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日經亞洲》消息,美國官員正著手安排美國總統特朗普即將進行的訪華行程。
特朗普上任之初曾宣稱要在100天內訪問中國,但一場關稅戰下來,中美關系陷入谷底不說,美國經濟、市場與政局陷入動蕩,美債危機加劇,稀土供應面臨嚴峻形勢,美國國內反特情緒蔓延,美國似乎有點吃不消,特朗普對華該打的牌都打了,訪華行程也耽誤了。
近日,中美剛剛達成一份改善兩國貿易關系的協議,中國放寬對美國的稀土管制,美國相應取消對中國一系列限制措施,特朗普團隊立即安排訪華具體事項,此次特朗普率領訪華的人員全是美國科技界,商界重量級人物,可見特朗普這次沖著與中國合作、發展經濟來的。希望通過訪問,達成更大的交易成果。
特朗普或許意識到,美國當前的病癥,沒有中國的參與,是很難治好的。
事實上,我們也能發現,特朗普對中國的發展,嘴上不說,心中佩服,他很重視中國,特朗普深知中國的經濟的體量和完善的工業體系,世界上或也只有中國能幫助陷入泥潭的美國經濟走出來,這也是他訪華的目的。
而另一個事情,就是特朗普到底什么時候訪問中國,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有說法是,9月3日閱兵典禮上,特朗普和普京如果能同時出現,或將成為本世紀最大的新聞。
要知道,美國是一個推崇從實力地位出發來交往與談判的國家,特朗普通過關稅戰,領教過了中國經濟與制造業的韌性,但是在軍事硬實力上,特朗普雖然知道中國強,但也想看看中國到底強到什么地步。
最近高志凱教授說了一個觀點就是,當前美國將中國無端定義為敵人是走了歪路,美國當今已經沒有可能擊敗中國,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
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特朗普只有親眼去見一見,才會有更強烈的親身感觸。
在關稅戰投子認輸之后,特朗普就承認誤判了中國,接下來就是白宮大裁員,裁的很大一部分是所謂的“涉華事務人員”,特朗普表示對他們極不滿意,以后要“憑直覺”做決策。而身臨其境去親自感受一下中國的閱兵,親眼目睹與美國閱兵有何不同,特朗普可能才會真正的愿意放下,選擇與中國合作而非對抗。
要知道,今年特朗普生日在美國本土辦的那一場閱兵,與特朗普想要的閱兵根本不是一回事。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的九三閱兵,可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震撼,質量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閱兵活動,將全方位的展示我國的海陸空作戰能力。特朗普想要的閱兵,或許只有中國能滿足他的需求。
九三閱兵正好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慶典,美國在二戰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的,中美俄在二戰屬于反法西斯同盟同一陣線,理應同臺慶祝。九三閱兵特朗普與普京同框,這種難得一見的名場面,也肯定會成為全球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
二戰之后,曾經的盟友蘇聯成為挑戰美國霸主地位的對手,蘇聯解體之后,美國現在最擔心中國成為世界第一。
在高志凱教授看來,目前美國糾結的不是要不要放棄世界第一,而是不允許中國成為世界第一。
“因為這種糾結,美國就染上了兩個噩夢,第一個噩夢是總擔心中國會超過它。但從鋼鐵、汽車產量等200多項客觀數據來看,中國不僅超過了美國,甚至占到了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
“第二個噩夢則是,美國擔心中國超過它之后稱霸世界,將意識形態、政治制度、行為準則等強加給美國,把它從世界舞臺的中央給擠走。”
但中國的這場閱兵會告訴特朗普,即便今天的中國已經如此強大,但中國也沒有稱霸,也從來不想將所謂意識形態與政治制度強加于人,中國向來都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求同存異,是仁義之國。而中國的軍事建設,目的在于保障中國自身利益不被侵犯,因此,美國如果認清這一點,中美合作就有廣大前景。
高志凱還以格雷厄姆·艾利森的著作《必有一戰》開頭,對中美必有一戰的結論展開反駁。他認為,《必有一戰》中分析的戰爭案例并不適用于中美,因為中美不僅是常規武器國家,還是核武器國家。
將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用于中美身上,是一個謬論。因為中美一旦發生戰爭,將付出重大代價,兩國可能兩敗俱傷,如果從常規戰爭上升或者失控到核武器戰爭,全人類都可能被消亡。
因此,高志凱堅信,中國和美國之間不可能必有一戰,而是不可避免的和平。
中美貿易協議的簽署,意味著中美正在解決分歧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也意味著此前中美對話確實取得了成功。這也表明,中美之間未來或許能夠通過對話取得更多共識。
由于特朗普有過翻臉無情的先例,在于對中方實力與態度認識不清或存在誤判而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而九三閱兵,可能會讓特朗普更清晰的看到中方的實力變化,更深刻的認識到中美對話與合作而非對抗,與中方相向而行,是理性的選擇。因此,在這個時候來,可能是最好的。
早在2024年底,美國《紐約時報》作家弗里德曼曾經就喊話特朗普稱,如果他是特朗普,將會進行一場“尼克松式”的訪華,讓美中關系和解。
而如今,“修昔底德陷阱”一書的作者、哈佛學者埃力森也同樣認為,特朗普可能要做尼克松,特朗普與拜登不同,也不會像美國共和黨保守派那樣,對反華持有根深蒂固的觀念。
埃力森舉例說明,特朗普總統從未在公開場合詆毀中國,甚至多次表示對中國的好感。與他對加拿大或其他國家的態度相比,特朗普對中國的言辭顯得更加溫和。而且和傳統政客動不動就牽扯到“國家安全”問題上,特朗普是盡可能的將這些對立的國際局勢和話題經濟化處理。
特朗普與尼克松在所作所為上確實有相似之處。特朗普是德裔后代,尼克松是愛爾蘭裔后代,兩人同屬共和黨,且執政之初都走得保守路線。尼克松退出布雷頓森林體系,讓美元成為信用貨幣,特朗普也退群成癮,特朗普被眾議院彈劾調查,其應對作風猶如當年尼克松。而不同的是,特朗普發動了貿易戰,而尼克松則向我們敞開了大門。
當封鎖之路走不通,反而導致美國的經濟陷入更加嚴峻的危機之后,特朗普有沒有可能打開大門,成為下一個尼克松,實現中美破冰與共贏合作,就看特朗普能否真正做出理性選擇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