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余倩
“醫生,您快瞧瞧我們家孩子,這‘斗雞眼’也太明顯了,別人總說不好看,這可咋辦呀?”在岳陽愛爾眼科醫院綜合眼病科門診,一位滿臉焦慮的媽媽牽著孩子沖進診室,聲音里滿是擔憂。
副主任醫師黃艾姣仔細觀察孩子的眼睛——黑眼珠明顯靠近內眼角,內眼角處眼白幾乎“消失”,乍一看,確實和大家印象中的“斗雞眼”(內斜視)如出一轍。但經過詳細檢查,真相令人意外:孩子并非內斜視,而是“內眥贅皮”在“作祟”。
內眥贅皮,也被稱為“蒙古褶”,這一眼部特征在東方人群中十分常見。它是內眥角前方的半月形皮膚皺襞,像一層天然的“窗簾”,會遮擋部分眼白,從外觀上看就如同“斗雞眼”。而真正的內斜視,是由于眼球肌肉功能失調,導致黑眼珠向內偏移。不僅影響美觀,還可能引發視功能障礙和弱視。
二者該如何區分?
有個簡單的判斷方法:部分內眥贅皮會隨著孩子成長而“自動消失”。隨著鼻梁逐漸發育隆起,贅皮會被拉伸,眼白也會慢慢顯露。但內斜視無法自愈,若不及時干預,孩子可能出現歪頭視物、瞇眼等代償動作,嚴重影響視覺發育和生活質量。
內眥贅皮多為先天發育形成,亞洲兒童尤為常見,且常為雙側對稱出現。其皺褶通常起于上瞼,呈新月狀環繞內眼角至下瞼,少數會從下瞼向上延伸。
家長可以試試這個小實驗:輕輕捏起孩子鼻梁處的皮膚,內眥贅皮就會暫時“隱身”,這也是它與內斜視的重要鑒別點。不過需要注意,內眥贅皮可能合并上瞼下垂、瞼裂狹小等眼部問題,少數孩子還會出現淚阜發育不全。
面對內眥贅皮,家長不必過度焦慮。多數情況下,它只是外觀上的小特點,無需特殊治療。但如果出現倒睫刺激眼球、影響視力發育或反復引發炎癥等情況,就需要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通過手術矯正。值得一提的是,手術時機也有講究:若涉及功能性問題,建議盡早干預;若僅為改善外觀,可等孩子面部發育基本穩定后(通常12—14歲左右)再考慮。
孩子的眼睛是觀察世界的窗口,當發現眼部異常時,及時咨詢專業醫生,才能避免因誤判而耽誤治療。別讓內眥贅皮背了“斗雞眼”的“鍋”,科學認識,理性應對,守護孩子清晰明亮的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