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魏國的奠基者,正是他在東漢末年的亂世里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東征西討,先后擊敗了呂布、袁術、袁紹、劉備、劉表、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天下大部。然而,權勢地位已經達到人臣頂點的曹操,卻止步于魏王,而沒有走出稱帝的最后一步。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曹操心念漢恩,不想當皇帝嗎?
要說曹操不想當皇帝,這很明顯是脫離實際的。事實上,在曹操晚年隨著統治的鞏固,曹操已經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篡位的準備了。他先是“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董卓故事,然后不惜與多年的盟友荀彧決裂,接著自封魏公,再加九錫、建魏國,后來又封魏王,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使用天子的依仗、車服、旌旗、鼓樂,所帶的王冕有十二旒與皇帝冠冕數量相同。后世權臣篡位的流程也都基本如此,可見,曹操是做足了準備的。但到臨門一腳,曹操還沒有稱帝,只是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钡鹊讲懿僖凰溃膬鹤硬茇Ь推炔患按乇茲h獻帝退位,改朝換代,建立曹魏了。
曹操之所以在稱帝的選擇上這么謹慎,就在于此時還是三國時代,兩漢四百年的時間天下歸于劉氏的觀點還深入人心。不像后世權臣篡位那么沒有心理負擔,走流程就可以了。在曹操面前,兩漢四百年間只有兩人自行稱帝,一個是王莽,一個是袁術,而這兩個人的下場都還很凄慘,王莽的腦袋至今還在府庫中作為亂臣賊子的典范收藏,袁術更是曹操親自派劉備送走的。
在曹操的時代,除了天命所歸的漢高祖劉邦,歷史里自己稱帝的只有王莽與袁術兩人,還都是失敗的案例。王莽是權臣篡奪中央朝廷,結果被地方豪強勢力反撲,身死國滅;袁術是地方割據稱帝,然后被朝廷聲討,全國諸侯敵視聲討。所以,面對這兩個教訓,曹操總結經驗,先做權臣挾天子,然后征討積攢功勛擴大勢力順便翦除地方實力派,同時利用功勛不停給自己加官進爵,一步一步引出自己的反對勢力。久而久之,只要不翻車,就會最終把朝廷中央到地方全換成自己的人,天下也就是自己的了。
只不過曹操作為實施這套篡位流程的第一個權臣,他實踐這條路線需要時間,天下士人百姓也需要時間把觀念從只有姓劉的可以當皇帝改成姓曹的也可以。再加上曹操的對手袁紹、劉備、孫權都不是好對付的,所以等曹操大致實現了自己的規劃時,他自己的時間也不多了。如果他自己著急篡位還沒擺好各方勢力就死了,他的兒子未必能擺平內外明里暗里的敵人,所以綜合利弊,曹操決定當“周文王”,而不是“周武王”。實際上,曹操一死,他收納的青州兵就馬上嘩變,完全不聽曹丕指揮,在短時間內造成了很大混亂。
所以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不是他不愿意當皇帝,而是他活著的時候一直在推動這件事,只是因為各種原因進程過于緩慢。最后,出于穩妥的政治考量,曹操決定把這件改朝換代的大事交給自己的兒子完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