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品牌形象塑造時,VI品牌設計始終是繞不開的核心話題。它如同品牌的 “視覺語言”,用直觀的視覺符號傳遞企業的價值與個性。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拆解VI品牌設計的全貌,從基礎概念到具體內容,從發展歷程到未來趨勢,為你呈現一份實用且全面的指南。
VI品牌設計的本質:解碼視覺識別系統的底層邏輯
(1)VI的核心定義與核心價值
VI,即視覺識別系統(Visual Identity System),是將企業的經營理念、文化特質、品牌定位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可見的視覺符號、規范與系統的整合工程。簡單來說,它就像品牌的 “視覺說明書”,通過統一且獨特的視覺規范,讓消費者在無數信息中快速識別并記住品牌。
舉個例子,當我們看到紅色的“M”標志、流暢的弧形字體,不用看文字就能認出麥當勞;看到藍白相間的配色、簡潔的“三道杠”,就知道是阿迪達斯。這些標志性的視覺元素,正是VI品牌設計的成果 ——它讓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形成 “視覺烙印”,降低認知成本,提升品牌辨識度。
(2)VI與品牌識別的關系:從“識別”到“認同”的進階
很多人會混淆 VI、MI(理念識別)、BI(行為識別)的概念。其實,三者共同構成了企業的 CIS(企業識別系統):
MI(理念識別)是品牌的“大腦”,決定品牌的價值觀與使命(比如“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BI(行為識別)是品牌的 “行為”,體現在服務標準、員工行為等(比如海底撈的極致服務);
VI(視覺識別)則是品牌的“外表”,通過視覺符號將MI具象化,讓消費者看得見、記得住。
創意共和認為,VI設計的終極目標不止于“識別”,更在于“認同”。一套優秀的VI系統,能讓消費者通過視覺感受理解品牌的內涵,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比如蘋果的極簡設計,不僅讓人一眼認出,更傳遞了 “科技與人文結合” 的品牌理念。
VI品牌設計的核心內容:從基礎要素到應用系統的全拆解
VI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包含兩大板塊:基礎要素系統與應用要素系統。前者是視覺規范的“基石”,后者是規范的“落地場景”。我們逐一來看:
(一) 基礎要素系統:定義品牌視覺的 “基因密碼”
1.品牌標志(LOGO)設計
LOGO是VI系統的核心符號,分為文字標志(如可口可樂的花體字)、圖形標志(如耐克的對勾)、圖文組合標志(如星巴克的美人魚 + 文字)。設計時需考慮辨識度、適應性(不同尺寸、場景下的顯示效果)、延展性(是否便于后續衍生設計)。
2.標準字體設計
包括品牌名稱的專用字體(如華為的 “華為雅黑”)、宣傳用語的字體規范。字體選擇需與品牌調性匹配:科技品牌常用簡潔的無襯線字體,高端品牌可能選用優雅的襯線字體。
3.標準色彩系統
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視覺元素。比如紅色代表熱情(可口可樂)、藍色代表專業(IBM)、綠色代表環保(星巴克)。標準色通常設定 1-3 種主色,搭配若干輔助色,形成品牌專屬的 “色彩語言”。
4.輔助圖形與紋樣
輔助圖形是 LOGO 的補充,用于豐富視覺層次。比如蒂芙尼的藍色禮盒紋、奧迪的四環圖案延伸出的網格紋。它們能在廣告、包裝等場景中強化品牌識別。
5.視覺規范手冊(品牌書)
這是VI系統的“使用說明書”,詳細規定各要素的組合方式、比例、間距、禁用場景等。比如 LOGO 不能變形使用、標準色的 CMYK/RGB 數值必須嚴格遵循等。
(二)應用要素系統:讓視覺規范滲透品牌接觸點
1.辦公事務類應用
包括名片、信封、信紙、文件夾、工作證等。這些看似 “微小” 的物料,實則是品牌與合作伙伴、客戶接觸的高頻場景。統一的視覺規范能傳遞專業度,比如律師事務所的信紙若采用雜亂字體,會影響信任感。
2.宣傳推廣類應用
涵蓋海報、宣傳單頁、畫冊、廣告片、社交媒體視覺等。在數字營銷時代,社交媒體的視覺統一性尤為重要 —— 比如品牌的小紅書封面、微博頭像是否符合 VI 規范,直接影響用戶的關注決策。
3.產品與包裝設計
包裝是 “會說話的銷售員”。VI 規范需明確產品包裝的色彩、字體、圖案布局,比如農夫山泉的瓶身設計,紅色標簽 + 手寫字體,一眼就能從貨架上脫穎而出。
4.環境與導視系統
線下門店的裝修風格、招牌設計、導視牌、陳列道具等,都是 VI 的落地場景。例如宜家的藍黃配色、開放式貨架布局,形成獨特的購物環境識別度。
5.服飾與禮儀規范
員工制服、徽章、領帶等服飾元素,以及服務禮儀中的視覺細節(如名片遞送方式、接待區的視覺布置),都屬于 VI 應用范疇。創意共和在服務某連鎖餐飲品牌時,就通過統一員工圍裙的配色與 logo 位置,強化了門店的整體視覺統一性。
6.數字媒體與 UI 設計
隨著線上流量的重要性提升,品牌官網、APP、小程序的界面設計也納入 VI 體系。比如按鈕顏色、圖標風格、加載動畫等,都需與線下視覺規范保持一致,形成 “全渠道統一體驗”。
VI品牌設計的發展歷程:從工業時代到數字時代的進化
VI設計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紀初,隨著工業化進程與品牌意識的覺醒,逐步演變為成熟的體系:
(1)萌芽期(20世紀初- 50年代):標志設計的初步成型
早期的 VI 以單一標志為主,如 1908 年英國地鐵的紅色圓角標志、1914 年奔馳的三叉星標志。此時的設計更注重功能性,缺乏系統整合。
(2)系統化階段(50年代- 80年代):CIS理論的誕生與普及
1956年,IBM率先導入CIS系統,由設計師保羅?蘭德設計的八條橫紋LOGO,結合統一的企業色彩與傳播規范,成為VI系統化的里程碑。此后,日本企業如索尼、松下將CIS推向新高度,強調MI、BI、VI的協同。
(3)本土化與多元化階段(90年代- 2010年代):適應市場細分需求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VI設計傳入國內,初期多模仿歐美風格。2000年后,本土品牌崛起,VI設計更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比如故宮文創的VI系統,將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結合,引發國潮熱潮。
(4)數字時代(2010 年代至今):從“靜態規范”到“動態體驗”
社交媒體與短視頻的興起,讓VI設計從線下物料轉向線上多元場景。傳統的“固定LOGO + 標準色”模式,逐漸演變為可動態變化、適配不同平臺的“視覺生態”。例如,漢堡王在社交媒體上推出“動態火焰LOGO”,根據內容場景調整顏色與形態,增強互動感。
VI品牌設計的未來趨勢:在變化中捕捉不變的本質
面對快速迭代的消費市場與技術變革,VI設計正呈現以下趨勢:
(1)輕量化與靈活性:適配碎片化傳播場景
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注意力分散,VI系統需要更“輕盈”。許多品牌開始設計“迷你LOGO”(如微信的圖標簡化版)、“動態延展圖形”,方便在小程序圖標、表情包等小尺寸場景中使用。創意共和認為,未來的VI將不再是一本厚重的手冊,而是一個包含基礎元素與靈活組合規則的“視覺工具箱”。
(2)情感化與故事性:從視覺識別到價值共鳴
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品牌背后的故事與價值觀。VI設計不再局限于 “好看”,更要傳遞情感 —— 比如環保品牌用再生紙質感的包裝、公益組織用手繪風格的輔助圖形,拉近與用戶的距離。
(3)技術驅動創新:AI、AR與動態視覺的融合
AI工具正在改變設計流程,比如通過算法生成適配不同場景的LOGO變體;AR技術讓品牌視覺元素“活”起來,如某化妝品品牌的包裝掃碼后,可呈現3D虛擬試用效果。動態視覺設計(如MG動畫、交互動畫)也成為VI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
(4)可持續與本土化:回應時代核心議題
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成為品牌必修課。VI設計開始融入環保理念,比如使用可降解材料的包裝、以“綠色”為主色調;同時,本土化元素持續升溫,中國品牌越來越多地挖掘漢字美學、傳統紋樣(如李寧的 “中國李寧” 書法字體),在國際競爭中打造差異化識別。
企業如何做好VI品牌設計?避坑指南與實戰建議
(1)明確品牌定位:先“想清楚”再“設計好”
VI設計的前提是清晰的品牌定位。如果企業連自己的核心價值、目標人群都不明確,設計出的VI可能華而不實。建議先通過市場調研、用戶分析,梳理品牌的“視覺關鍵詞”(如年輕、高端、科技感),再以此為基礎展開設計。
(2)避免“過度設計”:簡潔即力量
新手常陷入“元素堆砌” 的誤區,認為復雜的設計才顯專業。但經典的VI往往簡潔有力 —— 比如耐克的對勾、蘋果的缺口蘋果,都是“少即是多”的典范。記住:視覺符號的終極目標是 “讓人記住”,而非“讓人驚嘆”。
(3)注重落地適配:從“紙上規范”到“實際應用”
很多企業花費重金設計VI,卻因落地時忽視細節而功虧一簣。比如LOGO在深色背景下是否清晰、包裝印刷時顏色是否失真、電商詳情頁的圖片是否符合比例規范等。建議在VI手冊中加入“特殊場景應用指引”,并在落地時與供應商充分溝通。
(4)動態迭代:VI不是“一勞永逸”的工程
品牌需要與時俱進,VI系統也應定期更新。比如每隔5-10年,根據市場趨勢與品牌升級需求,對LOGO、色彩等要素進行微調。可口可樂的LOGO歷經20次迭代,每次都在保留核心識別的基礎上注入新活力,這正是VI “生命力”的體現。
結語:讓VI成為品牌成長的“視覺引擎”
從本質上看,VI品牌設計是品牌戰略的視覺化呈現,是連接企業內在理念與消費者外在感知的橋梁。它不僅是一套設計規范,更是品牌在市場中建立認知、積累資產的核心工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套優秀的VI系統,能讓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扎根”,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如果你正在規劃品牌建設,不妨從VI設計入手,用視覺的力量講好品牌故事。畢竟,在消費者眼中,“看得見”的專業與獨特,往往是信任的第一步。
中國知名VI設計機構 —— 創意共和設計公司
為客戶創建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助力品牌成長為品類的代表
業務涵蓋:商標命名、商標LOGO設計、商標注冊、VI設計、品牌升級設計、UI設計、包裝設計及年度平面設計服務等
創意共和設計團隊1對1定制服務,助力品牌成長為品類的代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