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瑋)7月2日下午,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網絡綜藝創作主題研討舉辦。本次研討以“‘綜’觀萬象,‘藝’啟未來”為主題,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專家學者、網絡視聽平臺代表、節目制作人代表等齊聚一堂,共謀網絡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
主持人張越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自媒體的實踐思考。
網絡綜藝,正在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滿足了觀眾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更以其貼近時代、緊跟潮流的內容創作,成為反映社會風貌、引領文化潮流的重要載體。當前,網絡綜藝正經歷從“流量追逐”到“價值深耕”的轉型。大小屏共生、橫豎屏融合的生態變遷,正推動內容創作進入多元階段。主持人張越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自媒體的實踐思考。她追問,創作的“意義”所在,在她看來,要從透過現象的本質里、個體背后的群體里、當下之后的歷史里、感性背后的理性里構建節目價值。
“重建在場性:人文綜藝的社會觀察與價值表達”圓桌對話。
在“重建在場性:人文綜藝的社會觀察與價值表達”圓桌對話上,央華戲劇藝術總監、導演、編劇王可然表示,“體驗”是創作的內核,“傳播”是創作的關鍵,依托跨媒介的藝術探索,戲劇與綜藝將攜手迸發別樣精彩。深圳星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令狐列關注綜藝的文化價值,在他看來,創作者要甘做文化的“礦工”與“導游”,在“流量”和“留量”中搭建起文化生態。虎鯨文娛集團優酷人文總經理王曉楠表示,“破題”是綜藝節目創作的關鍵所在,要深挖、深扎,找到底層邏輯和敘事支點。紀錄片、綜藝節目制作人、導演趙琦認為,要找到綜藝節目投射的內在意義,為觀眾帶來瞬間的美好與意義。逆光映像CEO、總導演喬巖表示,技術是手段、創作是靈魂,當創作化為記錄理想的媒介,我們終將講好中國故事。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