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機一響,我的心就往下沉;他說‘今晚加班’,我腦子里立刻上演他消失的畫面;他稍微語氣淡了點,我就覺得‘完了,他不要我了’…… 接著就是控制不住的質問、崩潰、哭鬧。事后我也恨自己,可那種被拋棄的恐懼像海嘯,根本擋不住。”
小安在心理咨詢中如此描述,而這樣的感受,是許多在愛里“患得患失”者的真實困境。
身邊的親友或多或少勸誡過,讓小安不要“作”,但小安在親密關系中如此呈現的背后,是一個從未被好好安放的小女孩,在拼命呼救。
在小安的童年記憶里,并未感受到過家的溫度。自她出生開始,她就像行李一樣被寄養在不同親戚家中,對父母的記憶,更多的是父母轉身離去的“背影”,而自己卻只能站在屋檐下目送,當時的不安、恐懼和孤獨,用她自己的話來講,就是感覺從出生那一刻,剪斷臍帶開始,就被母親拋棄了。
心理研究發現,個體嬰兒期和童年早期的穩定照料,就像是蓋房子的地基。若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反復離開、忽視或情感缺席,孩子內心就會種下“我不值得被愛/我留不住人”的種子,形成“被拋棄”的核心恐懼。
這恰好從小安“剪斷臍帶即被拋棄”的意向表達中得到印證。
早期的養育體驗,也讓小安難以在親密關系中體驗到安全與信任,這樣的不安全型依戀背后,是內在“渴望親密”與“害怕被拋棄”的核心沖突的表達。
小安在這兩者間焦灼矛盾,也成為主導小安親密關系模式的基調。
于是,當男友暫時“失聯”(外出社交、工作),小安感受到的不僅是當下的焦慮和思念,而是童年累積的、未被安撫的巨大恐懼和悲傷的瞬間爆發,腦海中“被父母拋棄”的畫面再次重演。小安的指責“不愛”實則是懇求“留下”。
因此小安會要求男友報備、害怕他社交、甚至無理取鬧……這些讓男友疲憊的行為,其實是她在極度恐慌下的“求生策略”——就像溺水的人會死死抓住救生員,哪怕讓對方窒息。她潛意識覺得:“只有緊緊抓住,他才不會像父母那樣離開消失。”
遺憾的是,這種“抓取”和“崩潰”會讓男友感到壓力、窒息和不被信任。男友的逐漸疏遠或退縮,又反過來“驗證”了小安內心“我終究會被拋棄”的信念,形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面對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危機,小安焦躁不安,恐慌不已,為了阻止預言成為現實,也為了讓自己和男友享受親密關系的幸福與快樂,小安進行了專業求助,以期通過自己的成長來改變既定的劇本。
在心理咨詢穩步進展中,小安逐漸學會了如何覺察并安放自己的不安和焦慮。
她總能敏銳地識別出情緒“觸發點”,及時按下暫停鍵——每當“被拋棄恐慌”來襲時,告訴自己先別行動!而是問問自己:“此刻的恐慌,有多少是來自當下的事實,有多少是來自童年的記憶?”
同時,小安也學會了如何與“內在小孩”對話,安撫不安恐懼的情緒。她開始享受獨處的時光,讓自己成為自己可靠的安全基地,不再完全依賴男友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也因此,小安能更平和地表達需求,親密關系也在悄無聲息中發生著改變——與男友的互動也逐漸平和順暢,信任和溫暖開始在關系中流動。
童年的傷疤或許無法消失,但它不再是你愛的唯一劇本。修復的路不易走,但每一次你選擇用理解和溝通代替恐懼和控制,都是在為自己,也為你們的關系,建造一個更堅實、更自由的港灣。
圖源:pexels
陳婕
· 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高級咨詢師
· 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
· 廣東省心理學會會員
· 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會員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8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