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惡意》中,跳樓案在網上發酵后,自媒體主播們通過直播等發起并主導了一場喧囂的“網絡審判”。而這一幕,現實中早就上演過!轟動一時的“劉學州被網暴致死案”,幾天前終于迎來司法裁決的落地:兩名網絡大V為博流量,惡意捏造“索要房產”“拋棄養父母”等謠言煽動網暴,被判定構成名譽侵權。十余年間,影視劇市場持續聚焦網絡暴力這一社會議題,在照進我們與“惡意”的距離的同時,也不斷推動法律筑牢防護墻。
從《搜索》《開端》《不完美受害人》到《熱搜》《回旋鏢》《惡意》等,影視劇題材演變的本身也是中國網絡暴力形態嬗變的一面鏡子。它們以多重視角和維度,全景式展現網絡暴力從發酵到爆發的全過程,以及它是如何殘酷改寫一個人的命運軌跡的。不少作品深刻呈現了被施暴者的困境,比如《惡意》中梅婷飾演的母親,從隱忍堅強到精神崩塌、陷入瘋癲的過程,迫使觀眾直面網暴所帶來的窒息性壓迫。
當然了,這些作品的社會價值遠不止呈現網暴本身,更是剖開了其核心病灶——個體在匿名狂歡中釋放的所謂“正義感”,是如何像病毒般一樣擴散,最終異化為吞噬無辜生命的集體暴力。《保你平安》中那句“當你說一個女人是小姐時,不管她是不是,她都已經是了”的臺詞,一語道破污名化所帶來的不可逆傷害,而這在“劉學州案”中不幸獲得了沉重而殘酷的現實印證。
同時,這些作品不僅照見深淵,也試圖探尋救贖的可能。《熱搜》里,陳妙因少女的臨終遺言而覺醒,奮起揭露性侵黑幕;《保你平安》中,魏平安的女兒被惡意曝光胎記后,選擇坦然穿上短裙,當缺陷被勇敢擁抱,便不再是施暴者手中的武器;《惡意》中,背負“殺人記者”標簽的葉攀,毅然選擇將自己置于下一個“風暴眼”的中心……這些抵抗的姿態,都在告訴觀眾,個體在群體狂潮中守護獨立判斷的勇氣何其珍貴。
《惡意》編劇兼監制陳思誠在闡釋片名深意時說,因信息偏差或觀察局限,人們極易倉促對他人下判,無意識的“惡意”便由此滋生、蔓延。而這在電影點映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有網友說“昨天我發帖質疑《惡意》是爛片,今天看完電影發現,回旋鏢打到了自己身上”,還有網友說,“《惡意》讓觀眾看到了一條熱搜是如何誕生的,一場圍觀的浪潮是如何吞沒當事人的。每個人在公共空間里以各自的方式’被觀看’和’觀看他人’。只不過在電影里,觀看的代價極其昂貴,圍觀的殘酷遠比想象中更直接”,“每當熱點爆發,我們常誤以為自己在伸張正義,實則不過是為流量的狂歡添柴加火”。這類觀后感比比皆是,大家的自白擊碎了“鍵盤正義”這一幻覺。
與此同時,法律也在持續加高“護欄”。從《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強制平臺落實實名制、建立預警機制,到《網信部門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細化處罰階梯,再到杭州互聯網法院明確將“掛人”號召網暴定性為侵權,法治的補丁正在持續更新。
影視劇中的故事會落幕,但現實中的點擊、轉發和評論每天都在上演。當“下一個熱點”刷屏時,是甘做被情緒輕易裹挾的“提線木偶”,還是讓手指停一停,先問一問“真相何在”?這道選擇題,或許就是那道“護欄”能否真正護住人心的關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王麗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