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打水仗后突然發燒,跑了多家醫院一直都沒查明原因,最后在復旦醫院確診感染“食腦蟲”!來看看怎么回事?
近日,一名來自安徽合肥的6歲男童媽媽在社交平臺上發帖求助,稱孩子6月16日在幼兒園打水仗后,第二天開始持續發燒,跑了當地多家醫院檢查后,一直沒查明病因。在當地醫院建議下,家長于6月27日將男童轉院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最終被檢測出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蟲”。
(圖文無關)
7月2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聯系到這名男童的母親。據其透露,目前孩子仍然在治療過程中,通過藥物治療,當日下午已退燒,但下地走路不穩。“今(7月2日)晚,孩子還要做一次頭部磁共振,看看腦部是否感染了病原體。”男童母親告訴記者,當天,其所在醫院也請來了包括張文宏團隊的感染科專家會診,“醫生目前正在嘗試幫我們聯系一款新的藥物進行治療”。記者同時從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相關工作人員處獲悉,該院確實收治了這名患兒,目前正在治療中。
“狒狒阿米巴原蟲”,也被稱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巴拉姆希阿米巴”。此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曾指出,“巴拉姆希阿米巴”是“阿米巴原蟲”的主要三種類型之一,這種病原體更喜歡通過皮膚小傷口或吸入塵土慢慢進入體內。而“阿米巴原蟲”,即被稱為“食腦蟲”。
據男童母親回憶,孩子6月16日在幼兒園打水仗,第二天發燒38℃,隨后連續帶去多個醫院檢查,被診斷為“病毒感染”,但并沒有說明是什么病毒引起的,主要配了一些退熱鎮痛藥物進行治療,但孩子仍然持續發燒,最高燒到39.6℃,沒有出現過昏迷不醒的情況。6月27日,在當地醫生建議下,家長將其轉院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進行檢查,6月30日經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組檢測,被檢查出“狒狒阿米巴原蟲”感染。
對于感染病的途徑,男童母親表示“記不清楚”,“平時孩子身體都很好,不大感冒發燒,這次除了在幼兒園打水仗,之前4月他還在河邊撈魚過,我們也不知道具體他在哪里感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