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船業曾經排名世界第一,上世紀90年代占據全球近一半的造船產量。如今,在中國、韓國的雙重沖擊下節節敗退,市場份額已暴跌至10%。根據日本船舶出口商協會(JSEA)公布的數據,2024財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日本船企接單量共計235艘1070.7906萬GT(Gross Tonnage,總噸位),同比下滑8.5%,連續第三個財年出現負增長。
按船型分類,貨船(包括集裝箱船、雜貨船)26艘131.817萬GT,散貨船(包括靈便型、大靈便型、巴拿馬型、好望角型等)188艘848.792萬GT,油船20艘90.1336萬GT,其他船舶1艘480 GT。
2025年4月,日本船企接單量共計19艘62.745萬GT,包括18艘散貨船60.91萬GT,1艘化學品船1.835萬GT。與2024年同期的27艘91.68萬GT相比,減少了31.6%。
2025年5月,日本船企接單量共計13艘88.41萬GT,包括2艘集裝箱船28.6萬GT,9艘散貨船55.13萬GT,2艘化學品船4.68萬GT。連續第二個月接單量低于100萬GT,與去年同期的35艘170.1萬GT相比減少了48%。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因為勞動力短缺(包括外籍勞工在內,2024年日本造船業從業人數降至7.1萬人,較五年前減少逾萬人)、基礎設施老化、建造成本上升等問題導致的產能萎縮,已成為制約日本造船業未來增長的隱憂。
目前,日本各大造船廠未來數年的交付船臺已經排滿,正處于無法承接新船訂單的狀態。照此情形下去,到2027年,其平均利用率可能從今年的50%暴跌至不足20%。不僅將威脅工業產出,還將危及熟練工人的保留。
近年來,日立造船、三菱重工、佐世保重工、住友重工等多家船廠陸續退出商業造船領域。今年5月份,曾經排名日本第二的三井E&S控股(Mitsui E&S Holdings)也宣布徹底退出造船領域,又一家百年船企黯然離場。
另一方面,日本造船業也在積極整合優勢資源,實現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提升成本競爭力與決策效率,以應對來自全球造船市場的激烈競爭。6月26日,日本最大的造船企業的今治造船(Imabari Shipbuilding)宣布將收購JFE鋼鐵株式會社(JFE Steel Corporation)和石川島播磨重工(IHI Corporation)此前持有的日本海洋聯合(Japan Marine United)部分股份,持股比例從目前的30%升至60%。交易完成后,日本第二大船企JMU將正式成為今治造船的附屬子公司。
今治造船交付的第3000艘船
公開資料顯示:今治造船株式會社成立于1901年,總部設在愛媛縣今治市,由檜垣家族私有,在日本設有10家造船廠,包括西條工場、丸龜工場、巖城造船等,并在希臘、荷蘭等地設有分支機構。
從1956年交付第1艘鋼制船舶“富士丸”號,到今年2月交付第3000艘船川崎汽船好望角型散貨船“CAPE SUZURAN”號。其主要船型包括散貨船(21.1萬載重噸的“BERGE HALEAKALA”號)、集裝箱船(2400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LNG(液化天然氣)船、特種船(包括滾裝船、汽車運輸船等)。
日本海洋聯合株式會社成立于2013年,是由JFE旗下造船業務分支Universal Shipbuilding(當時造船量日本第二)與IHI旗下的“IHI Marine United”(當時造船量日本第七)合并而來,擁有橫濱事業所磯子工場、鶴見工場等7家造船基地以及1家技術研發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今治造船收購日本海洋聯合30%的股份。雙方還開展業務合作,整合散貨船、油船等商船的銷售和設計部門,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日本造船株式會社(Nihon Shipyard,NSY)。其中,今治造船持股51%,日本造船聯合49%。旨在增強雙方在商船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今治造船已連續19年成為日本最大的造船企業,2024財年承接該國所有新訂單的29%,緊隨其后的是日本海洋聯合(25%)。2024年,今治造船以328萬GT位居全球第6,日本造船聯合以141萬GT位列第12,一旦增持完成,兩家企業的年總造船量達到469萬GT,將超過目前排名第四的韓華海洋(370萬GT)。
全球年造船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中國船舶集團(1333萬GT)、HD韓國造船海洋(614萬GT)、韓國三星重工(561萬GT)。日本重振造船業的計劃面臨多重挑戰,如何發展我們將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