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15C與美軍空投的巨型鉆地彈,誰更勝一籌?
要從技術角度比較中國地對地戰術導彈鉆地技術與美軍空投的巨型鉆地彈,需要從穿透能力、精確度、投送方式、作戰靈活性、生存性及成本效益。
穿透能力是鉆地武器的核心指標,直接決定能否摧毀深埋的加固目標(如地下指揮中心或核設施)。
據報道,東風-15C采用高長徑比的侵徹戰斗部,通過高速動能撞擊實現鉆地效果。彈道導彈以高超音速(約6-10馬赫)再入大氣層,依靠巨大的動能和尖銳的戰斗部設計,增強穿透力。 戰斗部可能結合了硬化材料鎢合金以對抗鋼筋混凝土。高速撞擊帶來的動能遠超常規空投炸彈,理論上對深埋目標的破壞力更強。
彈道導彈的穿透深度依賴于戰斗部質量和速度,但公開信息未明確其戰斗部重量,可能在數百公斤級別,限制了爆炸當量和次生破壞力。
美軍GBU-重約13.6噸,裝藥量2.4噸,可穿透地下約60米地表。GBU-57采用自由落體方式,依靠重力加速和硬化彈體實現鉆地。彈體裝藥量大,爆炸當量遠超東風15C,適合摧毀大型地下設施。
GBU-57超大裝藥量和精確制導確保對目標的毀滅性打擊,爆炸威力能彌補穿透深度的不足。
穿透深度略強于東風-15C,但受限于B-2轟炸機的低速投送,動能較弱。
可以說,東風-15C在穿透深度上得益于彈道導彈的高速動能,與GBU-57相當。而GBU-57憑借巨大的裝藥量和爆炸當量,在摧毀大型地下目標時更具破壞力。東風-15C可能更適合打擊小型地下目標,但對加固程度高的大型設施,GBU-57的爆炸威力更具優勢。
現代戰爭中,精確制導是確保打擊效果的關鍵。東風-15C改進了早期的東風-15,采用北斗導航結合慣性制導,圓概率誤差據推測在10-30米范圍內。彈道導彈的末端制導技術進步顯著,適合快速打擊固定目標。但精確度可能不如空投炸彈。
GBU-57整合了GPS和慣性導航系統,使其即使在GPS受限的環境下仍能保持高精度,據信在5米以內。不過,其打擊精確度依賴于投送平臺的穩定性和戰場環境,若B-2被探測或干擾,投送效果可能受影響。
東風-15C在投送速度和機動性上占優,適合快速打擊固定目標。GBU-57依托B-2的隱形性和靈活性,適合深入敵后打擊,但受限于投送平臺的稀缺性和速度。
東風-15C可配備多種戰斗部(如鉆地、子母彈或戰術核彈頭),適合打擊地下設施、機場跑道或指揮中心。彈道導彈的固定軌跡和單一任務模式,難以應對臨時目標或移動目標。末端機動能力有限。
B-2可根據實時情報調整航線和投彈點,適合打擊臨時發現的高價值目標。GBU-57的爆炸當量使其能摧毀大范圍地下設施,適應性強。但是,這類任務僅限B-2投送,任務規劃復雜,難以快速響應突發目標。庫存數量約20枚,不適合高強度持續作戰。
東風-15C在發射階段的生存性更高,因其機動性和快速部署能力。GBU-57依托B-2的隱形性在投送階段更安全,但整體生存性受限于B-2的稀缺性。
單枚東風-15C的成本未公開,但彈道導彈通常在200-500萬美元/枚。生產和維護成本較低,適合大規模部署。單枚GBU-57每枚成本約1600萬美元,B-2每次出動的維護和燃油成本高達數百萬美元。可以說,美國人也玩不起。
從技術角度看,兩者各有千秋,難分伯仲。東風-15C在速度、成本和區域作戰上更勝一籌,適合中國的戰略需求;而GBU-57在精度、靈活性和全球打擊能力上占優,契合美軍的全球霸權戰略。勝負取決于具體作戰需求和戰場環境。若以“性價比”和區域適用性為標準,東風-15C略占上風;但若以“單次效果”和全球投送為考量,GBU-57更具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