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海河日記,Su's Aquatic,fishbase。
男子釣獲詭異怪魚
男子對著鏡頭展示著一條怪模怪樣的魚,這魚顯然是已經死了,它任由男子隨意地擺弄,展示著各處的細節。而我們看到這條魚第一反應絕對就會被它離奇的頭部給吸引,你看它的魚嘴居然是管狀的,而且朝下彎曲,魚唇不太明顯,可以發現下頜比上頜要突出許多;眼睛非常小。
這個頭造型特像是食蟻獸的頭。人家食蟻獸的頭是特化過的,為的是更好的配合自己食蟻的特性,這樣細長如錐的吻部方便它們探入蟻穴縫隙,并且能容納超長的舌頭,很輕松地從蟻窩中將螞蟻被舔進嘴里。
那這個魚進化出這樣的魚嘴的目的是什么?后面再說。
再看其他的特征,其身體是暗青銅色的,腹部顏色淺淡,體覆有細鱗而頭部無鱗;背鰭與臀鰭對稱分布于體后部,整體輪廓有點像是海豚。
這個視頻是2025年6月28日由博主“@海河日記”發布的,我經常引用該博主發布的視頻,該博主的視頻來源跟我一樣都是轉載,不過他都沒有標注視頻的出處,所以我不確定該視頻的拍攝地點和時間。不過好在這類的漁獲視頻沒有什么時效性,無論是什么時候拍攝的,視頻中出現的水生物種都可以來科普一下。
這魚的身份是什么?有時候網友真的有些離譜,我不知道是他們是故意要嚇唬人還是真的認錯了,很多人都表示這魚是二級保護動物,博主要因此去踩縫紉機了!也就是要坐牢的意思,還說博主如果不自首,他就要打電話報警了!最離譜的是,有人說這魚是鯮魚!是胭脂魚!
你如果說認錯以為是鯮魚,我還比較能理解一點點,因為確實鯮魚的頭部也很奇特,它的頭前半部細長,有點管狀,然后吻端平扁似鴨嘴形;但是胭脂魚跟這個魚除了都是魚之外,我壓根看不出它們的外形能有什么相似之處。
這其實是卡氏長頜魚(Mormyrus kannume),并非國家級保護動物,甚至根本不是我國的物種。網友“@Rick幸福”去贊比亞北部的贊比西河垂釣的時候就曾釣到這種魚,卡氏長頜魚確實就是分布于非洲尼羅河流域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淡水區域的魚類,總之我國沒有原生的該物種。
卡氏長頜魚
卡氏長頜魚是淡水魚類,它們生活在熱帶地區的水域中,最喜歡的水體溫度是22°C~26°C,生活在0~70米的水深中,但無論是哪種深度,它們總位于底層活動。其算是大型魚類,成年個體的常規體長有60厘米,最大體長可達1米!
別看這魚看起來有種憨憨的感覺,它們其實是公認的淡水觀賞魚種智商最高的,可以輕松跟人類互動,甚至可以做出“水中踢球”等行為!聰明再加上它們的體態有點像海豚,所以它們就獲得了“淡水海豚”的俗稱,而這個名號其實更多是魚商的宣傳手段。
是的,它們也是觀賞魚物種,只是飼養的難度太高了,所以很難變得多有名。首先它們的體型巨大,那就必須得有大型的水族箱,還得有合適的配套設備,光是這點就勸退大部分人了;另外它們的只吃活餌,拒絕人工飼料,其在野外以各種無脊椎動物、搖蚊幼蟲和小魚為食;然后它們還很容易跳缸,容易養得人心力交瘁。
據說它們也是有一定的食用價值的,只是我沒怎么找到吃這種魚的測評視頻,所以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和口感。
這種魚還擁有獨特的電感應能力,它們的尾柄肌肉特化的發電器可釋放每秒100~300次的微弱電脈沖,這能使得它們的周圍出現穩定的電場,由此可以使得夜行性的它們能在漆黑的水中活動,不但能導航還能覓食河避險,類似生物雷達。
怎么長成這樣?
無論如何,這種魚最引人注目的肯定還是管狀延長的吻部與向下突出的下頜,為啥要演化出這樣的造型?
有頜類的上下頜由第一鰓弓演化而來。卡氏長頜魚的下頜特化,正是這一原始藍本的極端延伸,它們通過拉長角鰓骨衍生結構,最大化感覺功能。
它們的吻部及下頜密布感覺神經末梢的軟突,能探測泥沙和石頭縫隙中的各種獵物,還能跟剛才說的電感應能力能力協同,長長的吻部就是“信號接收天線”,能快速捕捉周圍電場產生的畸變,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依然如履平地。
這樣的設計使得它們的口腔像是吸管,能快速產生負壓嘬食縫隙中的獵物,并避免獵物逃竄導致的泥沙干擾。特別的覓食方式讓它們占據了獨特的生態位,犧牲掉了撕咬能力,換取對隱蔽微棲境的專一利用,就無需跟那些大型魚類競爭。
所以別看這魚造型看著怪模怪樣,但其實這是它們得以繁衍百萬年的生存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