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戴欣 王婉雪
近日,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北院區急診醫學科,一場生死救援悄然上演。一名患者突發暈厥、吐血,經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生命垂危。急診醫學科護士長秦玉玲挺身而出,不顧被患者噴濺在身上的鮮血,果斷指揮急救。
在秦玉玲的指揮下,醫護人員們有條不紊地為患者止血,開辟靜脈通路,進行心電監護。隨著藥劑平穩輸入體內,患者被成功從死亡線上拉回。
這樣的生死一幕,在秦玉玲近30年的從醫生涯里并不少見。這些年,她始終堅守在傳染病防治一線,與病魔交手,與死神抗爭,出色完成了抗擊非典、抗震救災、防控甲流、援塞抗埃等多次救援任務。
5月12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公布了第50屆南丁格爾獎獲獎者名單,秦玉玲光榮上榜,成為聯勤保障部隊成立以來首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也是本屆全軍唯一獲獎者。
然而在秦玉玲看來,“榮譽是鼓勵,更是動力”。這位身形瘦削,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老兵笑著說:“我要做的始終都是一件事,那就是挽救更多的生命,為更多患者減輕病痛。”
“軍人的意志是不畏懼、不退縮”
在秦玉玲心中,病區是醫護人員的戰場,護士也是戰士。這些年,每逢遇到重大疾病危急時刻,秦玉玲總是挺身而出,是戰友們心中不折不扣的“排頭兵”。
一次,一名狂犬病患者突然掙脫家屬束縛,不斷吐著口水,肢體扭曲著沖向走廊。一時間大家紛紛后退,驚慌失措。緊要關頭,秦玉玲猛然撲上前去,不顧對方抓撓踢打,從背后死死抱住了患者,與眾人合力將其送回了隔離室。
這樣的案例在秦玉玲的從醫生涯里還有很多。她曾在重癥監護室工作過13年,護理過近百名傳染病危重患者。每一次面對全身潰爛、惡臭彌漫的患者,秦玉玲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來”。
她曾護理過一名乙肝肝硬化伴艾滋病感染的重癥男性患者。因為生病,患者身邊的親人朋友都對他避之不及,不聞不問。就診時,他全身多處水皰,皮膚嚴重化膿感染,右側腹部的造瘺袋裝滿了排泄物,整間病室彌漫著難聞的氣味。
面對棘手的情況,不少年輕護士面露難色。作為從醫多年的老兵,秦玉玲又一次主動站出來,提出“我有傷口造口護理的經驗,讓我來吧”。
此后,秦玉玲成為了患者的責任護士,每天為他擦身更衣,更換造瘺袋,處理水皰和肛周皮膚。因為病情加重,患者情緒消沉,一度出現絕食、拿東西砸人等情況,極度不配合治療。秦玉玲一邊克服內心恐懼、細心觀察做好防護,一邊耐心安撫、悉心護理,像家人一樣陪在患者身邊,直至他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傳染病防治一線永遠是緊張的、艱苦的,但軍人的意志就是不畏懼、不退縮。”事后,秦玉玲解釋說,“站在這個‘戰場’上,不能有其他雜念,只有‘全力以赴’!”
“如果這里是戰場,我就是哨兵”
2014年9月,西非地區埃博拉疫情告急,我國緊急抽組醫療隊奔赴西非抗疫前線。秦玉玲第一時間報名參加,理由只有一句話:“我是軍人,也是黨員。”
絕不退縮,是秦玉玲作為一名軍醫的堅守。從那時起,她的戰場開始向外延伸,跨越國界。當年9月16日,秦玉玲作為首批解放軍援塞醫療隊隊員,啟程奔赴塞拉利昂。
盡管在國內已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但當時面對陌生的國度和病毒,秦玉玲和戰友們尚不具備針對埃博拉的成熟防控經驗。加之當地醫療環境不佳,醫院無人駐守,根本無法收治烈性傳染病患者,一時間醫療隊成員們很是頭疼。
“事關生命安危,再多困難也要迎頭而上。”為了盡快投入“戰斗”,秦玉玲和團隊成員們一起,結合過往經驗,用了7天時間,將中塞友好醫院由綜合性醫院改建為滿足烈性傳染病收治要求的專科醫院。40攝氏度的高溫下,他們每天裹上3層防護服工作,汗水在靴子里積成小水洼。
最驚險的時刻發生在抵達疫區第5天,秦玉玲在病區監控中看到,一名埃博拉患者蜷縮在地板上,吐了兩灘血,周圍一片狼藉。
來不及猶豫,剛結束值班的秦玉玲迅速穿上防護服,直接沖進了污染病區,對病人的血液和嘔吐物進行處理,獨自完成了高危操作。
后來秦玉玲回憶起那段經歷,也曾感到后怕。“但患者的體液和血液極具傳染性,若不及時處理,極可能引發大規模感染。”秦玉玲解釋說。
從病區出來后,秦玉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她主動進行自我隔離,所幸21天隔離期滿,身體沒有出現任何異樣。那一刻,秦玉玲激動不已,與戰友們緊緊擁抱在一起,泣不成聲。
執行任務的185天里,秦玉玲與隊友收治疑似感染者773例,抗埃數質量在22個國家醫療隊中位列第一,實現了“打勝仗、零感染”的目標。此后,她又成為我國第一位連續三年三赴非洲抗擊埃博拉的女性軍隊護理工作者。
在21天隔離時的日記中,秦玉玲寫下了一句話:“如果這里是戰場,我就是哨兵。”她說:“抗擊傳染病是一條逆行之路,也是守護患者健康安全的必行之路,必須要敢于沖鋒在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這位老兵又作為軍隊唯一護理專家轉戰巴基斯坦。
這一次,憑借豐富的抗擊疫情經驗,秦玉玲針對當地醫院區域劃分不合理、存在交叉感染風險等問題,連夜畫出布局圖,劃分出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為患者和醫務人員設計了專用通道。同時,她精心設計培訓課程,連續多日為巴方醫務人員展開培訓,并輾轉前往各區進行指導交流。
援巴兩個月,秦玉玲和隊友們共幫帶醫療機構11家,培訓醫護人員600余名,參與救治危重患者30余人,還和隊友為巴方編寫了《新冠防控診治建議書》,對改善當地防疫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下去,比獎杯更重要”
如今,已成為護士長的秦玉玲致力于將經驗傳授給更多人。盡管自己已榮獲南丁格爾獎,但在她看來,“把獎杯傳下去,比獎杯本身更重要”。
為了加強傳染病防控護理人才培養,秦玉玲和團隊創建了全軍首個“傳染病護理示范基地”,探索國內傳染病骨干培養模式,常態化開展理論授課和臨床帶教等工作。她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不斷嘗試引入新技術,探索多元授課模式,率先貼近實戰開展教學,完善改進全流程情景模擬教學手段,先后開展10余期傳染病專科護士培訓,累計培養專科護士1000余名、全國各層級醫院的護理骨干近萬名,參加培訓的學員已在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和護理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長期奮戰在急危重癥傳染病一線,秦玉玲深知科研創新對于提升護理服務水平的重要性。面對軍隊醫務人員傳染病職業暴露、醫學救援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等關鍵問題,她帶領團隊潛心鉆研,牽頭和參與國家、軍隊課題5項,先后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參編教材及專著10余部,獲批多項專利。如今,她參與研究的《新突發傳染病護理培訓體系的構建》項目成果已在全國、全軍多家醫院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有效提升了護理人員應對突發傳染病的能力。
同時,秦玉玲還不斷探索優化為兵服務模式,先后下部隊巡診義診20余次,與團隊戰友一道服務基層官兵、基層醫務人員數萬人,讓廣大官兵切身感受到了服務保障力對戰斗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也幫助年輕醫務人員進一步強化了服務官兵、保障官兵的責任擔當。
但若不提這諸多成績,秦玉玲看上去仍是一襲白大褂,口罩和防護帽間露出一雙眼,眼神和平時一樣平靜。她常說,“榮譽是大家的,活兒還得一件件干。我就是個普通護士,做了該做的事”。
可這名“普通護士”也知道,自己早已作好了準備。“只要國家有號召、組織有任務、人民有需要,我便義無反顧。這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軍人、護士的錚錚誓言,值得用一生去踐行。”秦玉玲堅定地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