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屏幕上,哈梅內伊的面容肅穆而堅定。在6月26日下午的全國講話中,這位伊朗最高領袖拋出勝利宣言:“伊朗取得了勝利,并狠狠地扇了美國一個耳光。”這是自24日以伊停火以來,這位85歲領袖首次公開露面講話。哈梅內伊的“耳光”比喻并非空穴來風。四天前(6月22日),七架美軍B-2隱形轟炸機如幽靈般穿越夜空,向伊朗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投下號稱“掩體粉碎機”的GBU-57A/B巨型鉆地彈。
特朗普在白宮宣布這一行動時宣稱:“我們已完全摧毀了伊朗的核設施”,言語間仿佛已經書寫了勝利的終章。然而美國空襲的硝煙尚未散盡時,伊朗導彈便劃破夜空,精準命中美軍駐卡塔爾的烏代德空軍基地。這場被哈梅內伊稱為“耳光”的反擊,卻有著微妙的外交藝術——伊朗提前告知卡塔爾當局,美軍得以提前疏散人員。導彈在無人傷亡中炸響,成為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宣言。哈梅內伊在講話中勾勒出雙線勝利圖景:對以色列,他宣稱這個猶太國家在伊朗打擊下“幾乎崩潰”。
對美國,他嘲諷華盛頓的軍事干預最終“一無所獲”。他的高級顧問阿里·沙姆哈尼在襲擊后立即放話:“濃縮鈾材料還在,游戲并未結束”——這句話像幽靈般縈繞在中東上空。在勝利宣言的對岸,特拉維夫和華盛頓的描述同樣鏗鏘。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稱,伊朗核設施遭受“嚴重破壞”,以色列已“非常接近實現作戰目標”。特朗普則夸耀行動取得“壯觀成功”,威脅伊朗若不就范,“未來打擊將更猛烈”。五角大樓的評估報告甚至斷言伊朗核計劃已倒退數年。
核廢墟上的真實圖景卻比宣傳戰復雜得多。伊朗外交部25日首次承認核設施“嚴重受損”,原子能組織發言人卡邁勒萬迪卻隨即宣布:“重啟計劃已提前準備好”。在德黑蘭決策層眼中,受損的混凝土可以重建,而國家尊嚴不容踐踏——外長阿拉格齊斬釘截鐵:“襲擊增強了伊朗推進核計劃的決心”。美國中情局雖宣稱“根據可靠情報基地已被摧毀”,但當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呼吁重返核查時,德黑蘭卻準備禁止相關人員進入,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
當哈梅內伊在電視講話中揮動“耳光”時,德黑蘭街頭出現了耐人尋味的場景。在6月13日沖突爆發初期,以色列空襲曾造成610名伊朗人死亡,憤怒的民眾焚燒美以國旗;而此刻,市民們沉默地看著電視里的領袖講話,臉上交織著疲憊與懷疑。戰爭留給普通人的遺產是4746名傷者的呻吟,是經濟制裁下空蕩的貨架。
戰爭機器暫停運轉后,外交齒輪開始轉動。特朗普6月25日在北約峰會期間突然放風:美伊將于下周會談,并可能簽署協議。他甚至暗示可能放松對伊石油制裁:“他們需要錢讓國家恢復正常”。這種態度轉變耐人尋味——畢竟就在一周前,他還在威脅要讓伊朗石油出口“歸零”。但哈梅內伊早已看穿棋局:“美方借口多種多樣,時而人權問題,時而婦女權益,時而又變成核問題。但本質只有一個:讓伊朗投降。”
硝煙暫時散去,但波斯灣的風中依然飄散著未爆彈藥的氣息。當伊朗議會準備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當美軍航母仍在霍爾木茲海峽游弋,中東這個火藥桶的引信,只是被暫時熄滅。在這場“勝利”的狂歡背后,真正的輸家又是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