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長春市南關區人民法院的黨建活動室內暖流涌動,一場特殊的捐款活動正在進行。民事審判第二庭的黨員干警們,將一個個承載著心意的鮮紅信封,鄭重投入募捐箱。這場自發的愛心接力,源于民二庭庭長常菁對一位特殊被告人何某的牽掛。
48歲的何某因房貸逾期被起訴。開庭時,他反復承諾:“法官,我真是暫時困難,有了錢一定還。”這份不同于一般失信人的坦誠和懇切,促使常菁深入了解案情。原來,何某的兒子罹患重病,需要高昂的醫藥費,為照顧孩子,他不得不辭去工作,只靠打零工勉強維持家用,房貸被迫逾期。他并非惡意失信,只是扛著家庭的重擔,實在力不從心。
常菁的心被這份沉重觸動。面對當事人申請分期還款的請求,她立即與浦發銀行溝通,為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爭取喘息空間。經過七天六次的誠意溝通,浦發銀行最終同意何某六個月延期分期還款。這關鍵的緩沖期,為何某緩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常菁深知,案結了,事還沒了,這個家還需要實實在在的幫助。此時,民二庭與浦發銀行共建的“金法盾”黨建品牌,成為匯聚溫暖的樞紐。常菁主動聯系浦發銀行黨支部,聯合發起了一場名為“金法盾 暖冬行動”的愛心活動。在常菁的倡議下,黨員干警們紛紛伸出援手,自發為張某籌集孩子的醫療費和家庭基本生活保障金。
捐款匯集后,常菁與黨員代表們帶著這份心意走進何某簡樸的家。沉甸甸的信封里,裝的不僅是為他緩解燃眉之急的善款,更承載著黨組織對困境群眾擲地有聲的承諾 —— 在黨的旗幟下,每一個負重前行的人都不會被遺忘。
回程路上,當被問及為何對這起案件傾注如此心力時,常菁談起了那篇關于小男孩拯救擱淺小魚的課文:有人問孩子,“這么多魚,你救得過來嗎?誰會在乎呢?”孩子說,“我知道,可是這條小魚在乎……”對我們而言,辦案是日常工作,但對當事人而言,他們中很多人一輩子就打這一場官司,一個決定可能就把人往深淵推,也可能拉回岸邊——既然手里握著這樣的分量,為什么不把事做到底?哪怕他們只是人海中不起眼的“小魚”,我們也該試試能不能托住。
這場幫扶早已超越個案意義:它是司法與金融力量的深度融合,是“以人為本”黨建理念的生動實踐。司法的價值不僅在于公正裁判的尺度,更在于俯身傾聽疾苦的姿態——就像此刻迎風飄揚的黨旗與莊嚴法徽,在法院大樓前交相輝映,映照著一個個“黨建+司法”的實踐場景,讓“人民至上”的承諾生長為具體的行動:在社區調解室里化解鄰里糾紛,在企業走訪中護航營商環境,在鄉村普法時播撒法治陽光……那些投入募捐箱的紅色信封,不過是萬千黨建微光中的一點,卻照見了同一個信念:對每一個深陷困境的“擱淺者”,那份沉甸甸的“在乎”,永遠不會缺席。
來源:長春南關區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