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被動攔截,我一直認為主動打擊俄軍的導彈工廠和無人機組裝廠才是更有效手段,直接降低俄羅斯的導彈和無人機產能,所謂防久必失,隨著俄羅斯的無人機產能不斷增加(導彈產能倒是似乎已到頂峰),烏克蘭的防空壓力在不斷增大,與其陷入被動,不如主動出擊。
目前,烏軍的遠程打擊武器依然是各種自殺式無人機,諸如前不久成功擊中莫斯科郊外克拉斯諾扎沃茨克化工廠的GP-1無人機,該無人機最大射程1600千米,戰斗部重120千克,不過,這些戰斗部大多只有幾十千克的自殺式無人機在打擊煉油廠、油庫和軍事基地時效果還可以,但在打擊那些加固目標和占地面積廣大的目標時,諸如遠離烏克蘭邊境的俄羅斯無人機組裝廠時,效果就不佳了:并沒能有效阻止俄羅斯自殺式無人機的產能上升。
俄羅斯軍事頻道宣稱,烏克蘭研發的“雷霆-2”彈道導彈即將完成研發量產,該導彈對標美軍ATACMS,最大射程在200千米到500千米之間,戰斗部重量則在100千克到500千克之間,最大速度8馬赫,突防能力很強,除了S-400,俄軍沒有能有效攔截這種導彈的武器。
包括澤連斯基在內,一些烏克蘭官員和媒體此前就已經表示烏克蘭自研彈道導彈已進行了實戰測試并開始量產,不過,俄羅斯軍事頻道發布的信息依然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尤其是“雷霆-2”的射程和戰斗部重量,看起來,“雷霆-2”確實對標ATACMS,在性能上要落后俄羅斯“伊斯坎德爾-M”及其仿制品KN-23,要想實現最大射程500千米,戰斗部重量很可能會下降到只有100千克。
在特朗普卡脖子、可能會斷供ATACMS彈道導彈的情況下,烏克蘭軍隊需要速度快、突防能力強的國產彈道導彈,但國產的“雷霆-2”,即便性能再強一些,在最大射程500千米的情況下,戰斗部重量達到500千克,依然不夠:很多俄羅斯軍工廠距離烏克蘭太遙遠了,諸如位于韃靼斯坦的無人機組裝廠,打擊這類目標的最佳武器是巡航導彈,射程遠、價格相對較低,戰斗部威力足夠。
盡管烏克蘭自研的改進型“海王星”對地攻擊導彈已經量產實戰,但這種在反艦導彈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對地攻擊導彈,潛力有限,限制了射程和戰斗部。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烏克蘭有能力在KH-55系列空射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發類似的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但因為種種原因,包括自烏克蘭獨立后軍工能力持續萎縮、KH-55巡航導彈技術資料被銷毀等,迄今為止,都沒有看到任何信息顯示烏克蘭在研發這樣的戰略級巡航導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