揭示了白宮在全球貿易戰中力圖保住“最后底牌”的決心。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隨即高調宣布:“特朗普的關稅議程依然健在。”但法律專家則直言,這不過是一場暫時性的勝利,最終的定局仍需最高法院拍板。
這場司法混戰的同時,另一家聯邦法院也裁定特朗普對兩家玩具公司的征稅構成“違法行為”,雖然影響范圍有限,但卻如同在反關稅陣營的防線上鑿開一道裂縫。
總統權力是否擁有“無限關稅裁量權”,成為美國法律界爭議的焦點。國際貿易法院認為總統征稅需得到國會授權,而司法部卻堅稱,國家安全領域應賦予總統更大的裁量空間。
法律戰場同步推進的,是白宮對全球貿易伙伴施加的最后通牒。白宮要求各國在6月5日前提交“最佳貿易方案”,否則將于7月8日全面恢復高額對等關稅。
這一威脅信函被路透社曝光后引發軒然大波,白宮發言人卻淡然回應稱這只是“友好提醒”。
英美之間的協議成為這場博弈中最早落地的成果。5月8日,雙方達成協議,美國暫時豁免英國鋼鋁產品所面臨的50%新關稅,作為交換,英國同意向美國開放7億美元的玉米乙醇市場,并取消19%的乙醇燃料關稅。
這場表面上的“雙贏”交易背后,卻是英國汽車行業的連番重創。根據英國官方公布的數據,5月汽車產量暴跌至49810輛,同比下降32.8%,創下1949年以來最低水平。
歐盟與美國的汽車出口分別下降22.5%與55.4%。即便美國后來將每年前10萬輛英國汽車的進口關稅降低到10%,但此前造成的沖擊已難以挽回。這一事實表明,即使表面上達成協議,只要關稅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經濟創傷依舊難以愈合。
與此同時,另一邊的中美談判也悄然推進。6月26日,特朗普在一場白宮活動中“突然宣布”已與中國達成“非常棒的貿易協議”。令人震驚的是,面對現場記者的追問,這位一向高調炫耀的總統卻選擇保持沉默,僅留下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
此番“官宣”在全球市場掀起了不小波瀾,而中國方面卻保持沉默,不置可否。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隨后透露,這份協議并非全面貿易協定,而是基于日內瓦談判達成的框架性共識。
他的核心內容是:若中國向美國民用企業供應稀土,美方將放松對華芯片、飛機發動機等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
這是一場資源與技術的交換,更是一次精密的地緣政治交易。稀土,這一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的戰略資源,早已成為中美博弈的核心籌碼。中國掌控著全球90%的中重稀土加工能力,而美國F-35戰機的發動機中有85%的稀土元件依賴中國供應。
五角大樓多次發出警告,一旦中國切斷稀土出口,美國軍工產業將陷入癱瘓。正因如此,中方在談判中占據主導地位。協議規定,中國將向美國民用企業發放為期6個月的稀土出口許可,但軍用稀土仍嚴格限制。
美方雖未承諾稀土不得轉作軍用,但中方在協議中埋下“對等反制”條款,一旦美方違約,稀土出口隨時中止。
國內的經濟警報卻愈發刺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6月3日發布報告,將全球增長預期下調至2.9%,美國2025年GDP增速預期從2.8%大幅砍至1.6%。
高盛集團更是在6月30日發出警告,稱即將到來的美股財報季將首次面臨特朗普關稅政策的直接考驗。
企業每股盈利增速可能降至2.6%,為兩年來最小增幅。部分企業如通用磨坊已預警關稅推高成本,而耐克等則通過轉嫁成本方式緩解壓力。
高盛集團在報告中進一步指出,美國提升生產率應靠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等創新技術,而非依賴關稅壁壘。
報告稱,關稅對制造業回流的激勵作用極其有限,一方面,美國制造成本遠高于他國,另一方面,美國AI工業應用率僅為46%,遠低于中國的77%。
隨著這些現實數據,連高盛CEO所羅門也公開表達擔憂。他多次強調,特朗普政府的“不確定性”正在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巨大障礙。
他指出,如果政策不能確立清晰的方向和預期,將導致市場信心流失,進而影響投資、就業和消費行為。
美聯儲內部,關于是否降息的爭論也愈演愈烈。芝加哥聯儲主席古爾斯比和理事沃勒認為,關稅影響屬“短期性”,只要談判取得突破,美國經濟將迅速回歸正軌,甚至在2025年內具備降息條件。
鷹派代表如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卡什卡利則警告,關稅正通過供應鏈推高中間品價格,或將引發長期通脹。他們主張“數據優先”,甚至不排除加息可能。
4月間,美股七大科技巨頭總市值一度暴跌1.49萬億美元,蘋果、亞馬遜、Fluence Energy等企業受到嚴重沖擊。十年期美債收益率也在4月單周暴漲50個基點,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升幅。
正當全球市場對特朗普政策的“反復無常”逐漸脫敏之時,加拿大也在最后一刻做出讓步。6月29日,加拿大財政部宣布取消原定于6月30日生效的數字服務稅,旨在推動與美國恢復貿易談判。
該稅主要針對美國科技巨頭,引發美方強烈反彈,特朗普甚至一度終止美加貿易磋商。現在,這一撤銷決定被視為加拿大向美方釋放誠意,希望在7月21日前達成協議。
至此,英、美、加、印、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紛紛在最后關頭參與談判,特朗普的“關稅核彈”似乎再次奏效。
印度方面也釋放積極信號,延長在美談判時間,盡管雙方在轉基因作物市場開放等問題上仍存分歧,但達成協議的希望已然浮現。
法國財政部長也透露,歐盟有望在期限前與美國達成協議,可能通過增加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來避免關稅上調。
這場全球范圍的關稅博弈,不只是國家間的談判,更是對政策智慧、戰略定力和談判技巧的全面考驗。
中國,始終保持冷靜與克制,堅持以平等、互利、合作的原則參與博弈,不但沒有屈服于壓力,反而在稀土等關鍵領域牢牢把握主動權。
面對特朗普的“最后沖刺”,中國謹慎應對、步步為營,依靠強大的制造能力與技術韌性,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利益與全球供應鏈穩定。
這場關稅風云,看似特朗普賺大了,實則勝負未分。而真正的贏家,將是那個始終堅持戰略定力、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國家——中國。
信息來源:
[1]美股財報季前夕 高盛提前警告:準備迎接關稅的首次“大考” 財聯社
[2]印度財長:希望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但有兩條“非常大的紅線”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