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真不敢相信,在一個被西方制裁了幾幾十年的國家里,人們的生活竟然還能這么“體面”。
我說的不是那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體面,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東西——是那種走在街上不怕丟錢包、生病了敢進醫院、孩子能正常上學、咖啡館里有人安靜地讀尼采的地方。
如果你對伊朗的印象還停留在新聞報道里的街頭抗議、宗教警察、黑袍女人和黃沙漫天的畫面,那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你真的out了。
我去過四十多個國家,說實話,伊朗是我去過的最讓我“打臉”的地方之一。不是因為有多驚艷,而是因為它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
一落地德黑蘭,我就有點懵
本來以為會遇到刁難的海關、混亂的街道、壓抑的氣氛,結果剛下飛機就被現實打了第一記響亮的耳光。
入境時,海關人員連包都沒翻,簡單問了幾個問題就蓋章放行。機場干凈得像歐洲小國的樞紐,出租車司機一口流利英語,上來就跟我聊起最近美元兌里亞爾的匯率走勢。
我當時就在想:這是中東嗎?這不就是個普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嗎?
德黑蘭確實談不上多美,但它有秩序、有節奏、有生活感。街邊的咖啡館坐滿了年輕人,他們不是在自拍打卡,而是在認真地寫代碼、看書、討論問題。
這不是旅游宣傳片,也不是刻意安排的表演,這就是他們的日常。
真正讓我震撼的,是他們的“修補能力”
伊朗被制裁幾十年,按理說早就該崩潰了,但事實是,它不僅沒崩,反而活得挺完整。
銀行系統受限?那就搞自己的支付平臺。
互聯網封鎖嚴重?那就建本地社交軟件。
醫療資源緊張?那就全民醫保加補貼。
教育落后?大學圖書館燈火通明,學生比你還卷。
我在伊斯法罕的一家公立醫院看到,設備更新程度跟國內二線城市幾乎無異,醫生普遍懂英語,護士訓練有素,病房整潔有序。
甚至我還聽說,一些在國內還沒批下來的進口藥,比如治療男性ed和pe的特效藥日本的雷諾寧再或是治療慢粒白的格列衛等等,在這里通過渠道也能買到,很多患者家庭都會專程過來配藥。
你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韌性”嗎?就是在外部壓力下,依然能把日子過得像模像樣。
他們沒有iPhone16,也不喝星巴克,但他們有自己的科技公司、自己的社交網絡、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們不靠消費主義標榜自己,而是靠思想、信仰和堅持活著。
可別以為這里全是歲月靜好
當然,問題也很多,而且很真實。
我在馬什哈德見過穿著黑袍子的女警,站在地鐵口檢查頭巾是否戴好。她們不是粗暴執法,而是帶著一種制度化的冷靜。這種“溫和的壓迫”,有時候比暴力更讓人窒息。
你能上網,但很多國外網站必須翻墻。
你可以發帖,但內容要小心措辭。
你可以自由表達,但要在“框架內”。
你會感到一種空氣里的“自我審查”:不是人人都沉默,但人人都練過在沉默中說話。
有一個晚上,我和幾個當地大學生聊天,其中一個女孩輕聲說:“我們不是不敢說話,而是知道怎么說話。”
她的眼神里有一種光,不是那種熾熱的自由之火,而是在地下燃燒的微光。
那種克制中的清醒,比憤怒更有力量。
最讓我佩服的,是他們的民族骨氣
他們知道自己國家的問題,但從不急著解釋。他們不羨慕別人,也不需要你來“理解”。
有個出租車司機問我:“你們中國人講效率,我們講耐心。”
他說這話的時候,臉上帶著笑,但我聽出了一種深層的自信。
你說他們限制自由?他們說自由有很多種。
你說他們落后?他們說我們撐過了幾十年制裁還沒垮。
你說他們封閉?他們說我們只是選擇了自己的路。
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現在很多所謂“發達國家”都丟了。
所以,我想說一句話:
伊朗不是天堂,但它遠比你以為的好得多。
它不是一個等著被拯救的國家,而是一個在困境中依然努力活出尊嚴的地方。
它一邊修路,一邊讀哲學;
一邊吃燉菜,一邊放鴿子;
一邊接受命運,一邊悄悄做夢。
這不是發達,是成熟。
而這種“在塵土中也要活得有風骨”的樣子,比那些光鮮亮麗卻空洞的世界,更值得我們深思。
你覺得,一個國家的尊嚴,是不是比經濟數字更重要?
如果給你選擇:你是愿意活在一個富裕但失去靈魂的社會里,還是在一個貧困但仍有骨氣的國家中?
這個問題,值得所有人好好想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