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將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而這場具有歷史分量與戰略象征意義的大閱兵,不僅普京確認要出席,傳聞特朗普也打算訪華。在此背景下,有消息稱中方正考慮邀請李在明來華參加。那么,對于這一消息,韓國是如何回應的?李在明若真來了,又會釋放怎樣的信號?
雖然到目前為止,特朗普是否訪華尚未正式確認,但有傳聞稱,特朗普有意借此機會重塑中美關系。一旦特朗普訪華成行,將是中美關系近年來最具象征性的接觸,既彰顯特朗普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也可能是美國試圖緩和兩國貿易和戰略緊張的姿態。然而,美國國內對華強硬聲音依舊強烈,特朗普此舉或將面臨國內政治的復雜反彈,增加其訪華的不確定性。
與特朗普的不確定性相比,普京的態度則明顯果斷得多。俄方已確定普京將出席九三閱兵,這不僅說明俄羅斯有意與中國進一步深化戰略協作,也釋放出強烈的地緣政治信號,在俄烏沖突持續的背景下,普京選擇以北京為平臺參與全球政治重大活動,本身就是對西方話語權體系的一種回應。可以說普京的到來,不僅將提升這場閱兵的國際分量,也強化了中俄在多極秩序下的共同立場,凸顯出中國日益成為全球大國互動的戰略中心。
至于韓國新總統李在明,據韓聯社7月2日報道,中方已通過多個外交渠道詢問李在明能否出席活動,韓國政府的回應很簡短——兩個關鍵詞:“顧全大局”和“考慮多重因素”。這不是客套話,而是權衡多方利害后的明確表達。因為這次的出席,遠非一次普通的禮節性外交活動,而是一次牽動中美韓三邊格局的重大抉擇。若美國總統缺席,而李在明到場,韓國將被外界解讀為對華釋放善意。而若美俄領導人都到齊,李在明卻避而不來,又可能被視為錯失戰略機遇。
實際上,韓國內部對此也不是沒有爭議。2015年,時任總統樸槿惠曾在西方領導人普遍缺席的背景下,出席了中方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外界曾一度解讀為中韓友好的象征,但很快因為“薩德風波”,將那段短暫的蜜月期打回原形。如今,李在明上任不到一個月,就要面對類似選擇,其所承受的政治壓力遠比樸槿惠更大。
但也正因如此,這次閱兵成為他調整韓國外交路徑的一個窗口。李在明早在競選時期,就主張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不選邊站隊,并在施政演說中強調“國家利益為唯一標準”。他上任后的一號令,是成立緊急經濟應對小組,其對外交的期待,本質上就是服務內政搞活經濟。而中國正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占其出口近四分之一,若能穩定中韓關系,無疑對擺脫經濟下行具有重要意義。
從近期動作看,李在明有意走出尹錫悅時代“親美激進”的傳統路線,他不僅缺席赴北約峰會,避免與美日綁得太緊,還著手恢復與中國的高層互動,派出國會代表團訪華考察AI等合作項目。除此之外,李在明還明確拒絕了五角大樓要求韓國將軍費提高至GDP 5%的要求,這些動作說明,李在明雖然沒走到“親中”的程度,但已經開始踩剎車改走務實路線,不再一味倒向美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在明若選擇赴華觀禮,其實是一次戰略回擺,也將成為中韓關系轉暖的標志性動作。而這不僅僅是中韓之間的互動,更是對外釋放一種信號,韓國要恢復自主外交,不做地緣沖突的附庸。
但風險也并非沒有。美國內部的對華政治壓力仍在,李在明若被保守派抨擊為“對華妥協”,可能對其新政府造成牽制。此外,若特朗普真的在9月來華出席活動,那么韓國將錯失跟進節奏。換句話說,李在明要考慮的不是出不出席的問題,而是怎么出席?以什么方式出席?這背后涉及的不只是總統的一次決策,而是韓國外交戰略的一次權衡。
總的來說,9月3日的北京不只是辦一場閱兵,而是搭了一個牌桌,普京來是要當面告訴世界,俄羅斯不會被孤立。特朗普被爆出準備帶著美國企業來北京談事,這說明中美不可能脫鉤。而李在明若出席,那就代表韓國想借中國這場活動,重新把外交平衡拉回來,不再跟著美國團團轉。如果李在明最后選擇不來,那也等于自動放棄了一個可以展示自主路線的機會。對一個靠出口吃飯、又被夾在中美之間的韓國來說,來還是不來,其實已經沒有中間選項?,F在正是考驗李在明抉擇的時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