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大滅絕”事件后90%生命消逝,其巨大深遠后果讓科學界爭論不休,期間地球還經歷了500萬年酷熱。近日北京新化石的發現,似乎揭開了這一謎團。
我們常認為“小行星撞擊”是最慘烈災難,實則2.52億年前的“超級溫室”危機更甚。它幾乎將地球生命打得七零八落,90%海洋生物、70%陸地脊椎動物滅絕,地球表面溫度驟升至40℃以上,熱帶雨林崩潰,生態系統陷入大混亂。此前科學共識認為恐龍滅絕最具災難性,但最新研究表明,此次大滅絕規模遠超恐龍滅絕,對地球生命演化軌跡影響也大得多。
科學家對中國南方近10萬塊二疊紀末化石綜合分析,繪制出二疊紀末植被分布圖。傳統觀點認為,二疊紀末大滅絕由西伯利亞大規模火山爆發引發,釋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然而,火山連續爆發雖是500萬年酷熱的起點,但關鍵在于熱帶雨林的全面崩潰。
火山噴發初期,森林因長期陰暗、水分流失逐漸凋亡,失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加劇溫室效應。火山噴發帶來的酸雨和高溫,對森林造成巨大殺傷,“地球碳儲存庫”徹底崩潰。森林消失后,巖石固定的巨量碳重新釋放到大氣,形成惡性循環。更關鍵的是,森林作為“氣候緩沖帶”消失,大氣中二氧化碳長期居高不下,火山噴發也難以使地球降溫。
這場災難的殘酷遠超想象。海洋中96%物種滅絕,三葉蟲、多數珊瑚消失;陸地上70%陸生脊椎動物不見蹤影,曾統治地球的合弓綱動物幾乎滅絕,為恐龍崛起鋪平道路。但關鍵并非“熱死”,而是生態鏈全面崩潰。
森林消失后,依賴植物為食的動物因食物短缺大批滅絕,肉食動物也隨之消亡;海洋浮游生物減少,食物鏈斷裂,珊瑚、軟體動物因酸化死亡。高溫使生物代謝率飆升,食物供應卻急劇下降。當時的爬行動物只能費力調節體溫,在40多攝氏度環境中短暫活動,繁殖效率大幅降低。科學家研究發現,許多動物化石呈現營養不良特征,甚至有同類相食痕跡。
2.52億年前的災難與當今氣候危機驚人相似。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使地球溫度較工業化前升高1.2℃。一旦亞馬遜雨林從“碳匯”轉變為“碳源”,儲存的數百億噸碳將釋放,加劇全球變暖。當前二氧化碳排放速度是二疊紀末的10倍,生態系統恢復所需時間可能更長。
但歷史也帶來希望。二疊紀末期,極端環境使多數生物滅絕,只有少數耐旱爬行動物、昆蟲等幸存,并演化出后期主要物種。這啟示我們,減少碳排放、保護森林和海洋生態系統是避免“超級溫室”重演的關鍵。中國近年植樹造林工程提升了部分地區碳吸收能力,全球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傳統化石燃料。
2.52億年前的“滅頂之災”讓我們看到地球生命系統的脆弱,但也為其未來生機帶來安慰。地球生命總能從灰燼中重生,甚至更加繁榮。如今人類站在第六次大滅絕門檻上,每個人的選擇都關乎生死存亡。如何更好守護家園?能否借助科技減少碳排放?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探討,共同為地球家園貢獻力量。
唯有把握當下,才能賦予地球未來希望。從二疊紀教訓中我們能明白,敬畏自然,人類生存之路才能長久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