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5年7月,俄烏沖突已持續1000天,盡管俄羅斯占據優勢,但付出的代價也是高昂的。2025年軍費飆升至13.5萬億盧布(約1343億美元),占GDP比例高達6.3%,創下蘇聯解體以來最高紀錄。這場持續3年之久的戰爭,俄羅斯究竟是賺了還是賠了呢?
翻開經濟頁,刺目的紅字撲面而來,3000億美元海外資產被西方凍結,相當于2022年GDP的13.4%,如同被抽走全身十分之一的血液;
2025年國防預算較2024年暴漲25%,每三盧布財政支出就有一盧布流向軍方;
2025年元旦,烏克蘭終止天然氣過境協議,俄喪失每年數十億美元收入,歐洲市場徹底崩塌。
更隱蔽的傷痛藏在GDP的泡沫里。2022年表面16.7%的增長率,經11.9%高通脹率擠壓后,真實增長僅剩5%。而西方制裁導致工業體系被迫“斷肢求生”。
高端機床斷供迫使坦克工廠用銼刀手工打磨零件,芯片短缺讓導彈產量腰斬。當印度以80億美元天價采購法國陣風戰機時,俄軍士兵還在填裝蘇聯時代的庫存炮彈。
然而賬本還有另一面——當克里姆林宮的地圖釘從中歐移向遠東,新棋局悄然展開。
能源管道轉向東方:北溪管道爆破的濃煙未散,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已加速鋪向中國,2024年對華天然氣出口激增40%;
北約內亂暴露軟肋:特朗普強壓歐洲將軍費提至GDP的5%,德國爆發反軍費游行,法國財長警告“財政崩潰”,聯盟裂隙日深;
俄外長拉夫羅夫2025年突然宣布“明年削減軍費”,輕描淡寫拋出一句:“真正會垮的不是我們”——這句心理戰直刺北約財政痛處。
戰場更成美國霸權的“卸妝鏡”:烏軍日耗彈藥量屢屢擊穿北約產能底線,暴露西方軍工鏈條的銹跡。當巴以沖突再起,中東多國默契無視美國調停,全球權力格局的松動已清晰可聞。
“這不是經濟賬,而是民族自救。”莫斯科大學地緣教授在電視辯論中敲著桌子。這場戰爭的本質,是俄羅斯對30年戰略困局的絕地反擊。
北約五次東擴將導彈推到邊境,烏克蘭申請入約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普京的賭注在于:以短期陣痛換取地緣突圍——當美軍從韓國抽裝甲旅援歐,當北約峰會為軍費分攤吵翻,俄軍卻在哈爾科夫緩慢而堅定地推進;
軍工復合體成新引擎:烏拉爾坦克廠三班倒運轉,帶動上下游20萬就業;軍工廠工人工資翻倍,偏遠城鎮重現繁榮。
代價同樣殘酷:軍營返鄉列車載滿覆蓋國旗的棺木,商場貨架被土耳其奶粉和中國手機占據,圣彼得堡的芭蕾舞團再難收到歐洲邀約。但民意調查顯示,72%民眾仍支持“特別軍事行動”——比起葉利欽時代西方的空頭支票,他們更相信戰火中鍛造的未來。
當IMF預測戰爭將持續至2025年底時,克里姆林宮正將算盤撥向長遠:軍費占比明年擬降至5.5%,北冰洋液化天然氣碼頭加速建設,蘇-75隱身戰機生產線向中東買家敞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